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 这是一首船夫曲。通过抒写行船时的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 这是一首船夫曲。通过抒写行船时的
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
这是一首“船夫曲”。通过抒写行船时的感觉,反映船夫轻快喜悦的心情。词中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令人陶然。
该词一开始就写乘风驶船:“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五两”,古代的一种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在竿顶,以观测风力、风向的变化。 “平”,指五两平,这是有风的标志,唐代诗人卢纶曾作诗道:“前船后船未相及,五两头平北风急”,可以为证。由于起风了,刮的又是顺风,于是船夫扬起征帆,打起船桨,启碇离岸,直驶江心。 “觉船轻”的“轻”字,突现了风的作用,精确地写出了顺风行船的轻快,也刻划出了船夫的轻松。不久,船到中流,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轻柔地摇橹叫“柔橹”。柔橹不摇,桨也不划,而船却仍在行走,两句不着一个“风”字,可是风越来越大的情景完全流露出来了,“是船行”,船在动的感觉以急促的、歇后语式的短句子写出,人物惊喜、欢畅的心情也随之活现纸上。
接着描绘行船时望中所见。 “满眼风光多闪灼”,这是写水景,是陪衬。展眼向水面望去,但见碧浪滚滚,波光闪烁,好一派水上壮阔浩渺气象。 “看山恰似走来迎”,这是写山景,是重点。但作品并没有具体地去描摹山的景观,而是写行船时看山的感觉:山好像走向船只,来迎接自己。这是乘船的人观望外景时常会产生的一种感受,一经作者用朴实明快的语言写进词里,就显得很优美,很生动。但这其实是种错觉。所以词中继续就山景生发:“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子细”,即“仔细”。当定神仔细一看,远山依旧屹立不动,原来是船在向前行驶。以上几句,通过行船者观景的独特感受来写船的行进,给人以逼真而又巧妙之感,这是作者对船上生活有深切体验和精细观察的结果。梁元帝萧绎有一首《早发龙巢》诗写道: “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也是写行船的感受,但就不如这首词活泼自然。
全词内容实际很简单,就是刻划船夫的一种耳目身心的感受,上片写感觉,下片写视觉,但由于构思新巧独特,描写细腻生动,不但真切地绘出了风助船行的态势、风行水上的风光,而且折射出了船夫欢快的心境、风趣的性格和热爱水上生活的乐观精神,使人得到了审美的愉悦。上下片结句“是船行”,重复出现,前后呼应,起强调作用,有助于突现题旨;同时在前面都是七字句的情况下,一变而为三字句,参差摇曳,加强了词的音韵美。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