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十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二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七七]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二十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十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二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七七]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
[二·十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十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二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七·七]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七·八]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七·二十四]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七·二十五]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九·二十三]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十一·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十一·二十二]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十五·三十九] 子曰:“有教无类。”
[十六·十三]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十九·十二]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十九·十三]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十九·二十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鉴赏〕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自三十岁开始收徒讲学,以后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从未间断。他在漫长的一生中做了许多事情,其中最有成效的是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整理和研究。他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兴办私人学校,倡导私人讲学风气。孔子一生培育了三千名学生,其中有七十余人成为哲学、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
在教育问题上,他既高瞻远瞩,从大处着眼,以树人为教育的根本方针;又从细处着眼,摸索、总结和倡导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无论是在教育实践活动方面,还是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最早开创平民教育的伟大传统的国家之一,这应当归功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所谓“有教无类”是说,对于有志于学习的人,不分等级贵贱、财富多寡,门第显微,年龄大小,也不论出于什么氏族或民族,一律接受,加以教育。孔子自己正是这样做的。孔子说,凡是送给我十条干肉的人,我都会收他做学生的,他收的费用是非常低的。因此他的学生中有的出身非常低微,有的生活十分贫穷。如仲弓的父亲是“贱人”,公冶长曾坐过牢,原宪居陋巷,穿破旧的衣服,戴破旧的帽子,闵子骞曾穿芦衣为父亲推车,子路吃野菜,背米走百里,去抚养母亲。孔子对他们没有任何歧视。在他以前,教育是为贵族所专有,平民无权问津。“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不仅如此,孔子还平等对待学生,不论他们亲疏贵贱。孔子弟子陈亢曾经问孔子儿子鲤,有没有从他父亲那里获得特别的教导,鲤告诉他,父亲只是教他学《诗经》和礼,可见鲤没有得到任何特别的对待,这完全解除了陈亢对孔子在教学上特别关照其儿子的怀疑,使他深深地感到孔子人格的伟大。
从根本上说,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活动最大特点是充满人文精神,他以人为本,把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孔子立足于这一基本点,正确地处理和解决了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孔子重视知识的传授、学习,以及技能的培养,以便为学生提供谋生的手段,但是,孔子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目的是培养人性获得全面发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以此为导向,孔子规定的教育内容囊括了古代品质培育和知识传授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内容上,孔子规定“文行忠信”的统一。“文”是知识,学问,智能,文才。孔子要求学习古代中国文化视野中一切有用的知识。他特别重视学习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把它们规定为教科书,如《诗经》。他认为《诗经》涉及的知识很广,包括天地万物,治国经邦,交际应酬,可学的东西很多。他要学生对经典反复诵读、研究,从中阐发新意,即他说的“温故而知新”。今人所谓的“说不尽的《红楼梦》”、西人所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讲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不满足于知识的灌输,还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增进他们的智慧。因此孔子经常提倡“思”,要求“切问而近思”(《子张》),警告学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行”既指合乎道德的品行,行为,也指有益于社会的作为,事功。“忠”是竭诚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所谓“学而优则仕”也是要求报效国家。“信”是以真心待人接物: 为人行道义,做事讲信用,待人遵信义。由上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德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精神活力和意志力,养成纯真高尚的情感和节操。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思想,其中有些至今仍值得人们借鉴。他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自觉学习的动力。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提倡快乐学习,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学无常师,向一切有德行、有知识的人学习。孔子自觉地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曾经说过: 我在教学生的时候,他如果还没有经过苦思冥想而仍然弄不懂的时候,我是不去开导他的,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物一只角的样子,他不能由此回答此物另外三只角的样子,这样的学生我就不再教他了。因此他重视的不是灌输,而是发问。他不仅经常问学生,而且鼓励学生问先生,孔子常常称赞提问的学生“大哉问!”(《八佾》)“善哉问!”(《颜渊》)显然,这些都是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而不是让他们用力于死记硬背。
孔子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成长规律,决定教学内容、答疑方式、指导意见。子路是一个勇敢的人,做事莽撞,他问孔子听到好的主张是否马上就行动,孔子答: 有父兄在,怎能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就行动呢?而冉有做事谨慎,遇事常常犹豫不决,他提出同样的问题,孔子则说,听到了就要马上行动。有弟子对孔子回答同样问题却有两个不同的答案表示不解,孔子解释说: 冉有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子路好勇过人,因此我要约束他。可见,因材施教是孔子自觉采用的教学方法。《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说多种多样,说法前后往往十分不同,原因之一是孔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学生采取最适合的说法。
孔子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与学生教学相长。他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博大精深的学问、灵活适宜的方法赢得了弟子们的尊敬,他的弟子颜渊说: 老师的学问,抬头仰望,越发觉得高大;俯首钻研,越是觉得深刻;学理精奥,无穷尽,不滞碍;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我,用各种典籍丰富我的知识,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子罕》第十一章)孔子是古今教师的伟大楷模,他的卓越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有助于纠正应试教育、分数至上、教书不教人等弊端,使教育事业重新恢复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