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观其神骨,洞其品行 【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1)存,神之谓也。山骞(2)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3)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一 观其神骨,洞其品行 【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1)存,神之谓也。山骞(2)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3)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一 观其神骨,洞其品行
【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1)存”,神之谓也。“山骞(2)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3)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注释】
(1)斯:语气助词,“仍然,依旧,还”。
(2)骞(qiān):拔去,引申为破坏,损坏,此处做“脱落流失”的意思。
(3)具乎:集中于,体现于。
【译文】
俗话说:“去掉稻谷上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而稻谷的精华——米依然存在,其本质不会因外壳的磨损而改变。”对于人来说,这个精华体现在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与气质。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本身却不会崩塌碎裂,因为它的核心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任风吹雨打纹丝不动。”这里所说的“镇石”,犹如支撑一个人形体最坚硬的部分——骨骼。一个人的精神与气质,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与否,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面孔上。别家观察诸人面相,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然而文人看他人面相时,首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神”和“骨”是识别一个人的门户和纲领,有开门见山之作用,因此把神骨作为第一篇。
【解读】
识人先察神骨,为观人第一要诀。“神”在观人中处于提纲挈领的地位。他是人类生活阅历,修养,学识等多种因素的精华之所在。不会随着人的情绪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神”也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往往会泄露出心底的秘密。“骨”与“神”比较起来,则有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骨”的神俊与风逸与“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曾国藩曾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典例阐幽
人命禀于天,而表侯于体
姑布子卿是春秋时期最有名的相学名家,齐庄公即位不久,闻有此奇人,急派车马征召姑布子卿。姑布子卿奉命应召,日夜兼程赶往临淄。
金殿之上,齐庄公见姑布子卿黑瘦矮小,相貌丑陋甚至可憎,不由得心中生厌,说:“你就是姑布子卿?”姑布子卿看其一脸不屑之情,不觉心灰意冷,后悔应召,他回答说:“正是小民。”齐庄公打量了他几眼,冷笑道:“听说你能察人之貌,知其生死将来?”
姑布子卿回答说:“人命禀于天,则有表侯于体,相有百相,命有百名,正所谓天有玄机,而俗人莫能察也。小民能察,自是顺天应时,探其表而断其内;若幸无差,也是天以告我,非小民臆测之功也。”
齐庄公说:既是如此,你看看寡人面相如何?姑布子卿抬头看了齐庄公一眼说:“大王头中四方,富贵吉昌,燕颔虎头,威震九州,勇猛好武,真是一代霸王之相啊!”齐庄公听罢畅声大笑。姑布子卿说:“大王额广高阔,此为少年有成之相;神目黑白分明,光彩夺人,命当身居显位。纵是先立后废,终仗天助化险为夷,失而复得,小民在此恭贺大王了。”
一语毕,满朝文武都很震惊,齐庄公更是惊骇莫名,心头大震。齐庄公小时候英武勃发,聪颖过人,颇受齐灵公之爱,年纪稍长即让他执掌军旅大事,自是少年老成,其后齐灵公又力排众议,立为太子。后来只是因为齐庄公好勇斗狠,自视甚高,百无禁忌,齐灵公一怒之下,废其太子之位改立公子牙,齐庄公绝望之际,不想天公作美,齐灵公废他之后一个月,便一病不起,暴卒而死。公子牙立足未稳,齐庄公乘此良机,买通朝中重臣崔杼,囚禁公子牙,反客为主,登上王位。此事虽朝中重臣人人皆知,然事关齐庄公,如此行篡逆大事,自不敢声张,个个装聋作哑,因此外人都不知道,如今这等隐情竟被一个穷乡僻壤的草民一语道出,众人怔怔之余,只能暗叹姑布子卿之才。
齐庄公也是如此,但脸上却十分的平静,他眉头一皱,道:“寡人将来如何,你可知道?”
姑布子卿说:“大王时下享国不久,他日富贵威名自然不用说了。”
齐庄公大笑,赐姑布子卿一百金,他没有接受。
金殿下来,朝中大臣纷纷请姑布子卿相面,姑布子卿推辞不过,只好接受酬金,一一相过,独崔杼,庆封二人酬金他坚决不收,晏婴很奇怪,私下问姑布子卿,姑布子卿说:“在下遍观诸人,独大人善相无私,是以明告:他们是将死之人,在下不敢受啊。”
晏婴一惊,小声道:“他二人乃大王宠臣,权倾朝野,何为将死?”姑布子卿说:“命由相生,我观二人额头尖狭低陷,必有死厄之灾;鼻短小偏塌,必是为人不义,愚顽驽钝,媚上奴下之辈,此二人眼下虽富贵之极,不过转眼即逝,破败之祸,当在不远。”
晏婴没说什么,一会又问:“先生不受大王重金,又是为何?”姑布子卿叹息说:“天机不可泄漏,大人莫怪。在下劝大人洁身自好才是。”晏婴见他吞吞吐吐,就不再深问,心中不免迷惑不解,辞别之际,晏婴忍不住又问:“先生可否片言相告?”姑布子卿感其至诚,于是说:“齐将乱,王死难。”晏婴听之更惊骇,未及细问,姑布子卿已经抽身而去。
果然公元前548年,齐庄公与崔杼之妻棠姜私通,被崔杼所杀,齐国大乱。及齐景公继位,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齐景公二年,庆封借崔氏家乱之机灭了崔氏一族,崔杼自杀。齐景公三年庆封受国中大姓围攻出奔鲁国,亡命他乡,齐景公十年终被执而杀之。此间变故正如姑布子卿所言。
曾国藩双目如炬,江忠源必成大器
曾国藩识别人才,有一个着名的典故,曾国藩见到江忠源,就说:“京城没有这样的人才”,又说江忠源“当悲壮节烈而死”。根据何在呢?结果证实了他的预言了么?
江忠源,字常儒,号岷樵,湖南新宁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即能写一手好文章,15岁便考中了秀才,25岁考中举人。1838年(道光十八年),江忠源第一次进京参加会试。由于盘缠不多,到达京城后,江忠源非常落寞,而且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跟他交往,只有极少几个人跟来来往。
一次,江忠源落榜而归。在离开京城前,他在下榻的旅馆的壁上题写了一首诗:“劳生无计了情缘,踏遍红泥意黯然。万里关河鱼腹纸,五更风雪马头鞭。浪游燕市悲前事,小别章台感隔年。寂寂晓风残月里,选词谁唱柳屯田。”
江忠源这次的京城之行,虽然落榜,但还是颇有收获,他结识了湖南老乡欧阳兆熊和黎樾乔。欧阳兆熊第一次见到江忠源时,认为此人今后必有建树。在京城当侍御的黎樾乔,第一次看见江忠源时,竟然预言今后必定是个勇士,且会战死沙场。
欧阳兆熊和黎樾乔两人对江忠源的评价,引起了曾国藩的注意。曾国藩是个京官,在京城湖南人的圈子里影响很大,欧阳兆熊和黎樾乔跟曾国藩颇熟,尤其是黎樾乔跟曾国藩交往颇深。他预言江忠源必死于战场令曾国藩很是不解:当时天下太平,江忠源是一书生而非武将,又怎么会在不打仗的年代死于战场?
江忠源虽然落第,但仍没放弃参加会试,每三年一届他必到。这也让很多人刮目相看,曾国藩也看到了江忠源这一点,认为他精神可嘉。此外,江忠源还非常仗义:当时赶往京城的考生来自全国各地,路途遥远,最好的交通也是马车,因此有些人因身体不好,客死回乡途中。江忠源曾三次主动将死者护送回故里。曾国藩也有心结交这个举人。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江忠源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考。他打算参加会试后留居京城,便跟随郭嵩焘来求见曾国藩。江忠源在曾国藩面前显得很开朗,没有丝毫拘谨,宾主谈话非常活跃。因为是同乡,两人聊得更多的是市井琐事,不时开怀大笑。江忠源毫无掩饰,胸襟坦荡,侠气酣畅的性格,给曾国藩留下深刻的印象。曾国藩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分别时,送他出门。郭嵩焘问曾国藩:“涤兄一向眼光独到,请问江忠源前程如何?”曾国藩说:“此人他日当办大事,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郭嵩焘一愣,问道:“何以见得?”曾国藩说“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无文饰者,必成大器。”
曾国藩对江忠源的评价与黎樾乔的预言异曲同工,黎樾乔和曾国藩言谈举止都非常谨慎,从不随便评价别人的。很多听者非常吃惊:不知江忠源有何能耐令这位侍郎大人另眼相看。正因为这样,那些考生对江忠源也逐渐生出些许羡慕,江忠源的形象在湖南考生中逐渐好起来。
江忠源的盘缠用尽了,曾国藩劝他回家,并答应为他提供旅费。可江忠源忽然不辞而行,曾国藩发现以后,急忙追赶。追到长辛店,见江忠源正在用午膳,曾国藩安慰道:“以你的才干,日后定有建树,但有父母在堂,还是先回去吧!”说罢,拿出一百两银子送给他作为回乡的旅费。
曾国藩因追赶江忠源,却耽误了自家吃饭,门客到处找,都没有找到。曾国藩回家时,门客问他去了哪里,曾国藩回答:“为江忠源饯行了。”门客问道:“此人究竟有何长处,值得涤公如此费心?”曾国藩说:“岷樵必以忠节闻名天下,诸君都比不上他,以后诸位就知道了。”
江忠源的侠骨柔肠,对人的深刻同情和侠义之气,赢得了不少美誉,他与注重修身养性的曾国藩被誉为当时操节最佳的两个湖南人。他们助人为乐,在官员和学者中有口皆碑。传闻说,京城里只要死了应试生员,曾国藩必送挽联,江忠源必会帮忙买棺材并将灵柩送回故里。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朝廷对参加三科会试未中的举人进行六年一次的大挑,江忠源名列二等,当了个教职官员。江忠源慨然说道:“穷达,命也。谋个教书的职位,奉养亲人算了。”江忠源后来在新宁办团练,号楚勇,镇压了境内的雷再浩、李元发起义,升为浙江秀水知县。
江忠源生长在湖南新宁,此地乃湖南西南边陲,有穷乡僻壤之称,境内百姓因饥饿而反叛,他在浙江秀水任知县时又亲历浙江大荒。江忠源深知百姓疾苦,尤其痛恨为富不仁之徒,以为正是这些人把穷人逼上梁山。太平天国初期,曾作诗一首警告为富不仁之徒:“哀此贫氓力耕种,年丰仅足偿什一。今年不复望有年,坐令沟壑填白骨。但见富人百无忧,谁怜贫者为饥出?贫人一旦为饥驱,富人岂得安其室?
江忠源因此认为百姓造反,情有可原。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想法。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奉旨回湖南操办团练,江忠源的新宁团练就成了样板。很快,江忠源就投身到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战斗中,表现非常突出,屡立战功。由于功勋卓着,在短短的3年间,他青云直上,从知县升为安徽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1853年11月江忠源率兵勇2700余人从湖北向庐州进发,12月8日,在途中接受安徽巡抚大印。两天后进入庐州布防拒敌。然而,庐州城单墙矮,兵力、物资均不充足,江忠源急忙上奏请兵、要饷,固守待援。咸丰皇帝先后令河南、江苏等省兵勇万余赴援,又命湖广总督吴文镕将留守武昌的江忠源旧部全数遣往庐州。令江忠源没有想到的是,太平军火速进逼庐州,于12月12日兵临庐州城下。此时,江忠源仅仅进城两天。
由于太平军来势凶猛,先后击败由安徽东关来援的总兵玉山部清军2000余人,以及由六安来援的总兵音德布所部。其他各路援军闻风丧胆,不敢来援,致使江忠源被太平军包围,身陷孤城绝地。太平军将庐州围得水泄不通,猛攻36天,最终庐州被太平军攻破。江忠源见大势已去,举剑自刎未遂,便投入关桥旁古塘水而死。
锋芒毕露,崭露头角
曾国藩曾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左宗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祖上留下几十亩薄田,他与哥哥商议,全都留给了寡嫂,自己孑然一身,到私塾、学院讲学糊口。后来中了举人,他依然只是个穷苦的教书先生,但有不少人慧眼识英才,认为左宗棠绝非池中之物。
第一个是左宗棠的岳母王夫人。王夫人夫家姓周,是书香门第,虽说丈夫周衡已去世,但家境殷实宽裕,经济条件比左宗棠强上许多。女儿芳名诒端,字筠心,与左宗棠同年生。周诒端不仅好诗文,而且性情贤淑。以周家的条件,找个比左宗棠门第条件更好的女婿绝对不难。但自从见到左宗棠后,王夫人便喜欢上这个小伙子,认为他才气过人,必有前途,因此将左宗棠招为上门女婿。
第二个是陶澍。陶澍与左宗棠同乡。两人结识时,左宗棠不过一介布衣,陶澍则已是高官,但他对左宗棠非常赏识。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会试,结果又没考中进士。南归途中,他绕道南京谒见陶澍。陶澍没在意左宗棠落第,反而真诚相待,还提出将他唯一的儿子(时仅5岁)陶桄,与左宗棠5岁的长女孝瑜订婚,这提议连左宗棠都非常吃惊。
要知道,陶澍当时60岁,已是两江总督,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左宗棠不过是一个27岁的穷举人。左宗棠以避“攀高门”之嫌婉言拒绝。陶澍一听,爽朗地笑道:“宗棠不必介意,以君之才,将来名位一定高于吾人之上。”并坚持要结为亲家。左宗棠当时没有同意。陶澍去世前,遗命儿子与左宗棠女儿结亲,左宗棠那时才允许。陶澍怎么就能看出左宗棠将来必有大成就,甚至赌上儿子的婚姻和前途呢?
第三个是林则徐。1850年,林则徐已名满天下,回乡休整经过长沙,当地官员纷纷请见。林则徐嫌人太多,一律挡驾,说:“吾独见左宗棠!”其实,林则徐也只是听胡林翼等人谈起过左宗棠。两人见后,林则徐“诧为绝世奇才”。为了怕人打扰,林则徐专门命人将船开到僻静处,两人谈了一夜,包括新疆问题。林则徐走时,将自己在新疆积攒的所有资料都留给了左宗棠。左宗棠当时37岁,半辈子已经过去,还是个一事无成的教书匠。林则徐怎么就认为左宗棠会有成就,甚至可能在新疆方面有所建树,将来“西定新疆”,舍宗棠莫属呢?
直到左宗棠40岁那年,太平天国军队进攻湖南,他才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帮助参谋军政事情。骆秉章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认为左宗棠处理事情比自己还强,索性让这个幕僚全权处理大事,所以有人说,骆的功劳,其实全是左宗棠的功劳。
但左宗棠毕竟只是幕僚身份,处理事情难免得罪人,有人便奏明清帝,要斩左宗棠。许多朋友都为左宗棠说情,大臣潘祖荫甚至上书清帝,说出了一句传颂一时的话: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对一个幕僚如此评价,可谓前无古人。
左宗棠也确实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与曾国藩等一起,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和李鸿章一起剿灭了捻军,接着,他进军陕西、甘肃,用五年时间,平定回民起义,打通了河西走廊。后来,他指挥大军入新疆,大败阿古柏,收复了已经脱离中国16年之久的新疆,收回国土160万平方公里!
北斗喉舌,铁骨铮铮
自古以来忠奸不能两立,李固虽有富贵之相,经天纬地之才,但终究免不了被奸佞之人陷害的命运。
李固,外貌形状奇特,额头上有像鼎足一样突起的骨头,脚底下踏着龟状的纹。其父李郃,为当朝司徒。李固自小好学,博古通今。他在太学读书时,每回家看望父母,密入公府,从不让同窗好友知道他是官宦之子。
汉顺帝时,外戚干政,人心不稳。阳嘉二年(133),发生地震。公卿推举李固,皇上诏问治国之策,李固以天人感应之说,劝谏顺帝罢黜宦官贵戚,政归三公九卿。次年,顺帝拜李固为议郎。
为此,奸宦十分嫉恨李固,多方罗织罪名陷害,幸有黄琼等人力救,被贬为广汉郡雒县(今四川广汉市)县令。李固行至白水关(今广元市北朝天驿),弃官回南郑老家,闭门不出。年内,皇后之父大将军梁商辅政,起用李固为从事中郎。李固建议开义路、闭利门、正风化、裁冗员,梁商不予采纳,把李固调任为荆州太守。当时荆州境内民变迭起,李固到任,慰问百姓,赦免“盗寇”,半年间,州内清平,人民乐业。
永和二年(137),梁商死后,其子梁冀任大将军,专横跋扈,恣意妄为。南阳太守高赐等贪赃,李固上书揭发。梁冀受高赐等重赂,千里行文,要求赦免高赐。李固不避权贵,追查更急。后梁冀改任李固为泰山郡(今山东泰安)太守。当时泰山百姓起义,派郡兵千人围攻,不能取胜。李固到任,郡兵只留百余人,其余遣散归农,而以恩信宽待起义百姓,不满一年,起义百姓都散归农田。李固因功升匠作大臣(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管理营造之官)。任职期间,多次上书皇帝,建议选任贤才,斥免庸官,收捕奸人,澄清吏治。顺帝一一采纳,吏治为之一清。
建康元年(144),顺帝病逝,外戚立2岁的冲帝刘炳即位,梁太后临朝听政。李固升为太尉(最高军事长官),与大将军梁冀共掌尚书事。次年,冲帝死。李固主张立年长的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梁冀为便于操纵朝政,强立8岁的刘缵为帝(质帝)。刘缵看到梁冀横行霸道,斥责他为“跋扈将军”。梁冀既恨且惧,次年便毒杀了质帝。李固伏尸号哭,令医官追究。梁冀恐罪行败露,更加憎恨李固。
质帝死后,李固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大鸿胪杜乔等再次力主立清河王刘蒜为帝。梁冀气势汹汹,朝官无不惧怕,都说“听大将军令。”只有李固、杜乔坚持原议。梁冀便说通梁太后,免去李固的职务,然后强立其妹夫15岁的蠡吾侯刘志为帝(桓帝)。一年多后,甘陵王刘文、魏郡刘贿谋立刘蒜为帝,梁冀诬陷李固与刘文,李固下狱。李固门生勃海王刘调、河内赵承等几十位大臣跪伏宫门外为李固鸣冤,梁太后遂赦免李固。李固出狱,京师百姓高呼万岁。梁冀大惊,害怕李固的声名威望,便杀了李固,死年54岁,人称“北斗喉舌”、“耿直派领袖”。
李固临终前给胡广、赵戒写信说:李固受国厚恩,所以竭力报国,不顾生死,意欲扶持汉室,使之中兴。谁料梁冀执迷,公等屈从,汉朝衰败,从这时开始。我虽然死了,但绝不向邪恶低头。
李固死后,暴尸于街头,梁冀下令说:“谁敢去收尸,就治谁的罪。”李固学生汝南人郭亮,年15.手拿大斧、砧板,到宫门外,请求收敛李固遗体,梁冀不许。郭亮到李固遗体前哀哭守丧,遭到夏门亭长呵斥,仍无所畏惧。李固另一弟子南阳人董班守丧,一连十天,不肯离去。梁太后便允许他们扶柩归葬李固于原籍南郑县柳林小营村(今属河南省修武县城固县)。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