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夫子的赏析和读后感

【导语】:

高老夫子读后感一 高老夫子叫什么?管他呢,不知道。连鲁迅都是只在结尾才提了一句,可见,他原来叫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只需知道,他改了个名字叫高尔础。这名字哪来的?什么意思?看到

  高老夫子读后感一

  高老夫子叫什么?管他呢,不知道。连鲁迅都是只在结尾才提了一句,可见,他原来叫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只需知道,他改了个名字叫高尔础。这名字哪来的?什么意思?看到一半了才知道,他因仰慕俄国文学家高尔基的为人,所以才改了名。这么看来,他还是懂得点——用他的话说——新学问、新艺术的。他是干什么的呢?只知道除了打牌以外,他还写点东西,最近还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一发表可好,大家都称他为“有名的学者”,女学堂的校长也慕名而来,请他去授课。高老夫子这回飘飘然了。以前打牌的老朋友来请他,他倒嫌起黄三庸俗,连自己名字的来历也不愿讲了。黄三问他谋教员一职是不是为了看女学生,他骂了黄三一顿,觉得他下等,不愿和他说话了。去了学堂,见着了教务长,俩人弯腰、拱手,用着古时候,那些个迂腐的读书人那一套,行了礼。教务长说,那女学堂,女同学们除了上课之外,就是专心缝纫了,想要作诗,那是决不允许的。本来嘛,女人应该是“无才便是德”,现在,应了潮流,振兴女学,已经很大度了,哪还能叫她们解放得彻底,让她们乱了“两仪”(男女)、惹了“天曹”(天神)呢。所以啊,课是要给她们上的,但是,要保持中庸,不能叫她们懂太多,识几个字,懂点中国的历史就好了。女人嘛。高老夫子教了一天,他就不干了。说是“学堂要闹坏风气”的。什么风气呢?对了,以前学习是少数人的事情,只有他们懂得很多,了解很多,那时,只要他们不说,谁也不知道什么是什么。(什么对错,什么应不应该,什么权利)。可是现在,学堂开了,所有的百姓都能上学了,他们也能接受新学问了,可是,高老夫子能带给她们新学问吗?他愿给吗?他用着高尔基的名字,到头来不还是在讲着中国历史,中国的那些个所谓的“国粹”?可是,那些学生就是来学新学问的,能敢保她们永远都只接受中国历史?所以,还是辞了的好。绝对不教,不与她们为伍了。那不是经过慎重的思考来的,而是,天经地义的,他就是那么觉得的。女人嘛,没必要,有些男人,也不一定有这个必要。为什么?很简单,百姓懂那么多干嘛呢?回来后,高老夫子把一切都放进了抽屉里,又戴上他的红桔子秋帽,去找黄三了。干嘛?打牌。见到那些个牌友,满屋子的人都拱手、点头,行起了礼。高老夫子倒是学了新学问了,可是,他和黄三他们有什么区别?行的礼一样。黄三说的话,他骂了,可是,他还不是辞了女学堂的职,不教那些女学生了?这有分别吗?还不是同样的瞧不起女人?不是同样的没有开化?他接受了新文化,还用上了高尔基的名字,可是,骨子里的东西不还是一样没变?

  高老夫子读后感二

  小说主人公高老夫子是一个有一定迷惑力的 “披了欧化或所谓‘五四’化的新衣服”③的新国粹派人物。他头戴新帽子、手提新皮包、怀揣新名片,经常留心新学问、新艺术,毅然改用具有深远意义的新名字……颇有点新派人物的味道!其实,这不过是他“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不相同”④。他自命留心新学问新艺术,实则鼓吹整理国故,宣扬复古;他似乎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实则既不通新知,“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⑤;他连高尔基的姓名都不了解,以为姓高名尔基,竟然改名高尔础;他连起码的中国历史常识都没有,熟悉的不过是桃园三结义、孔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秦琼卖马之类的民间通俗故事。小说通过他备课的艰难和上课的狼狈,毕现了他不学无术的本来面目。同时通过他赌钱和看女学生揭示了他丑恶的内心世界。这个装扮成通体新气的人物,最终暴露出了自己的封建复古立场和肮脏的灵魂。

  由此可以看到,封建复古势力既会像对待贤良女校那样,保存其漂亮的外壳而阉割它的内核;也会像高老夫子一样伪装起来,披上欧化或所谓五四化的新衣服,迷惑人们。总之,封建僵尸企图借新的形式以继续生存,多留恋几年死尸的生命。鲁迅对现实生活的把握无疑是深刻而独到的。

  《高老夫子》表现出极为高超的讽刺艺术。小说通过高老夫子内与外、言与行的矛盾,让他自我暴露,用自己的行动撕破自己的伪装。他被人捧为 “有名的学者”,其实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草包;他处处自称“我辈正经人”,其实是一个灵魂肮脏的流氓; 他时时表现“留心新学问”,其实是一个狡猾顽固的复古者。高老夫子的自我矛盾,让人们看到他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⑥,收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