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导语】:

红楼梦影 红学研究 我不会是红学家,我只是喜好《红楼梦》的读者,我所写的也仅是我对《红楼梦》的阅读体验,以及我自身的生活感悟,仅此而已。题记  《红楼梦》确实是汉

  红楼梦影

  红学研究

  我不会是红学家,我只是喜好《红楼梦》的读者,我所写的也仅是我对《红楼梦》的阅读体验,以及我自身的生活感悟,仅此而已。——题记

  

  《红楼梦》确实是汉语文世界中最伟大的一部小说,过去无数人为之痴迷,现在和将来仍有无数人为之痴迷,不仅仅是为其中难解的味,更多的是为其中纯真的情。曹雪芹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了那如诉如泣的文字中,文字间渗出的凄凉不是刻意做作,而是真情自然流露,如泣般的悲情;如诗般的凄清;如歌般的孤独,被清风吹起“飞”满了整个世界,哪怕是极奢华糜费之“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透出的仍是离别的悲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字字“索隐”,句句“考证”,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曹雪芹有过的如梦幻般的人生便可,梦幻般的人生铸就了横亘千古的《红楼梦》,我们该做的便是把一切烦俗抛去,在宁静的雨夜或在晨露未消的清晨,静静地翻开这部血泪流成的小说,让自己去大观园中听黛玉哭泣,这便是我要做的一切。或许我听不见她的哭声;或许我听不清她的哭声;或许我听不懂她的哭声,但我会用心去感受,用我自己真挚的心去感受,不仅仅是感受黛玉和宝玉,更多的是感受自己。清灯下,翻开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一、    从补天说起

  天陷了。故事便也开始了,并且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这将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或许故事的开端注定在于灾祸的兴起,祸来了,原本平静安定的一切便如石破湖面般被打破,秩序的混乱才可能产生英雄或奸雄,历史的开端也是如此,动乱开始了一切。从天陷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一个故事的开始,天陷后必然会有补天者去把天补好,在天陷的故事中,人类的保护神及创造神——女娲担负了这一使命,于是便炼就了五色石,可不幸的是偏偏多出了一块炼就的五色石,女娲于是在不经意间制造了另一个故事:本该成为天的一部分的五色石留在了地上,是命运的不公,或者是偶然的缘分,它不属于大地,可偏又身处俗世,才在天,身在地,悲剧便诞生了。本来是补天的五色石具有补天的能力,也难怪它可以用上“通灵宝玉”的美名,它不是一般的普通的石头,而是补天的灵石,只是女娲的一个大意,让它留在了地面,从天而至的悲哀,它只有“自怨自叹、悲号惭愧”。本来它已认命,那一声声长叹便是它已然认命的显现,大荒山下的那片静土是它的乐园,它既然不属于天,可它还尚有自己叹息的空间,可又另一个偶然,让它听到了红尘中的荣华富贵,它凡心大动降落人间,又一个新故事发生了,故事便就是这样由一个个偶然建构的。

  天——地——人,一级级的沦落,它成了他,通灵宝玉成了贾府的宝玉,上天的灵魂与才能借助贾宝玉的肉身存在于世俗的人世间,他的灵是神圣的,可却身处俗世。一开始的错误到如今铸就了一个更大的错误。贾宝玉与世俗格格不入,他特立独行,他卓然不群,因为他有一颗通灵宝玉的灵魂。然而这贾宝玉毕竟不是通灵宝玉本身,他只是假的宝玉,他是通灵的同时,还是贾府的少爷,是庸碌无为的贾政之子,是富贵享乐的贾母之孙,他不得不去作通灵所不愿做的一切俗事,会客、交友、读书……,他孤独的守望着,执著的抗争着,可除他之外,仅一个黛玉是属于他的世界,其余的一切都是他之外的厌倦。它不属于人间,它的降落人间只是它一时兴起,儿童般的天真与好奇,使通灵宝玉有了一回人间“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最终他逃避了,又回到了它的无稽崖,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我想它定不会再冒失地去人间,看那奢华后的没落,繁荣后的腐朽,或许它割舍不下姐姐妹妹们,它想去拯救、保护那些美丽的少女,可它却无能为力,因为一入红尘,它便成了他,而他是被庇护者,它不会再去看少女们的眼泪,听少女们的哭泣,它将永远寂寞地守着它的静土。

  天上的侍者降落人间,自然他的目光是上天独具的那种光明清澈,他是灵性的化身,他对待事物往往是率性而为,他把自己那通灵的心呈现在人们面前,毫不掩饰,也不遮蔽,他向人们敞现的便是本真的自我,他厌恶虚假,所以他永远也不可能融入虚假的尘世,尘世中有一层厚厚的灰尘弥漫着,尘埃中,人们总是让别人看不清楚,自己或许都不能看清楚自己。圣洁的心灵不能真正进入世俗的世界,最终的结果是撒手而去,去追寻自己的净土——大荒山下的无稽崖,这在世人眼里是多么的荒唐、无稽。通灵宝玉走完了梦魇般的世俗生活,它亲历了人世的一切,作为故事的见证者,它回到无稽崖便向人们讲诉它所亲历的一切。

  二、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

  在说完补天的寂寥后,我想必须对通灵宝玉——神瑛侍——贾宝玉三者的关系有个梳理,否则可能将导致整个阅读的混乱。

  文章开篇,曹雪芹便交代了三者的关系,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三者之间决不是简单的符号相联,尽管三者融为了一个整体。通灵宝玉是贾宝玉出身便带来的宝物,实际上也就是通灵宝玉给了贾宝玉灵魂及灵性,通灵宝玉的圣洁让贾宝玉具有了一颗如水般透彻的心灵,他的率性而为、才气、灵气都是通灵宝玉所给予的。而神瑛侍者是贾宝玉的前生,贾宝玉的痴情、多情的性格便是神瑛侍者赋予的,从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便可看出神瑛侍者是多情、有心之人,他善良的性格也传给了贾宝玉,贾宝玉更是痴情、多情之极。在贾宝玉眼里,一切都有了生命,他喜欢与鱼鸟花木对话,他处处关爱大观园里的姐妹们,他实际上成了侍者的化身。侍何物?侍一切有情有性之物,而贾宝玉眼里的少女们正是至情至性之物。在尘世,少女们是最脆弱的一个生命,尽管她们有才、有情、有性,可在男权社会里,少女们无法摆脱被奴役、被支配的命运,善良的宝玉自然想给这些可怜的魂灵一点安慰,一丝保护,然而他的保护却是那样的无力,在度过一段结社赋诗、宴饮嬉戏,生命中最本真的性情尽情展现的生活之后,无情的俗世的丧钟敲响,少女们一个个走向毁灭,贾宝玉自己也无法逃脱世俗的安排,他只能撒手而去,这是他最后的惟一的无赖的选择。

  通灵宝玉、神瑛侍者都是借助贾宝玉这具肉身完成了他们凡心偶炽、意欲下凡的愿望,在所谓的昌明太平朝世,他们如愿看到了人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同样他们也看到人世间所有的丑陋腐朽。通灵宝玉作为故事的记载者和见证人,把故事刻在了石身上,让“闺阁昭传”,通灵宝玉是个观者又是个当事人,他清楚地看到了“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在经历过这段生活之后,它便带着这厚厚的人生经历回到了自己的净土,感受着几世几劫的寂寞和孤独,已不忍再去听有情之物的哭泣和哀叹。

  三、木石前盟及金玉良缘

  因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绛珠仙草“郁结了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带着“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报恩心思,绛珠仙子便随神瑛侍者一起降落至人间。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前世的盟约,一个是通灵的玉,一个是有情的木,前世的一切都将在今世交割,这木石前盟是上天的造作,但它并不属于人间,尘世的世俗又如何容得下这本该属于天上的纯洁爱情,或许是这段情过于纯净,或许是这段情过于圣洁,注定了尘世不是这段情的生存之所,世俗的眼中只有金与玉的良缘。

  林黛玉如纤纤细草般生活在大观园,她孤芳自赏,她不同俗流,她与贾宝玉一样融不入这个虚假造作的世俗,她冷眼旁观着一切虚假、丑陋,并逃避着,她尖刻地对待一切,林黛玉的玲珑剔透和敏锐细腻的惊人才华,洋溢出一首首凄美的诗作,她不属于世俗世界,她本来就是世外仙姝寂寞林,除了对爱情的无望期的一无所有,任何装模作样的言谈举止都是多余,真挚、高洁的心灵如一面镜子,映出世人种种丑陋和可笑,尘世的浑浊又如何容得下这晶莹的泪珠儿,自然或不自然的世俗便总是设法破坏这前段的盟约。木石前盟是黛玉生存的一切,她为这盟忍受着“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前盟每晃动一下,便引起这敏感少女心灵的颤抖,眼泪便流下了,除了流泪,她做不了任何事,可世俗总设法打破这前盟,宝黛的心事也终将在尘世中虚化,而黛玉也只有一次次无助地流泪,去还前世的灌溉之惠。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心动让“胡说”击得粉碎,这前盟一开始便被否认,而后的“诉肺腑”又让“顽话”击破,尽管宝黛早已在前世定下盟约,心心相通,相互痴迷,可这又能怎样,不过贾母的一句“胡说”、“顽话”便使之毁灭,正是因为世俗的否认,更让黛玉看重宝玉对她的情,这情是一切的一切,是生命的全部,是生存的根本,不幸的黛玉也是幸福的,她得到了宝玉的全部真情,全部真心,这就是爱的宣言,宝玉给予其他少女的只是同情和关心,而没有一丝爱的成分。黛玉在尘世中便守着宝玉给她的真情流着泪,她得到了宝玉的心,但世俗却阻止她得到宝玉的人(当我写下“人”字时,我心一惊,我觉得我亵渎了这圣洁的爱情,但我找不到更好的字来替代“人”字),纤细的仙草,终抵不住世俗的打击,泪尽了,生命也便终止了。

  而在世俗眼中,金与玉的结合是最佳的良缘,且不说与宝玉相当的家世,金的品性在世俗看来也无可挑剔。宝钗是真正合乎道德的淑女,最重要便是她会遮蔽本性,让本性经过道德的过滤才显现,那她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完全符合世俗的标准,所以宝钗能够得到贾母和王夫人的肯定,这正是在于宝钗遮蔽的结果。更何况宝钗的美貌、才气并不逊于黛玉,宝钗具备了成为贾府二少奶奶的一切条件。但她独缺最重要的——宝玉的爱情,最终宝钗只得到一场无爱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过于的世俗,过于的自制,终是自我的“意难平”,世俗又如何与圣洁相配,总将是一个悲剧。

  四、神话的开端

  在王国维看来,《红楼梦》的卓异之处,在于“开卷即下男女之爱之神话的解释”,借助古老的神话,从爱情这个“人人所有之问题,从人人未解决之大问题”,揭开了《红楼梦》的序幕。

  女娲补天的神话,创造了贾宝玉玉般透彻的心灵,或者说贾宝玉来自女娲的直接之爱;而还泪的神话让整个故事蒙上了悲剧色彩,让宝黛有了前世的缘分。在情节设计中,这些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我看来,这绝非是情节的必需,更为重要的是为整个故事增添一份凄凉和哀叹,让那本已不轻的悲凉,再增加一些亦或减轻一些。这是梦幻般的故事,上天已注定了其悲剧的结局,一层轻盈、浪漫的面纱蒙在这个故事之上,隐约的,透过面纱可见黛玉晶莹的泪珠闪动,带着不忍轻轻的掀开这层面纱,轻轻的走进这“悲金悼玉”的故事。我总以为阅读爱情小说应该轻轻的,静静的,免得打扰书中人清丽的梦,阅读悲剧的爱情就更应当如此,如果我们带着躁动的心迅速跳过那一行行凄丽的文字,那书中本来的味便可能如风般从我们身边飘过,我们应该静静的用心去体会一切。而《红楼梦》浪漫的神话面纱正如过滤纸一样,会把一切躁动不安滤在红楼之外。(每当我翻开《红楼梦》,读完第一回,我便会静下来,继续读下去。)

  当然的,神话对情节具有很大的作用,没有还泪的神话,便没有太虚幻境,而《红楼梦》的灵魂——“游幻境指迷十二钗”更没有存在的可能,那之后的情节便无法展开,僧没了、道没了,玉也没了,整部小说便失去了所有的链接。

  五、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假语存焉)

  我不知道曹公隐去了何真事,我也不愿知道曹公隐去了何真事,或许曹公什么也没隐去,假语村言不过是他写作的幌子,是他不愿太招摇?是他不愿惹祸上身?是他……?这些对《红楼梦》本身都失却了意义,呈现在我眼前的是红楼本身。

  应该说,故事真正开始于姑苏阊门,甄士隐出现。梦中,甄士隐见到了通灵宝玉下凡,而甄士隐与贾雨村交好,让整个故事得以进一步延伸。甄士隐、贾雨村是书中引子式的人物,如大观园进门迎面而来的翠障一般,更精彩的景致在这翠障之后,我想对甄贾二人的设置,亦可用“非胸中有大邱壑,焉想及此”来评价,正因为曹公心中有了大邱壑,他才敢如此设置这一屏障,而读者也只有绕过这屏障才能看见园内的一切,这些仅是结构上的安排。我想更应从甄士隐、贾雨村本人来思考。

  甄士隐因彻悟而出家的命运与全书的佛道空无思想紧密相联。看破红尘的《好了歌》注,便是甄士隐存在的理由,这是因为全书也终将归于“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写甄士隐更是为了写英莲,英莲是书中命运最惨的少女,善良的她英莲结局是“香魂返故乡”,英莲实际是作为大观园世界的见证者存在着,她在大观园中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她亲见了大观园的昌盛,又必然会亲见大观园的衰亡,当大观园彻底消散时,英莲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怜的少女,可悲的少女。英莲是大观园的见证人,那贾雨村便是大观园之外的贾府男人社会的见证,他目睹了贾府的繁华,也目睹了贾府衰败的全过程。《红楼梦》实际就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观园的毁灭,这是全书叙述的重点;二是贾府,或者说四大家族的衰败,英莲作为大观园的边缘人见证了大观园毁灭的全过程,贾雨村作为贾府边缘人看到了贾府的衰亡。英莲不是大观园世界的主角,但她生活在大观园世界之中,站在大观园边缘旁观了一切,而她自己的命运也与大观园紧密相联。如果说通灵宝玉是故事的载体,那英莲和贾雨村便是观者、见证人。

  另外,英莲和贾雨村是典型人物的刻画,贾雨村是士阶层的代表人物,且是穷儒的典型,作为士者,他没有田地,没有权力,惟有知识,也即是他有“内圣”而无“外王”的知遇,所以他必须依附在统治者身上,完成他“内圣外王”的使命,也只有如此,士人才可能实现自己的意义,贾雨村走的便是士人唯一的路,通向成功的路。贾雨村先依附在甄士隐处(土地的代表),而后依附在贾府(权势代表),因为没有土地和权势,士人只有出卖自己的知识,或廉价或高价,为生存,他们必须磨去锐气,失去人格,丧失尊严,君王的“外王”涵盖了士人的“外王”,而士人的“外王”说到底乃是为成就君王,君王的抱负就是士人的抱负,君王的人格就是士人的人格。

  六、空无的悲剧

  尘世间没有无限,亦没有永恒,世间的一切都是尘埃,终会消散,“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人生就仿佛一场梦,梦醒来,还是空无,哪怕梦再红、再绿,终究是一场虚幻。

  生存便注定了丧失自我,失却本真,忙忙碌碌的最终结局终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或许便是人生的悲剧。自我存在于世,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自我与他人共处一世,我为自己操透了心,实际却是为他人的操持,我只要生存,我就无法可能成就自我,我处的世还不仅仅是与他人共处之世,还是尘埃弥散的尘世,如果我想要维系本真,唯一的方式便是走出尘世。宝玉便如此的维系着本真,他选择了出家的方式,出家是这维系的唯一可能。(在我看来,死亡不是维系着本真,而是彻彻底底的丧失本真,是失却了一切,死亡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逃脱。)贾宝玉有通灵宝玉的灵魂,这就更注定了他的悲剧性。贾宝玉在由宝玉变成贾宝玉的那一刹那,便开始了人的历程,当我写下“人”字时,我知道,我给予了宝玉一个规定,如果把宝玉纳入存在之中考虑,那通灵宝玉便是世外的此在,而贾宝玉就是世内以共在方式存在的此在,任何的此在都有展示自我的冲动,贾宝玉亦不例外,可此在的展现不是在大荒山下的那片净土,而是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那展现也就不得不大打折扣,展现首先必须要有广阔无碍的空间,可现实给予此在的空间却被礼和理充实,此在的空间只有些许礼与理之间狭小的缝隙,展现就成为了不可能。在此在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沉沦,一是艰难的维系,最终走出。沉沦是一种常态,被大多数人选择,在沉沦之中,可以生存下来,并且可以活得很好,沉沦的诱惑使无数此在陷入其中,被闲言、两可、好奇所缚,沉沦之中,此在以“非我”的方式存在着,我想沉沦也是实现自我的方式,大可不必批判沉沦,沉沦与维系一样,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而已。要选择走另一条路,仅仅只有勇气和胆量远远不够,勇气和胆量带来的只不过是一种尝试,充其量是好奇的另类,实际上仍以“非我”的方式存在着,只是披着“世外”的外衣而已,另外,这种走出是自愿的,而非被迫的,当然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被迫仍可以归为自愿之类,我指的是一种有所悟而看破红尘,遁入世外,或许可以这样假设,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可以选择,宁愿存于世外享受红尘,所以往往那些没有经历红尘,可又身处世外之人,经受不住红尘的诱惑,妙玉便是这样的典型,她的出世是被迫的,不是妙玉弃绝尘世,而是尘世弃绝妙玉。而宝玉的出世是对尘世的彻底厌弃,他选择的是实现自我,惜春的出世也是如此性质,柳湘莲的出世是这两者兼而有之。

  如果说世内是有、是实,那世外就是空、是无,世外提供给自我的是一个开阔的空间,可以尽情的展现自我,空无的世外没有丝毫世俗的羁绊。尽管世外提供给自我一个展现的空间,可世外是一片空白,没有灯红也没有酒绿,像荒芜的戈壁一般,选择了空无,那也就选择了寂寞与孤独,可尘世中却是红红绿绿的,五彩缤纷的,与荒凉相比,无疑有更大的诱惑,人们也就往往去选择尘世的繁华,而真正的去选择空无的,多半要先尝试一番红尘的滋味,有悟性的主体在尝尽了尘世的虚华之后,才可能真正投入空无的怀抱,要从尘世的虚华之中脱身,对于常人来讲是万万不能的,也只有那些悟性的主体才可能完成如此的升华。而有悟性的主体悟的过程,便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我以为《红楼梦》就是在描写一个有悟性的主体——贾宝玉——悟的过程,实质也是曹公自己悟的过程,如果曹公没有完成悟的过程,他绝不可能写下那些如泣如诉的文字,一开篇,曹公便塑造了有悟性的主体——甄士隐,并且全书从一开始便奠定了基调“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在曹公看来一切都是虚无,包括他写下的文字。在悟之人看来,尘世至多不过一场梦幻,可在常人看来,尘世便是自我逍遥的场所,常人也就自甘沉沦,沉沦绝非堕落,只是存在的方式,所以我觉得选择出世者是有悟性的,有灵性的常人,如此他们才可能逃遁沉沦的方式,贾宝玉就是至情至性的灵物。(我是没有悟性的,我是常人中最最平常的一员,所以我只能看到悟,但绝不可能看到悟如何可能。)

  《红楼梦》开篇便是一僧一道的登场,佛道的世界是否就是所谓的空无世界呢?我想不尽然,真正的空无是“心无挂碍”,尽管佛道的教义就是空无,但并非进入佛道便是进入空无,实际上执着于佛道那也就是世内,只不过更换了一个世的形式,用一个空无的外观替代了灯红酒绿。只是佛与道为在者提供了一个相对静止的处所,可以说所有的宗教的境界都可以为在者提供宁静,只不过曹公生活在佛道的中国,也只描述佛道的精神。在书中可以看出曹公对佛道的信仰,轮回、金丹等这些佛道借以存在的外在形式,这些是本文所不能及的,我只关心出世的意义。在李向平先生的《智慧与慈悲》一书中,李先生指出,“出世更多的指精神的超拨,而非肉体的出离。世、无明的时空,尤指时间,时间的流转即为转世,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从无到有,这即是世。世,转变的过程,出世就是让心超越那一切可变化、可好可坏、可善可恶的过程,心成为恒静,而去面临世俗。”说到底,也就是为此在提供一个展现本真自我的时空,出世可以有多种形式,并非一定要成为佛道,如果只是把佛道作为一种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那还不如以常人的姿态生存,倒还为展现本真少了一层遮蔽。宝玉还是出世了,可能他以僧道的形式出世了,从世中出来,这无疑是饱含着无限的辛酸,他要保全他的魂灵不得不经历这一番悲剧。所以,宝玉从大荒山一入世便注定了要出世,也注定这一悲剧的过程。

  在贾宝玉的出世过程中,死亡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者说是死亡促成了贾宝玉完成了悟的过程。从最开始的秦可卿的死亡,再到秦钟的死亡,到尤氏姐妹的死亡,晴雯的死亡、司棋的死亡,最后到黛玉的死亡。死亡贯穿了贾宝玉整个悟的过程,甚至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书,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死亡弥散,宝玉正是在经历这些无数的死亡后真正悟了。“死亡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最极端的无法超过的可能性,”死亡绝非是他人的,当人们在经历他人死亡时,实际也是在感受自己的死亡,死亡向来就是我属的,且是自我无法超越的,存在必然的以死亡作为终结而完成自己。宝玉也就是在死亡之中逐渐的领悟到死亡的确定性和普遍性,而看破了红尘。宝玉把死亡作为一切存在者的最终结局,包括人和物,一切有生命或没生命的存在终将逃避不了死亡的一击,所以他选择了出世,出世并非是为了逃避死亡,而是正视死亡,先行到死,而这种正视与先行也正成就了宝玉自我本身的展现,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先行到死,看清楚了丧失在常人之中的日常存在,不再沉陷于操劳和操持,而是立足于自己的生存,筹划种种生存的可能性,面对由畏敞开的威胁而确知它自己,因负重而激起热情,解脱了常人的幻想,而更加实际,再向死存在中获得自由。”这种先行到死,正是摆脱常人的生存状态,摆脱沉沦。

  在《红楼梦》无数次的死亡中,贾宝玉经历了与他生命紧密相系的四次死亡(我看到的只四次,或许可以多些或少些),在这四次死亡中,宝玉一步步走向世外,即一步步开悟。宝玉第一次倾听死亡之声是《红楼梦》中最隆重的一次死亡——可卿之死。“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然而,这使宝玉吐血的死亡并没使宝玉悟得了什么,因为贾珍们把这一死亡当作尘世的交往和显摆,“浩浩荡荡”覆盖了死亡的本来意义,导致王熙凤的弄权和秦钟的得趣,宝玉在这一死亡中也成了交际的工具,死亡在贾珍们人为的操持之下,反倒成了生存的繁华。宝玉真正有所悟是随之而来的秦钟之死(我把可卿之死与秦钟之死看作一次死亡,因为我以为她姐弟二人在宝玉生命中扮演的是同一角色。)宝玉亲历了秦钟的死亡,可以说这是宝玉生命中的第一次体会到听到死亡的声音。可宝玉“日日思慕感悼,然亦无可如何了”。可以说宝玉正是在这一次死亡中体会了死亡的意义,可宝玉仍没有摆脱尘俗的成见,秦钟对于宝玉而言只是有生命的玩具而已,随时间的推移,秦氏姐弟的死亡阴影也就随风飘散了。真正让宝玉悲痛的是金钏之死,因为金钏的死是宝玉犯的错,或者说宝玉在金钏之死中是当事人,他应该对之负责,所以他在听闻金钏的死讯后,五内催伤“一心总为金钏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或许这次死亡给了宝玉心灵的颤动,在这一死亡中,宝玉看到了死亡的确定性与生命的无常。在晴雯之死中,宝玉彻底醒悟了,他看到了世的悲凉与无情,他在晴雯的祭文中写下了“钳泼奴之口,剖悍妇之心”的悲痛之句,这是对尘世的控诉,晴雯之死让宝玉看破了红尘。可以说,在这次死亡中,宝玉已经悟了,可他还是没有跨出世的高高门槛,是因为尘世中尚有牵挂。黛玉死后,宝玉便撒手而去了,在黛玉死后,世对于宝玉来说毫无意义。早在金钏之死时,宝玉便看到了死亡的确定性,而在晴雯夭亡时,宝玉看到了世的无情,宝玉没有世的牵挂,早就对世失去了留恋,他的出世也就是迟早的事了,黛玉的死亡让宝玉最终迈出了世的门槛。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