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道约①,君守近②。太上反诸己③,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④,其推之弥疏⑤;其求之弥强者⑥,失之弥远。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⑦,去巧故⑧,而游意乎无穷之次⑨,事心乎自然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主道约①,君守近②。太上反诸己③,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④,其推之弥疏⑤;其求之弥强者⑥,失之弥远。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⑦,去巧故⑧,而游意乎无穷之次⑨,事心乎自然
主道约①,君守近②。太上反诸己③,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④,其推之弥疏⑤;其求之弥强者⑥,失之弥远。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⑦,去巧故⑧,而游意乎无穷之次⑨,事心乎自然之涂⑩。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11)。无以害其天则知精(12),知精则知神(13),知神之谓得一(14)。
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一(15),则应物变化(16),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17),不可息也(18);豪士时之(19),远方来宾(20),不可寒也(21);意气宣通(22),无所束缚,不可收也(23)。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24),嗜欲易足,取养节薄(25),不可得也;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也(26);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27);举错以数(28),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肌肤(29),不可革也(30);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31),致远复食而不倦。
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戮而不止(32),以至于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33),以至于王。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34),贵则观其所进(35),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36),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37),哀之以验其人(38)。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成四隐(39)。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40)。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41)。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42)。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注释】 ①约:简约。 ②守:指所遵守、奉行的原则。 ③太上:最高,首先。 ④索:寻求。弥:益,更加。 ⑤疏:远。 ⑥强:用力。 ⑦释:舍弃。 ⑧巧故:伪诈。 ⑨无穷之次:指道家所推崇的虚无境界。次:泛指所在之处。 ⑩事:任。自然之涂:指无为的境界。自然:天然。涂:同“途”,路。 (11)天:指天性。 (12)精:精微。 (13)神:神妙。 (14)一:指道。道家把“一”看作是数之始,物之极,故称“一”为道。 (15)故知一:当重“知”字,作“故知知一”。知一,等于说“得一”。 (16)应:适应。 (17)比:并列。(18)息:灭。 (19)时:随时。之:往,至。 (20)宾:归顺。 (21)塞:遏止。 (22)意气:指精神、元气。宣:疏通。 (23)收:守。 (24)朴:指本性。 (25)养:指养身之物。节:节制。薄:少。 (26)量:疑为“墨”字之误。墨:染黑。 (27)极:穷,困窘。 (28)错:通“措”,安放。数:礼数,礼仪。 (29)集:通“接”。 (30)革:改变。 (31)利:疾,快。 (32)戮:杀戮。 (33)功:用如动词,建立功业。 (34)通:显达。与下文“穷”相对。 (35)进:举荐。 (36)喜;用如使动,使……高兴。下文“乐”、“怒”、“惧”、“哀”、“苦”与此同。 (37)特:指卓异的品行。 (38)人;通“仁”。 (39)四隐:指四种亲近的人。隐:私。(40)邑里;乡亲,邻居。门郭:当作“门郎”。门郎:指左右亲近的人。(41)情:真情,实情。 (42)之:往,是:指代“雨污”。
【今译】 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要奉行的原则就在近旁。首先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别人寻求。越向远处寻求的,离开它就越远;寻求它越花力气的,失掉它就越远。
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就是要使耳目适度,节制嗜好欲望,放弃智巧计谋,摒除虚浮伪诈。让自己的意识在无限的空间中邀游,让自己的思想立于无为的境界。象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天性了。没有什么危害自己的天性,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够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
那万事万物,得道而后才能生成。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适应事物的变化,博大精深,不可测度;德行就会彰明美好,与日月并列,不可熄灭;豪杰之土就会随时到来,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附,不可遏止;精神元气就会畅通,无所束缚,不可拘守。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重新返朴归真,嗜欲容易满足,所取养身之物少而有节制,不可支配;就会超脱世俗,怡然自乐,内心洁白,不可污染;就会威武不能使他恐惧,严厉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举动与事合宜,随着时势应酬交际,不可困窘;就会举止依照礼数,取与遵循事理,不可迷乱;就会言无过失,感于肌肤,不可改变;就会奸人窘困,贤者显达,不可隐匿。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象天地一样,那么,什么事情不能胜任?什么事情不能得当?这就象驾驭马车的人,反躬自求,就会车轻马快,即使跑很远的路再吃饭,中途也不会疲倦。
古代亡国的君主认为罪责在他人身上,所以每天杀戮不停,以至于亡国仍不醒悟。夏、商、周三代兴邦的君王认为罪责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勤于功业,从不松懈,以至于成就了王者大业。
什么叫向别人寻求,就是要探求、了解他人。人同类而智慧不同,贤与不肖也不同。人们都用巧言辩辞来替自己防范,这是昏君惑乱的缘故。
凡是衡量评定一个人,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礼遇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尊贵,就观察他举荐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赡养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听取建议,就观察他采纳实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亲近君主,就观察他说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困穷,就观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让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让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让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让他恐惧,借以检验他的卓异品行;让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让他困苦,借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项检验,就是贤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评定人的方法。衡量评定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了。就象是避雨一样,所往之处无一处没有雨水,无所逃避。这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识别人的方法。
【集评】 明·陈详道:“语意精绝,至今袭其余喙,犹能哙我人口。”
明·吴涛:“知一则应物,以下俱是能反诸己之效,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无一字懈怠,无一字尘埃,愈读而愈可喜。”
明·申时行:“敷陈烂然,机甚错综。”
明·王慎中:“故知一以下数句拦截上意,不如此便倾泻无法收拾矣。”
明·王荆石:“意甚易简,语词安倾,有许多警策。”
明·冯叙吉:“逃雨一譬犹绝精奇异。”(以上六条见明·焦竑《二十九子品汇释评》)
【总案】 这是《季春纪》第四篇,旨在论述君主“论人”的方法。文章指出,君主“论人”,最好的方法是“反诸己”,其次是“求诸人”。所谓“反诸己”,是说反躬自求,让自己顺乎自然,处于“无为”的境界。这样,就能知道事物的精微、事理的玄妙,就能“得一”,这是“论人”的根本。所谓“求诸人”,是说考察识别他人。具体做法是,对外要用“八观六验”,对内要用“六戚四隐”,即在不同的环境中,从各个侧面加以考察识别,这样,“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铺陈张厉,很有气势。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