曹雪芹《红楼梦》小说主要内容及赏析

【导语】: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品·明清小说·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创作成就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丰富了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品·明清小说·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创作成就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在国际文坛上增加了一部罕见的杰作。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经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确,这部小说,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超越了传统的小说而达到了新的高度。因此,它刚一问世,就惊动了当时社会,并越来越受到后世人们的广泛注意,从阅读到研究,其影响波及了国内国外。在今天,“红学”不仅仅是中国的一种专门学问,而且越出国疆而成为环球性的“显学”。经过两百余年的历史沧桑,现在我们再来读它,当更饱人眼福,会有更深的感悟,更多的收获。

  《红楼梦》产生时代及其作者

  一、作者绍介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本名霑,字梦阮,雪芹为号,又号芹圃、芹溪。他是一位经历了巨变而最后郁郁死去的伟大小说家。他的卒年为乾隆二十七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生年不详,曹雪芹在世约48年左右(或说40余岁、50岁不到)。

  曹雪芹出身于“百年望族”、具有文学教养的“诗礼之家”。他的先世原为汉人,但很早入了满籍,属汉军正白旗人。从曾祖父曹玺开始,到父辈曹颙、曹頫一代,历时六七十年之久,世袭江宁织造之职(即清朝织造、采购和供应宫廷所需之各织物和日常用品之要职,并作为皇帝的耳目,官阶虽不高,实权却很大的一个“肥缺”)。曾祖母(孙氏)乃康熙帝之乳母;祖父曹寅,又当过康熙帝之“侍读”。因此,康熙帝六次南巡,有五次即以织造府为行宫,四次在曹寅任内。由此可知,曹家的豪华,以及同皇室关系之密切了。曹寅是当时的著名藏书家和校勘家,《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刊印的。且他又擅长书法,能诗词,著有《楝亭诗钞》、《楝亭十二种》等书。

  曹雪芹就是在这种富贵豪华、诗礼传家的贵族家庭中度过少年时代,但为时不长。这是由于他的家庭,在其父手里,因任内亏空,家道渐衰;更因皇室内讧,祸及曹家,父亲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自此,曹家急遽败落,并由南京遣回北京。待到曹雪芹成年,他家已更加衰落了。最后,他流落在北京西郊香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甚为困顿,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凄苦日子。

  曹雪芹所经历的一切,不是普通的生活,而是富有社会意义的创作题材。他没被贫困压垮,在凄凉的岁月中,他挥洒着巨笔“著书黄叶村”,从事着不朽巨著《红楼梦》的创作。他在“蓬牖茅椽”之下,“绳床瓦灶”之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着辛勤卓绝的创作劳动。《红楼梦》写到快要接近完成的时候(八十回已定稿,后面的也已写了一些),他却因贫病交加,再加上爱子夭亡,在巨大悲恸中“泪尽而逝”。他所留下的只有“琴剑在壁”、“新妇飘零”,以及一部尚未完成的伟大著作。

  二、产生时代

  《红楼梦》的出现,正是号称盛世的乾隆年间(一般认为他开始写作,在家道败落以后,约在1744年前后),即十八世纪中叶,这是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制最后一次表面繁荣而面临总崩溃的前夕。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史背景是这样的:

  首先,在清代前期(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出现了一次影响较大的反理学斗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明末遗老王夫之和戴震、颜元、陈确等人。恰在这时,又出现了反对八股文的激烈斗争。主要代表是顾炎武与吴敬梓等人。他们坚决反对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儒林外史》的面世,正是最好的例证。在经济上,资本主义因素在社会整体经济中有了某些增长,但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重大的质的变化,仍然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

  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都影响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思想和立场。何其芳认为,曹雪芹的“基本立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的立场,他的思想里面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人民的观点。”作者的思想观念与政治态度,无疑会给《红楼梦》的思想倾向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在明代(即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初)曾有一次“反复古”的斗争(主要是“明七子”与公安派的斗争),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出现若干创新的小说和戏剧。《牡丹亭》、《水浒传》和《金瓶梅》等作品,不仅使爱情主题的艺术创作获得了新生命,而且在体制上,使长篇题材的作品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金瓶梅》这部“世情小说”代表作,更标志着长篇小说题材与技巧上的新起点,而《红楼梦》则深受其益,并有了自己的更大发展。

  三、流传与版本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又名《金石缘》,最早以“前八十回抄本”形式流传于社会。据程伟元《红楼梦·序》称:“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说明此书在正式刊印之前,即已受人珍爱了。这个抄本流传时期,大约在1754年至1791年期间。

  这些抄本,一般都附有“脂砚斋评语”,故称它为“脂评本”。据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这个“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叔叔。此姑存一说。现在发现“脂本”可达十数种之多,主要有:

  乾隆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存十六回;

  乾隆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即清怡亲王府抄本);

  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七十八回;

  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一九一二年有正书局石印本(即“有正八十回本”);

  此外,还有《乾隆钞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此书扉页上题有“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字样。有人认为,这部稿之前八十回,是一个完整的“脂评本”,而后四十回,乃高鹗续写《红楼梦》过程中的一个稿本。一般都认为带有“脂评”的本子,比较接近原著,对于考证和研究《红楼梦》写作过程,具有较大价值。

  乾隆五十六年间,程伟元、高鹗有鉴于社会流传二十多年的《红楼梦》,一直没有一个“定本”,于是,着手厘定和增补工作。高鹗续完后四十回,且整理了前八十回,合成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说,并用活字排印了出来。这便是《红楼梦》首次正式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活字印本,红学家们称它为“程甲本”。次年,即1792年(壬子年),高鹗又作了一些“补遗考证”,重新排印出版。这就是社会上最流行的“程乙本”。现在,我们见到的铅印通行本,即以“程乙本”为底本,经过整理而出版的。将《石头记》书名改为《红楼梦》,也是在首次活字印书之时。

  后四十回续作者高鹗,字兰墅,一字云士,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人。他曾考中举人、进士,在乾嘉二朝做过翰林院侍读、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和顺天乡试同考官等官职。一生著述有《兰墅诗钞》、《兰墅十艺》、《吏治辑要》和《兰墅文存》等书。

  高鹗作《红楼梦》后四十回,大约完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即曹雪芹死后28年。它在思想上、艺术上均比不上前八十回原著,但不可一笔抹煞,有失败之处,也有成功的地方。应该承认,补作基本上遵循曹雪芹的原旨,也体会到作者某些艺术用心,做了一些颇为得宜的处理。从而,使《红楼梦》一书完成了悲剧的主题,读者感到故事的完整印象,让人们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这对扩大《红楼梦》的流传,加强社会影响,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百多年来一直受人传阅的事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评价。

  但是,补作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主要是:一是把一直绝意仕途的主人公贾宝玉,后来竟然赴试,还名列金榜。这是与主人公原有的叛逆性格完全违反的。二是让走向衰亡的封建家族,转向了中兴,“沐皇恩”、“延世泽”。这也不合原作对封建社会持批判态度的进步精神。三是补作过多的描写了神鬼显灵、因果报应之类,比原作作了更不适宜的渲染。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细节也处理不当之处,等等。不过,总体而论,续作功大于过,应当肯定。

  四、研究与影响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评论与争议最多的就是这部《红楼梦》,这正说明此书内容之无比博大丰赡,可以提供各种论据成为“一家言”。作为一部书竟成为一门学问,在中外文学史上,实在不多见。

  《红楼梦》流行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续书”、“评本”和评论、专著,或读书笔记之类的各种文字,很早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红学”。比如:

  续《红楼梦》之作,就有《后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影》、《红楼梦补》等等十三四种之多,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但是,这些续书,由于水平太低,不堪一读,早为人们所抛弃了。

  “评本”,也特别多。除了“带评夹批”的、最著名的“脂评本”之外,还有护花主人(王希廉)、大某山民(姚燮)的评本,以及妙复轩(张新之)评本,即太平闲人所评《金玉缘》等等。这些评本尚有一定价值,主要在于它为研究和考证,提供了一些资料和线索。

  至于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文章,则更为浩瀚了。很早以前就曾流传着“开谈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说法(见《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因此,社会上不断出现“红楼热”。据粗略统计,自1904年王国维写《红楼梦评论》论述了它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长篇论文之后,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已达一千种以上。在最近几年,光以《红楼梦研究集刊》形式出版的文章就是大量的,还有其它专刊不计在内。

  在评论中,反映了各种不同观点,形成了各种流派,其最具影响的,有以下几派:

  一是“索隐说”。这一派最早露头,代表作品有:王梦阮的《红楼梦索隐》和蔡元培《石头记索隐》。此说提出了一个醒目的观点,即蔡元培所说的“《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

  二是“自传说”。代表者是胡适之。这一派是用实证主义的繁琐考证法,把《红楼梦》说成“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以上为新中国建立前的新旧“红学”派别的观点。建国后,经过对实用主义的批判,情况起了很大变化,《红楼梦》研究工作,也逐步走上了正确方向。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在现今“红学”界中,仍有许多不同说法与争议。主要有:①“市民说”,代表者邓拓。他说:“《红楼梦》应该被认为是代表十八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未成熟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市民文学的作品。”(《<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类似说法,还有李希凡和茅盾等。②“农民说”,以刘大杰为代表。他在《<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一文中说过:“《红楼梦》的思想基础,是建筑在农民力量的基础上,是建筑在农民的生活思想的基础上。”此说,和者不多。③“地主阶级叛逆说”,何其芳为其代表。他说:“对封建主义怀抱不满的人,并不限于农民和市民,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告诉我们,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当中常常分化出一些不满分子和有叛逆性的人物来,……吴敬梓和曹雪芹就是这样的作家。”(见其《论<红楼梦>》)此附和者甚多,在六十、七十年代报刊杂志有关文章中,常见此种观点。④还有一种“百科全书说”,毛泽东就曾持此观点,其影响很大。

  在当今“红学”界尚有若干问题在争论着,举其大者是:十八世纪前期的社会、历史背景;《红楼梦》进步思想的阶级基础;曹雪芹世界观和创作法;《红楼梦》主题思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之思想、性格;《红楼梦》对古代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作者家世、《红楼梦》版本等。

  《红楼梦》之影响,早已播及国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时,就有一部分被译成英文(译者汤姆即R·Thom,载于1842年的《The ch moSe SoeoKer》)此后相继出版了俄、德、法、意、日和越南文、荷兰文等一二十种外文译文。其中俄文本和日文本是全译的。此外,还有数十种有关《红楼梦》的各种外文论著。这说明《红楼梦》面世以来的影响极为深远。确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故事梗概及思想意义

  《红楼梦》全书的故事,开始于贾宝玉衔玉出生,为贾母所钟爱,林黛玉失恃,前来依靠外祖母,迄于黛玉死,宝玉出家。其间插叙金陵十二钗的身世、经历和结局。这就是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主要是贾氏家族)在政治、经济的内外活动和家庭生活的描写,特别是贾府兴衰历史的叙述,生动而真切地画出了一幅封建家族衰败的历史图卷,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濒临总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红楼梦》的情节结构

  它的具体情节的安排与结构,大体上是这样的:

  全书一百二十回,分为六大部份——

  第一部分(1—5):

  主要介绍荣、宁二府的情况,暗示各人的命运。各回之重点如下列:

  第一回——主要交代写书意旨:托情言政,暗示盛衰变化特点,显示作者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原则。

  第二回——概述贾府世系:

  [注] *此为金陵十二钗,表中缺列 “十二钗”之一的史湘云,×此为夫妻关系

  第三回——正式开始写矛盾:林黛玉进荣国府(具体介绍荣国府状况)。

  第四回——着重叙说“护官符”,点出“四大家族”之关系与影响。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对各人的命运作了暗示。

  第二部分(6—33回):

  着重写宝黛叛逆思想及其斗争,同时介绍大观园等故事环境。其重点是:

  (一)宝黛叛逆性格

  ①贾宝玉同林黛玉的爱情纠葛。这里着重写了他们的否定封建文化,蔑视富贵,浮云功名等叛逆性的表现。

  ②还写了宝玉的人生道路上的探索。当他在现实矛盾中求索解救之法而不得其解时,于是求助于老庄之“无为”,表现了“齐物论”思想。同时也向佛家“顿悟”求助。宝玉接受佛家“禅宗”与“苦行”两派中的一派——达摩之禅宗。

  (二)穿插红、白两件大事。

  这里写的是贵族家庭在溃亡前的一个“返照”:盛极而衰。

  一件喜事:元春封妃及其归省:

  另一件丧事:死因不明的秦可卿之大出殡(秦可卿夭亡之迹,引起红学界的关注与探索,但还是不甚了了)。

  (三)最后写“宝玉挨打”。

  这里写矛盾的集中暴露:统治者与叛逆者之矛盾、统治者与奴隶们之矛盾和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三个矛盾集中的反映,最后是宝玉受到了重重责打。

  在第二部分中,出现了全书中的第一个高潮,写得非常成功,把各种人物的身份,作了细腻的描述:

  贾政的严父身份;

  王夫人的慈母身份;

  王熙凤的总管家婆身份;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贵族小姐身份;

  贾宝玉的享有种种特殊待遇的特殊身份。

  第三部分(34—80回)

  总的是写大观园中的贵族生活。主要叙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农民交租。

  作者写此,原意大概是为了说明“入不敷出”,而客观效果,却成了揭露地主之残酷盘剥。

  (二)出现了贾府第二个能人:探春展示才干。

  薛宝钗很懂世故,从不得罪探春,而探春由于自己的不同“出身”(庶出),极望以自己的才干,争得在贾府中的地位,于是总想“露一手”。但是事与愿违,接掌管理之后,却出现了“作反”(乱)。探春探究其原因,认为“生于末世运偏消”。

  她的性格正好与李纨相反。李纨是个万事不管、只顾“把孩子养大就完事”的“活死人”。

  (三)贾琏在国丧家孝之下,偷娶尤二姐。

  贾琏是一个典型的浪荡公子,经常依财仗势随意玩弄仆人妻子。这里,表现了贾、王(熙凤)夫妇矛盾和荣、宁两府的矛盾。

  (四)最后一次抄检大观园。

  这里描写封建贵族大厦即将倾塌的没落形势,预示荣国府最后被抄家的前奏。

  (五)晴雯之死。

  着重写了贾府终究衰败的征兆。

  这是前八十回的大体情节,后四十回主要情节——

  第四部分(81—98回)

  写了两个悲剧,即宝黛爱情悲剧及钗玉婚姻悲剧。前者写宝玉与黛玉爱情发生了波折,最后林黛玉以死殉情。后者写在贾母与王熙凤的策划下,宝玉与宝钗竟然结为夫妻,预示了“双宝”婚姻悲剧的开始。

  第五部分(99—106回)

  主要记述贾府被查抄,贾母对天悔罪。

  第六部分(107—120回)

  最后,以大悲剧结束全书故事:贾府衰败,宝玉出家。

  二、《红楼梦》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拥有120万字的长篇巨制。它描写了广阔社会生活和复杂矛盾冲突,内容极其丰富。书中涉及的人物之众多,事件之纷繁,确是空前的,以往任何长篇小说都难以与之相比。对于这样一部小说,怎么去估量它的社会意义,是很值得认真探索的。

  小说的社会意义,确实是巨大的,至少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重视。

  (一)封建社会的总结与批判

  《红楼梦》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并以此为中心,联系了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艺术地,也是曲折地向人们剖视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腐朽黑暗及其不可挽回的没落命运。它对于封建社会,既是一份严厉的判决书,又是一支沉痛的挽歌。

  首先,写了“四大家族”——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

  在小说主要情节未展开之前,作者在第四回中给读者转述了在金陵广泛流传的四句“俗谚口碑”——也即“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 “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大富大贵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通过世代联姻和上下钩连,形成了一个统治网。你看:

  贾家祖上为皇帝立过大功,世袭“国公”;荣国府的贾母,由史家嫁来,史家祖上也官至尚书令,封“忠靖侯”,还有人做着“外省大员”。贾政正妻王夫人和侄媳王熙凤,又是王家的姑姪俩;王夫人之兄王子腾,是九省都检点之大官。王子腾另一个妹妹(薛王氏)则嫁到薛家,薛家祖上也曾封为“紫微舍人”;王氏其子薛蟠,现领内库帑银,为皇家“妥办杂料”;其妹薛宝钗,又与贾政之子贾宝玉捏合成亲。他们四家之间“联络有亲”,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其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他们还上下钩通:向上,与最高统治者皇家攀上关系,除了薛家充当“皇商”之外,贾政的长女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当上了王妃。往下,他们又培植了应天府尹贾雨村、长安节度使云光等地方官,作为羽翼爪牙;就连贾府管家奴才赖大,也“托主子的洪福”,给儿子赖世荣升了一个“州县官员”当当。就是这样,以四大家族为中心,上通朝廷,下连州县,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封建统治罗网,对广大人民进行残酷的经济盘剥和政治压迫。人们从这些描述中,具体形象地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封建社会中的封建关系和生活画面。这里给人们提示的,正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以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

  同时,作者将笔锋直指贵族家庭最显眼的特征:腐朽糜烂生活。

  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荣国府。它是一个由少数封建主子同数百名奴仆组成的封建贵族大家庭,在封建社会中很具典型性。且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一道围墙,“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家庭每个角落,“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日常饮食,百般考究,美味之精,花样之多,不胜枚举;而耗费之大,尤其惊人:单是一顿螃蟹,所化之钱就够“庄稼人过一年”;

  至于婚丧喜庆,那种奢华程度与规格,更是无以名状。此举两个实例,先看丧事——

  贾府长房宁国府,为孙媳秦可卿办丧事,单是一口“铁网山上出的”特种树木的棺材,就“拿着一千两银子只怕没处买”;为了“丧礼上风光些”,又花了一千两银子买通内监,为贾蓉捐了一个“御前侍卫龙禁尉”的官衔。送大殡时,大小轿子和车辆,“各色执事陈设,连接一带摆了有三四里远”,真是“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好不威风。

  再看喜事——

  荣国府的贵妃元春归省。此乃“隆恩大典”,贾府为此特地修建了一座“省亲别墅”,找了许多老管事、清客,以及各行匠工来筹划设计,大兴土木地“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直到建成一座“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的大观园。当园子建成后,那些“搜神夺巧”的楼台山石,竟使贾政等人走进去“都迷了路”。连元妃看了也点头惊叹:“太奢华过实了”。

  穷奢极侈与残酷榨取是分不开的。每个贵族家庭的欢乐,无不浸透着劳动人民的血汗。书中第五十三回“乌进孝缴租”,对此进行了具体描述。

  在一个雨涝、雹灾的坏年成下,黑山庄的农民还是向贾府缴纳了各种东西四五十种之多。除了常米一千石之外,还有什么熊掌、鹿舌、獐子、麂子、蛏干等等。单是猪一项,就有逻猪、汤猪、龙猪、野猪、家腊猪等若干名目。另外,还加租银二千五百两。连贾府“哥儿们”玩耍的“活鹿”、“锦鸡”之类,也要由农民“孝敬”。但是,贾府珍大爷看过租单后,还不高兴地说:“这够做什么的!”并说:“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终于露了地主阶级的本性。

  再次,在描写贵族家庭的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

  曹雪芹在书中,对于这个方面也花了不少笔墨。他用酣畅笔触描写了贾珍、贾琏、贾蓉这一伙“恶少老爷”们的肆无忌惮地过着荒淫无耻生活。他又狠狠揭露了贪官、豪门的罪恶。酷吏贾雨村,为了结交豪门,便无故地害得石呆子家破人亡,其由头只是要夺取他手中的十二把扇子。花花公子薛蟠,仗着自己“皇商”身份,胡作非为,打死了人,“便如没事人一般”,“只要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贾府年轻管家婆凤姐,接受三千两银子的贿赂,便拆散了张金哥的婚姻,以至害死两条人命,后来又由于她的作弄而使尤二姐身亡。所以有这些描写,都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揭穿了贵族豪门表面上充满“诗书翰墨之香”,而底里却是最见不得人、糜烂透顶的处所。小说生动而深刻地画出了封建社会的妖形怪状,也暴露封建制的垂死本质。

  (二)它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部百科全书

  《红楼梦》这部巨著,拥有广博知识与社会内容。它广泛接触了封建社会所存在的许许多多问题。比如,典章制度、文化教育、法律道德、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以及种种风习。这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它包罗了封建社会几乎一切人文知识

  作者把我国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封建文化知识,几乎毫无遗漏地都吸收、组织到自己这部小说中来了。书中写到了经学、史学、哲学和文艺学中的散文、骈文、诗赋、词曲、平话、戏文、绘画、书法和八股、对联、诗谜、酒令,还写了佛教、道教、星相、医卜、礼节、仪式和饮食、服饰,以及各种人情风习等等几十种学问,而且说得透彻,写得真实。这样广博的知识,哪部书能比得上它! 曹雪芹写这部书时年岁还不大,可是,他的生活经验如此富赡,学问修养如此精深,语言文字如此纯美,真不能不令人赞叹:确是一位千载难逢的伟大天才!

  这里,不必多找例证,光从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节妙文,也可窥见一斑。这节文字不过一千二百多字,从选茶、择水、煮水、泡茶、用器到品茶,无一句外行话,因茶写人,处处精彩,洋洋大观之盛事,仅见之于咫尺千文之中。

  不仅写品茶,还多处写了饮酒、用露。光品类就列了以合欢花浸酒的“合欢酒”,以屠苏草浸酒的“屠苏酒”,属米甜酒的“惠家酒”,还有香雪、加饭、竹叶青和绍兴酒、黄酒,更有西洋葡萄酒,以及加料的药酒,等等。这样,酒中的白酒、黄酒、果酒三大类都齐全了。书中还写了何人饮何酒、何时饮何酒,吃冷酒,吃烫酒,如何用醒酒汤或醒酒石等细节,写得一丝不苟。曹雪芹满腹玑珠之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不愧为一面生活镜子,一盏茶、一杯酒、一滴露,无处无来历,因人设物,以物见人,人物两贴,真是世间之千古妙文!

  其次,它展览了封建社会各阶层、各类型的“人物相”

  一百二十多万字的《红楼梦》,写了大大小小的各类人物约达四五百人之多。几乎把封建社会的各阶层、各类人物都搜罗入书,绘成了一条绚丽多彩的人物长廊,展示了封建末世的各色“人物相”。其中:

  有从“膏粱锦锈”中成长起来的贵族公子和封建大家子弟。这批人物中,除了贾宝玉不同于一般封建贵族子弟,而具有叛逆者精神的贵族逆子之外,大都是一群醉生梦死、骄奢淫逸的衣冠禽兽。比如贾珍除与儿媳有“爬灰”关系之外,还同贾蓉一起,招集一班纨袴子弟,日夜酗酒聚赌,无所不为;贾琏是一个标准的花花公子,浪荡成性,常以玩弄仆人妻子为乐,竟不顾国丧家孝在身,偷娶了尤二姐。

  又有生于钟鼎之家,长于“花柳繁盛”之府的封建官僚小姐。其中,既有出身世袭侯爵的“书香门第”,自幼父母双亡、富有叛逆精神的林黛玉;又有生长“皇商”之家,兄为“金陵一霸”而自己却很“会做人”的封建淑媛薛宝钗。还有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和史家之女史湘云等贵族小姐。

  还有一大批家奴婢仆。其中有具有反抗精神的鸳鸯、晴雯、司棋和男仆焦大;也有甘心为奴才的袭人等。当然,这里也不乏“为虎作伥”者,如沦为鹰犬爪牙的“王善宝家的”等。

  还有一批“三教九流”人物。其中最引人的是以“联宗旧亲”名义来荣国府、出尽“穷亲投富”各种窘相的刘佬佬,又有出身官宦小姐、“文墨极通,经典极熟”出家为尼的妙玉。水月奄老尼净虚,是一个依附权势,作恶多端的“秃歪拉”(即坏女人“歪刺货”)。除这些之外,还有和尚、道士、巫师、医卜、优伶和娼妓等等,都在这部小说中留下了自己的“倩影”。

  当然,这部书中还出现过不少王侯、帝妃、内侍、军警,以及各种地方官吏等。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

  《红楼梦》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封建叛逆者的歌颂上。小说塑造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光辉的当然是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同时,也塑造了几个与之对立的人物形象,如薛宝钗和王熙凤等,也同样具有典型意义。此外,一群女奴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其中主要是晴雯、鸳鸯和花袭人等。作者就是通过这些人物性格的刻划,以及描写他(她)们之间的复杂的爱情关系,而展开了富有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呈现了一幅引人欣羡的生动画面。

  一、贾宝玉

  这是作者倾力刻划、寄托殊深而贯串全书始末的中心人物,一位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叛逆精神,是宝玉性格中最显著特征,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

  (一)“闺阁良友”他对女孩有着普遍的同情和欣慕,特别是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妇女,更寄于深切的同情与关爱。比如对于金钏儿的投井,龙三姐的惨死,芳官的出家,司棋和鸳鸯的自尽,以及晴雯的夭亡,等等,贾宝玉都极表同情、无限伤心的。当闻知金钏儿投井而死时,他感到“五内摧伤”;到了晴雯之死,他更非一般悲痛,而是悲愤至极,用了怒气冲天的言辞,为晴雯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诔文,即著名的《芙蓉诔》。在文中,以愤懑之情严辞质问:“毁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为什么宝玉如此同情妇女呢?

  因为他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又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予妇女的“理论根据”吧?也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为淫乱作辩护,是“淫棍”的理论。其实不然,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贾宝玉这套“理论”确是大长了女子的志气,是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自然,这也是宝玉叛逆性格的一个最重要表现。

  (二)对功名仕宦道路的弃恶 这是宝玉叛逆性格又一个重要表现。对父亲贾政“读四书,考八股”的要求,他不予认可;拒绝同封建官僚交往应酬,认为那些道貌岸然的家伙是“国贼”、“禄蠹”!讽刺赖以进身的科举制度,不过是“饵名钓誉之阶”而已。对于“文死谏,武死战”的封建最高道德标准,宝玉却斥之为“胡闹”;还把“仕途经济”的大道理,斥为“混帐话”。这样,不仅完全违背了封建道德规范,同时,也是对封建家长给他既定的生活道路的反抗,并向人们表明,他要走自己的道路。

  (三)强烈厌弃自己的贵族生活 他常常怨恨自己生长在侯门公府之家,认为“富贵”二字真真把人们荼毒了。他愿意同出身微寒的人结成“倾心之交”,而对贵族家庭的繁华,表现了异常的冷漠。姐姐元春,册封为贵妃,“宁荣两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只有贾宝玉置若罔闻。

  这是主人公贾宝玉性格的一个方面(当然是主要方面),但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即对封建阶级背叛的不彻底性。这从下边的情况中可以看出:

  他奋力冲出了封建贵族家庭的门槛,但没冲出封建阶级的领地;他还为“君权”和“圣人”,保留着至尊至上的地位;对宗法观念还有深刻的影响,“父亲伯叔兄弟之伦,因系圣人之遗训,不敢违忤”;他在王夫人(母亲)与薛宝钗的哭声中,“仰天大哭”夺门而出,去哪里呢?他带着满腔悲愤踏进寺院门槛。如此等等,都说明,他还缺乏继续进行正面对抗和彻底决裂的决心和勇气。他只要求在人世间存在真挚的爱情和自由的生活,却提不出更新、更明确的理论和目标,还找不到真正的精神出路。

  二、林黛玉

  她是小说中女主人公,又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由于其出身“清贵之家”,又是一位独生女,自少受到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双亲早丧,寄居于外祖母贾府,虽属“花柳繁华”之所,但总觉得是寄人篱下,无家可归,郁郁不乐。但是,好的“孤高自许”的性格,纤毫未损。她也如宝玉那样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之虚伪,也有很强的叛逆性,是一个不驯服的贵族小姐。

  但是,由于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她心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隐痛。她不安于命运,可又无法挣脱、改变自己的命运。因而,她总是极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产生多疑心理,常常自吟自怜,触景生情。大观园里的热闹、人们的温情,甚至自然中的秋风夜雨,落花飞絮,无不掀起黛玉心海的波澜。满地落红,把她的飘零身世和那时代任人摆布的妇女命运,在她心里唤起,并产生了激情。于是,一篇情致凄惋的、著名的《葬花词》问世了,留下了深深的影响。林黛玉性格中,具有叛逆因素,但主要特征,却是她的“多愁善感”。在读了《红楼梦》之后,最先感受到的也就是这一点。

  林黛玉的叛逆精神还是比较弱的。她富有智慧和敏感,却主要不用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诗意,而是更多地用来观察四周环境的污浊和时代的阴暗。因此,她的诗作,常见一种阴冷的调子:“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又以落花自比:“质木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隐沟渠”。对封建社会怀有哀怨、不满之情,但找不到思想出路。因此,她对生活中的平凡质朴同庸俗污浊弄不清界限,往往当成一个东西加以嘲笑和厌弃。显赫的“北静王”在她眼中固然是“臭男人”,而粗仆的刘佬佬,也被她嘲为“母蝗虫”。她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本来阶级的烙印的眼光来看待世事。这正是林黛玉性格中的局限。

  顺便说一说,在小姐们群中,尤三姐也是一个反抗意识强烈的人物,值得注意。

  三、薛宝钗

  她是作为林黛玉的对立面而加以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主义理想和人生道路,是一个封建伦理道德的遵奉者的典型,是封建社会理想的接班人。

  她同林黛玉虽然都是出身于豪富之家的封建贵族小姐,但她的思想性格、言行举止和感情胸怀,正好同林黛玉形成鲜明的对比——

  黛玉“多愁善感”,人们说她“小心眼”,而宝钗却是“装愚守拙”,沉着大方,“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因此,博得妒心很重的赵姨娘的连口称赞:“真是大户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重。”

  黛玉往往“喜怒无常”,情绪时起时伏,而宝钗却是“端庄稳重”、“贤淑”,认为做女孩子应以“贞静”为主,“不识字倒好”,“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

  黛玉“脾性儿”“刻薄”,难搞好同周围人们的关系,而宝钗却是“罕言寡语,安分随时”,一举一动显得特别“温厚贤淑”。因此,人们几乎都称道她“会做人”。这个评语正点中了薛宝钗这个人物性格的要害。她的这个很“会做人”是什么含义呢?就是她善于趋势奉迎,特别能迎合封建家长的心意,讨得欢心。看看下边这些情况,就清楚“会做人”是什么内容与含义了。

  首先,她能揣猜人们的心理与喜好而加以迎合。贾母追求享福和好听“吉利话”,她就会点一出热闹戏文,给一点甜烂食物;元妃不喜欢“绿玉”二字,她便催贾宝玉在诗稿中改掉这二字;宫中送来灯谜让大家猜时,她原来认为“并无甚新奇”,但她“口中少不得称赞”几句,表现世故圆熟。

  同时,她还懂得“小惠全大体”的道理。她常以小恩小惠去拢络人心。她帮助探春理家时,给探春设想了一个既可防止管园子贪污,又能引诱她们努力出勤出力。将设想付诸实施后,不仅博得管园人的服帖称好,而且增加了园子的收入。这说明,宝钗不单自己“会做人”,而且“会治人”,确有一套“齐家”的本领。宝钗常劝女人以“贞静”为主,男人要“立身扬名”、多做“仕途经济”的学问。

  她的“会做人”,有时不惜“损人利己”。为了掩饰自己的虚伪,不能不使出一些“心术”来把“本相”隐蔽起来。有一次,宝钗在滴翠亭旁追扑蝴蝶,无意间听到丫环们在谈“私情话”,为使自己不落个“偷听”嫌疑,就想出一个“金蝉脱壳”法子——故意放重脚步,口里喊着假装追赶林黛玉,将丫环们的误会引到黛玉身上。

  总之,薛宝钗性格沉着谨慎,但缺少少女应有的清纯与天真,而多有成年人的稳重而世故,世俗的功利主义,使得她待人处事显得“冷”。面对柳湘莲与尤三姐爱情悲剧,连“金陵一霸”的薛蟠,也感到了一些悲伤,而她却“并不在意”。这正是冷酷的封建伦理和吃人礼教所陶冶出来的一个“淑女”心态和性格。薛宝钗因而博得一个“冷美人”的雅号。

  四、王熙凤

  贾府中习称她为“凤姐”或“凤姑娘”。其娘家是“护官符”中所说的“金陵王”,豪富显贵同贾府相近。王熙凤是贾赦的儿媳。贾赦原是荣国府的长房,但家政大权却操在贾政手里。不但贾母偏心二房,连自己的媳妇凤姐也不向着公婆,而偏靠贾政、王夫人。

  在小说中,凤姐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主要人物。她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在贾府是位“当家少奶奶”,俨然一个“管家婆”形象。

  凤姐性格最显著特征是:能干、奸恶,但又灵巧、诙谐。她的奸恶,表现得十分阴险狠毒。举其夫贾琏偷娶尤二姐之事,足以说明这一点。当她闻知贾琏娶了尤二姐后,即采取“外作贤良,内藏奸猾”的两面手法:一面设置奸计,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博得合府上下赞她“贤慧”之美名;一面又暗暗派人唆使尤之原配丈夫张华控告贾珍、贾琏在“国丧家孝”时节,“强霸民妻”,违抗礼法,并让事态尽量扩大。接着借刀杀人,挑拨尤二姐与秋桐关系,逼使尤最后吞金自杀。事后,为了“翦草除根”,又谋害了张华。

  王熙凤为了满足私欲,既玩弄机变权术,媚上欺下,多方攫取权势,又运用种种盘剥手段(如放高利贷,扣压奴婢月钱,敲诈受贿,以至谋财害命等等)聚敛财富。而且,她做这些坏事时,不露痕迹,显得不失身份,甚至捞得“贤淑”之令名。有人说她,既要银子,又要架子,还要面子,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三要”典型。一些“红学”研究者认为,她的性格比之《三国演义》中的“乱世奸雄”曹操还要丰富。她在攫取了权势和钱财之后,还要求在精神上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因此,她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奸恶”的,常使人们都感到战慄的毒蛇,也有若干时候却是一位“令人喜欢”的少妇。在前八十回中,她在宝玉、黛玉、宝钗、湘云和迎春、探春、惜春等人面前,常常是一个友善而风趣的“好嫂子”;奴婢们哪个见了她不两腿发颤,但又哪个不爱听她的谈笑风生?

  总之,风姐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多面的。她要攫取权势和财富,给人家带来痛苦、悲哀和眼泪,以至死亡;她要享受尘世上的快乐,又常用自己的灵巧机智、诙谐谈吐和俏美姿容,到处撒下欢快与笑声。有人评论说:在荣国府中,她给人们带来的笑声和灾祸,都是最多的。

  五、晴雯

  在这个贵族大家庭的生活底层,还有一大群被奴役、被压迫的奴隶,光有名姓可数的即达一百二十一人之多。作者在小说中,也为他们塑造了若干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女奴形象。

  在这些女奴中,除了少数(如花袭人等)甘当奴才之外,多半是善良、纯洁的,也有不少是敢于反抗的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鸳鸯、司棋和晴雯。

  晴雯,是一个自少失去人身自由,连父母姓氏也不知道的丫环。贾母把她分给贾宝玉,同花袭人一起服侍主人的“掌房丫环”,是宝玉房中十四个丫环中的“首席”丫环,也是曹雪芹笔下的群奴中最具光辉的形象。

  在晴雯身上,比较集中地体现着封建社会中地位低微妇女们的优秀品质。

  首先她身世悲惨。十岁时就卖给管家赖大,而赖大把她当一件“小玩艺”,孝敬给贾母。后来,成了宝玉的大丫头,最后,被迫害而亡。

  其次,她具有劳动者气质。出身虽然卑贱,但她“心比天高”,敢怒敢言,锋芒毕露,是一个具有倔强性格的人物。她特别鄙视逢迎权贵的人。她讽刺巴结王夫人的袭人和小红,“往高枝上爬”,说袭人是“好没见过世面的小蹄子”!

  晴雯嫉恶如仇、不畏权势的性格,在抄检大观园中表现得特别清楚。当袭人、麝月她们顺从地打开箱子让人抄检时,唯独她“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上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这些举动,不仅表现了对主子的蔑视,也当场抗击了帮凶们——“王善宝家的”为虎作伥家伙的迫害,打掉了来者威风,把矛头直指王夫人。晴雯是这次事件的无辜受害者,其反抗精神也达到了顶峰。这次虽然抄不到什么可疑之物,但她还是被栽上了“狐狸精”的罪名,剥去外面衣服,逐出贾府,终于加重了病势而含恨死去。

  同时,我们还发现晴雯的性格中的另一个方面:直率、热情和乐于助人。这在“晴雯勇于病补孔雀裘”、“俏丫環抱屈夭风流”等事件中,凸现了这个性格,使整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光辉。在她身上,没有侯门小姐的高雅和娇贵,而有更多的是被压迫人民的高尚品质。因此,不仅引起贵族家庭逆子——贾宝玉的高度同情,而且也更会博得一般人们的喜爱、同情和尊重。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及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造诣,已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成就是巨大的、辉煌的。在此,我们择其要者说说。

  一、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是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所取得的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全书出现的人物,有名有姓者达400多人(还不计古人),其中男者232人、女者189人(据诸联《<红楼梦>评》)。这里边已达到典型高度或者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人物,至少有数十人,宝、黛、钗、凤的形象,更具有世界创作水平的艺术典型。曹雪芹塑造人物之手段高超,技巧谙熟,经验极为丰富,很值得深入发掘。

  那么,他是怎样来塑造人物的呢?其主要手法有:

  (一)善于从人物关系的各个方面去展示典型人物的个性

  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就是从她同贾府各有关人物的复杂关系中显示出来的。她处理同贾母、王夫人这些贾府高层统治者的关系,是顺从、奉承,善于“走领导路线”。她不惜采用吹、拍、捧、骗、瞒、装、唬等一切手段取得宠信,作者有意从这个角度突出其虚伪、做作的性格侧面。

  她同宝、黛、钗之间的关系,完全出于维护贵族家世利益着眼,撮合“金玉良缘”,破坏“木石前盟”。当黛玉受宠时,也竭力笼络黛玉,当黛玉失欢之后,她即由热转冷。凤姐对宝钗则趋奉迎合,完全出于对薛家财力的倾慕和依赖。认为“金石良缘”对贾府可起延缓衰落的作用。作者就是从这个角度去突出凤姐虚情假意、见利忘义的性格侧面的。

  她同贾琏的关系,则从以下两个方面行事:一是在纵欲淫佚生活上,相互瞒骗,各行其是;一是在损公肥私、贪赃枉法上,则互相配合,互为利用。作者就这样地突出她即使夫妻之间,也不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性格侧面。

  她同贾府大小管家和奴婢下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其惯用严刑峻法,“威重令行”和“嘴甜、心苦、手辣”的个性。同时,善于在经济上盘剥奴仆。作者从这个角度突出其肆逞淫威、专横跋扈的性格侧面。

  作者写她同外部关系时,则通过勾结官府,包揽词讼,左右刑庭和从中渔利等罪恶行径,来突出她的仗势作恶、胡作非为的性格侧面。

  王熙凤这些恶行劣迹,都是同她那高贵的出身、俏丽的姿容、华美的服饰和聪明干练的才能,以及机智诙谐的谈吐等具体个性,协调地融为一体,作集诸多性格侧面而构成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从而由各个不同视角表现了王熙凤性格的社会本质。因此说,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完全可以列入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林。

  (二)善于从多重矛盾关系的历史演进中,提示典型性格的发展过程

  这里,只要举出林黛玉形象塑造的一个例子,就可知“全豹”。大家知道,林黛玉性格的基本特征中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好哭泣和多愁善感。从第三回中的宝黛初遇,她为宝玉首次砸玉而惊心、寝前暗自偷哭开始,到九十八回临死前“泪干失泣”为止,黛玉每次哭泣都有其不同的原因和特定内容。因此,她哭泣的思想意义,也是千变万化的。她的哭泣,有时为了自叹身世凋零薄命,有时由于立身行事不能自主,而更多的是为了她同宝玉的爱情关系具有难以预卜的前景。因而,使她的内心世界,经常处于痛苦的期待、焦急的担心和缠绵悱恻的状态之中。于是,她的“多愁善感”的个性特征,就非常鲜明地显示了出来。特别是当薛宝钗和史湘云闯入贾府之后,她发现自己的同宝玉的爱情即将面临严重的考验,黛玉的哭泣,也就成为更加经常、更能表露内心矛盾和性格的一个重要形式了。

  作者把林黛玉性格之所以放置在宝、黛、钗、湘之间的诸多矛盾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加以描述和刻划,是为了使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更鲜明、更丰富。作者就是这样地抓住她的“多愁善感”个性特征,让她在多种激烈矛盾中,层层深入,逐步发展,最后完善地深化黛玉这个催人泪下的悲剧性格,成为又一个具有世界创作水平的成功典型之一。

  (三)在对比和映衬中显示人物的多样性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人物的作风和手法,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人物形象,有着明显的不同。《水浒传》多用粗线条勾勒的大写意手法,把水浒英雄如林冲、鲁智深、武松和李逵等等形象,描绘得如龙似虎,粗犷有力,却又永远鲜明地驰骋在人们心中。这正是水浒故事所要求的笔法。而《红楼梦》的故事内容,当然也要求同自己合拍的文笔作风。因此,曹雪芹在小说中则用工笔精绘,以刻划细微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它所拥有的人物,几乎个个眉目清晰,形象如绘,性格鲜明。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用对比和映衬的描写来显现人物的各种不同个性。请看:

  贾政与贾赦,虽是同胞兄弟,出身一样,但他们的性格却是:前者顽固迂腐,后者腐朽淫佚。贾母和王夫人,都是贾府中高层女统治者,但彼此却有不同的秉性:贾母姑息,王夫人平庸。再说,宝、黛、钗、凤,均是贾府几个重要角色,而宝玉的叛逆反抗精神、黛玉的孤高敏感脾性、宝钗的沉着谨慎作风和凤姐的奸恶狠毒特质,其个性各各不同,而且异常鲜明。

  作者在描写贾府若干姐妹的性格时,也是用此法而获得良好艺术效果的。比如:写探春的干练,迎春的仁懦,惜春的怪僻,以及史湘云的潇洒,秦可卿的风冶和尤二姐的懦弱、尤三姐的坚强等,均是在相互映衬中显出不同个性特征的。至于对奴仆下层人物的描写,也同样如此。晴雯的崛强、袭人的深沉和鸳鸯的贞洁,以及焦大的憨直粗豪与刘姥姥的老于世故,如此等等,都是鲜明的对照。《红楼梦》中这些栩栩如生、性格各别的人物,使人见了特别喜爱,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刻。大约就是这些原故,才使《红楼梦》一书,成为世代人们百读不厌的杰作。

  二、在艺术结构上具有若干引人的特色

  前边已讲过这部巨著的分段结构,此不再赘述。这里,主要分析一下此书在结构艺术上若干鲜明特色。

  (一)以神话序曲作全书的缘起,用两个通俗人物作故事的引线

  一百二十多万字的《红楼梦》,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体系。在结构上,用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开端。第一回写了女娲补天弃而不用的通灵宝石,让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在历尽悲欢离合的人生苦难之后,最后又返回青埂峰下,撰写传世的《石头记》神话故事;在第五回中,写贾宝玉(神瑛侍者下凡的俗身)神游太虚幻境,对警幻仙姑的指点执迷不悟,对人世间的男女性爱,则不学而会的一场白日幻梦。这两个神奇的故事,一个发生在天上,一个发生在人间,作者用天上的缘由解释人间悲剧的结局。这正是《红楼梦》这个悲剧结构的开篇,也是整个“红楼”时代悲剧正式开始前的序曲。

  作者苦心孤诣地用寓言神话方式,指明《红楼梦》的创作宗旨,主要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最后归宿。同时,作者又以暗示法,点出“金陵十二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背后,还隐有上层贵族社会没落崩溃的时代悲剧,且用宿命观点说明各种人物悲剧命运的困果关系。很显然,作者怀有难言之隐,在文网森严的清廷统治下,不得不作这番巧妙的安排。由于担心在题材上触犯统治者的忌讳,因此,只得把人间的真实故事搬到天上去演,或说,将天上的事由拿来掩饰人间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悲剧真相。曹雪芹用这种“实者虚之,虚者实之”、“以虚妄掩饰本事”的结构手法,诱导读者透过表面的虚妄来探索实际人生的奥秘,从而领悟作者的艺术用心。这正说明,它的结构艺术,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惑性的特征。

  (二)明暗交织,主副交叉,采用“两线并行推进”方式

  《红楼梦》悲剧情节发展线索,基本上是两条:一条是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婚姻关系的矛盾纠葛,它是全部小说的中心事件,是悲剧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在艺术处理上,它是一条贯串全书、脉络清晰,由远而近,由小而大,从直接正面角度直笔实书的“明线”。而贾府由盛转衰的没落过程,又是一条基本线索。它同前一条线索互为表里,两相交织,贯串始终。所不同的,这条基本线索在艺术处理上,是作为一条若隐若显的“暗线”来写的。其显著特点:把它隐藏在明线之后,渗透到所有情节,总摄所有线索,时而直笔实写,时而曲笔虚写,从而显现了“暗线”的本性。作者有意照应自己在开头所设计的艺术结构的需要,把它作为《红楼梦》悲剧情节发展的一条“副线”,同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主线”,既平行又交叉地发展,最后演成整个悲剧故事。《红楼梦》的这种明暗交织,主副交叉的结构,显示了自己在艺术上的多样统一的美学特征。

  (三)纵横错落,万象纷呈,组成一个艺术整体

  《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在结构艺术上也反映了这一点。它以大观园为其中心舞台,以贾府的盛衰过程为其背景,故事围着主要人物的活动向四面八方扩展开去,把数百个人物陆续引向广阔天地。这个天地,包括宫廷、王府、衙门、市街、商场、寺庙、道观、宗祠、书塾、当铺、剧场和山村、荒野、驿站,及至贵族家院的各个生活角落,演绎由各种各行人物参加的上层封建贵族家庭形形式式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现象,正好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末世的上层贵族生活的所有领域,以至涉及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法律、文化、艺术、教育、宗法、家庭、婚姻和爱情等等各个生活侧面。小说就是这样地把这些生活侧面,描绘成一幅幅艺术画图,连绵不绝而又有条不紊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而形成了一部既反映当前生活巨流,又囊括历史现象的、包罗万象的具有伟大史诗性豪迈气息和“百科全书”式宏伟规模的巨著。

  《红楼梦》这部书之所以经得起反复品味,耐人咀嚼,并为研究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这种纵横错落,万象纷呈的宏伟的艺术结构,当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充分发扬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特长,而在结构艺术上,也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对我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发挥了细节描写的丰富功能

  这也是《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大家知道,写作小说,总离不开细节描写。在这一点上,作者比一般人发挥了更大、更多的艺术功力。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点。

  (一)善用艺术细节构成各种画面

  曹雪芹用了许许多多精确细腻的艺术细节描写,反映了《红楼梦》所处的时代风貌,表现了《红楼梦》故事的环境氛围,构成了贵族家庭的生活格调,为小说的审美价值和文献价值提供了物质保证。你看,他自如地运用自己精细入微的、生动逼真的艺术笔触,绘制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上层封建贵族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既有贵族世家的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公婆子媳之间、兄妹妯娌之间、和尚道士、尼姑巫师、医卜商贾、优伶娼妓和盗贼同贵族世家发生关系的若干细微末节;

  既有贵族之间的礼尚往来,馈赠酬答,节庆习俗,又有贵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诸如诗社、游宴、书画、棋琴、行令、猜谜、秋千、骑射、参禅、谈笑、口角和起居、饮食、服饰等等,千奇百怪的生活方式,应有尽有;

  还揭写了从宫廷朝仪、皇帝选妃、官场陋习、贵妃省亲,到王公贵族府邸建筑、内宅陈设、楼榭设置、山水花鸟、节令物候,以至生丧祸福和世臣获罪、削爵、抄家、流放,等等场景与情节。

  所有以上种种艺术细节的描写,高度真实地再现了十八世纪前半期中国封建末世上层贵族和市井细民的社会生活的风俗民情,成为一幅难得的历史长卷。

  (二)以典型化的细节,描绘典型环境,展示典型性格

  曹雪芹对于艺术细节的功能深有体悟,十分善于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在第十七回中作者为黛玉的潇湘馆勾勒了一幅景色优美的全景图。它写道——

  ……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有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作者通过富有特征性的自然景物,来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这幅画图中,突出描写了“千百竿翠竹试映”着“数楹修舍”。这是颇有深意的。他用历史上“湘妃滴泪成斑”的典实,来渲染黛玉“爱哭”;又以竹林在凄风厉霜中傲然挺立的幽雅高洁形象,衬托黛玉孤高自傲的叛逆性格。这正是从人物同环境的关系着眼,以艺术细节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又如在第三十三回至三十四回中,写“宝玉挨打”时的若干细节描写,也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划。这个事件的出现,是作品中两种敌对势力剧烈冲突的结果。在这个事件中,不仅进一步刻划出贾母、贾政、王夫人和贾环等人的性格,而且在事后又引出了宝钗送药、黛玉探伤、晴雯送绢和黛玉题诗等一系列新的情节,从而使宝黛之间的感情和他们的叛逆性格,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见微知著,这里只举“贾环告状”一隅,就知其功效了:

  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袍襟,贴膝跪下,道: “老爷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屋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 (即赵姨娘) 说——” 说到这句,便回头四顾一看; 贾政知其意,将眼色一丢,小厮们明白,都往两边后面退去。贾环便悄悄说道: “我母亲告诉我说: ‘宝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得面如金纸,大叫: “拿宝玉来!”

  小说就是这样一描写,将贾环这个“恶人告状、落井下石”的邪恶形象,跃然纸上。

  《红楼梦》将诗词的运用,同人物、故事紧紧结合在一起,并熔铸在整个艺术形象之中。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划,也起着重要作用。比如黛玉的《葬花词》、《柳絮词》和《秋窗风雨文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