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仪浮漏景表三议》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文仪器的专著。北宋科学家沈括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向朝廷所上的奏本。原文已佚。其主要内容被录入《宋史天文志》而存世。 沈括(1031-1095),字存中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浑仪浮漏景表三议》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文仪器的专著。北宋科学家沈括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向朝廷所上的奏本。原文已佚。其主要内容被录入《宋史天文志》而存世。 沈括(1031-1095),字存中
《浑仪浮漏景表三议》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文仪器的专著。北宋科学家沈括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向朝廷所上的奏本。原文已佚。其主要内容被录入《宋史·天文志》而存世。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嘉祐八年(1063)进士。曾任昭文馆校勘、提举司天监、集贤校理、太常丞、权三司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以军功封开国子,龙图阁直学士。后因对西夏作战失利,被追究罪责降为均州团练副使等职,并有5年不得任意居住。直到元祐三年(1088)献上自绘的《天下州县图》后始获准自由居住。遂至润州(今镇江市),在梦溪园中渡过晚年。著有《梦溪笔谈》等书。在提举司天监期间,他曾整顿观测制度,制造新仪器,提倡改历,并亲自进行观测。本书即在此期间所作。
本书今存4000余字。其中《浑天议》首叙古今浑仪和浑象的发展概要。次叙当时在浑仪研究中的许多错误观点,共13条,其中涉及各种仪器结构及安装上所引起的误差问题,还涉及到极星位置问题。最后介绍他自己设计的浑仪和浑象,其中也多次提到误差问题。《浮漏议》是关于漏壶的理论和技术的论文,介绍了他设计的一种漏壶。其中总结了前人制造漏壶的经验,考虑到漏壶的水流量、水粘滞性、漏管的长度和半径对计时精确度的影响等。《景表议》介绍他设计的圭表测景定子午线的新方法。
本书在我国天文仪器史上首次全面详尽地讨论仪器结构、安装及运行中的误差问题。为此引起了当代学者的重视。尤其对《浮漏议》,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认为沈括创造的漏壶在中国漏壶计时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