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一种地方性剧种,最初流行 于浙东沿海一带,人们称它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产生 于北宋末年。南宋光宗年间 (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 女》 、《王魁》等戏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一种地方性剧种,最初流行 于浙东沿海一带,人们称它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产生 于北宋末年。南宋光宗年间 (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 女》 、《王魁》等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一种地方性剧种,最初流行 于浙东沿海一带,人们称它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产生 于北宋末年。南宋光宗年间 (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 女》 、《王魁》等戏文流行到杭州后,由于它反映了东南地区 长期以来存在的 “丈夫成名,抛妻弃子” 的社会问题,所以受 到广大观众欢迎,为南戏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杂剧盛行,南 戏无力与之抗衡; 但它一方面吸收杂剧的优点充实自己,一方 面在流行中吸取民间词调演唱故事丰富自己,到了元末,杂剧 衰微,加之南方政治形势的动荡,给南戏流行提供了有利条 件,高明、施惠等作家的产生,使南戏重新走向兴盛,《琵琶 记》、《拜月亭》等名剧的出现即是标志。南戏兴盛也成了明 清传奇之先声。
南戏和杂剧相比,有很多不同。在体制上,杂剧一般每本 四折,或加楔子。多折多楔者为例外。南戏的出数不限,有的 多达数十出,根据内容而定,比杂剧自由。当然,南戏也有自己 比较固定的格式,如第一出往往由一人交代创作意图和介绍剧 情大意,第二出生出场,第三出旦出场,最后以大团园结束全 剧。
在演唱上,杂剧旦本戏全由旦唱,末本戏全由末唱,同本 戏旦末不能轮唱。每折也只限一人唱。南戏没有这些限制,可 根据剧情。人物需要,或独唱,或合唱,或接唱,或同唱。
在曲调上,杂剧每折戏用一套曲子,这套曲子又限用同一 宫调,一韵到底,不能变更。南戏每出可用几套曲子,也不限 同一宫调,还可换韵。
在情调上,因杂剧南戏最初流行地区不同,杂剧慷慨高 亢,南戏婉转轻柔,杂剧朴实,南戏流丽。
《琵琶记》是南戏较有影响的作品,作者高明,(1305? ——1359) ,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县人。早年乡 居。后热中功名,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处州、杭州等地作 小官。1348年,任镇压浙东方国珍起义的元军统帅府都事,后 因与统帅意见不合,“辟不治文书” 。方国珍投降后,回杭州 隐居,又被任命为江南台椽,福建省都事等职。1356年后,归 隐于宁波城东的栎社,《琵琶记》大概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高明是个封建伦理道德的狂热鼓吹者,他曾为陈妙珍请求 旌表; 在《昭君出塞图》中大骂昭君出嫁异邦是“失节”,说什 么“纲常紊乱乃至此,千载玉颜犹可耻”,甚至不近情理地认 为“蛾眉傥不嫁单于,灭火安知非此水” 。他开始并不轻视名 利,《宋元学案》七十说他曾叹道: “人不专一径取第,虽博 奚为”?并奋读春秋,“识圣人大义”,终于“登至元乙酉 第” 。但做了官后,因“数忤权贵” ,或“意所不可,辄上政 事堂慷慨求去” ,于是感慨万端,始信高官厚禄乃“为忧患之 始” ,安心归隐,与乡人子弟讲论诗书礼义,游山观水,以终 其生。
高明的文学主张也很明确,认为才子佳人、神仙幽怪等作 品,即使文词优美,但因无关风化,所以 “琐碎不堪观” 。他 主张传奇要能感动人,不必寻宫数调,插科打浑,只要让人看 到自己所写的孝子贤妻受到教育,就算达到目的。他的《琵琶 记》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因而受到朱元璋的重视。 朱元璋曾派人请他,他佯狂不出。朱元璋在他死后,看了他的 《琵琶记》,非常赞赏,把四书五经比做人家不能少的五谷, 把《琵琶记》比作富贵人家不可少的珍馐美味。
《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 的。《赵贞女》已失传,写的是蔡伯喈上京应试,贪恋富贵功 名,背亲弃妇,另娶新欢,赵五娘在家独立支持门户,于公婆死 后进京寻夫,伯喈不认,最后“马踩赵五娘,雷轰蔡伯喈” ,以 悲剧告终。此剧反映了“富易交,贵易妻” 的社会现实,受到 观众欢迎。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说: “斜阳 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 中郎” 。可见《赵贞女》是与民间传说相一致的。当然历史上 的蔡伯喈并非如此,但作为文艺作品,《赵贞女》是有其积极 的现实批判意义的。
高明写《琵琶记》目的是为蔡伯喈翻案。他把对父母“生 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 的蔡伯喈,写成 “不肯赴试,父亲不从; 不肯作官,皇帝不从;不肯再婚,牛 相不从” 的“三不从”的蔡伯喈,“这是三不从把他厮禁害, 三不孝亦非其罪”,就是说蔡伯喈实际上是个孝子,父母妻子 对他的埋怨只不过是误会而已。这当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自 己在相府饫甘餍肥,父母却在家乡锇死,孝在何处?蔡伯喈这 个人物除了《丹陛陈情》、《琴诉荷池》、《书馆相逢》几个 场面把他的心情写得细致感人,真实生动,多数场合都显得概 念化,是个不忠的“忠臣”,不孝的“孝子” 。言语行动矛盾 百出。
赵五娘这个人物是根据民间戏曲的某些情节虚构的。作者 一方面竭力写她的孝、贤、贞,在宣扬封建道德方面和蔡伯喈 一唱一和,互相呼应; 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使这一人物在总的方面以其真实动人的思想感情压倒了 那些枯燥气味的封建说教。其中描写她悲苦生活的《糟糠自 咽》、《祝发买葬》就是千古传颂的优秀篇章。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 哪,你遭砻被春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好似奴家身狼 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 欲吞不去。
作者写她吃糠,本来是为了表现她对公婆之孝,但这里的 描写已超出孝的范围,写了糠的难于下咽,紧接着又写了她的 以糠自比,贴切动人。作者又写她唱道:
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与一 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相见期。丈夫,你便是米呵, 米在他方没寻处; 奴家恰便似糠呵,怎好把糠来救得人饥 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
这段唱是表现一个在饥荒年间肩负供养公婆的生活重担、 与丈夫相见遥遥无期的劳动妇女沉痛的内心自白,虽然作者最 后又回到了供膳公婆甘旨的孝,但这岂止是孝? !
五娘剪发本来为了埋葬公婆,仍然是在表现她的孝。但五 娘剪发时的唱词,也已经超出了孝的限制。
一从鸾风分,谁梳鬓云。妆台懒临生暗尘,那更钗 梳首饰典无存也。头发,是我担搁你度青春,如今又剪你 资送老亲! 剪发伤情也,怨只怨结发薄幸人!
思量薄幸人,辜奴此身。欲剪未剪,教我先泪零。 我当初早披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日免艰辛。咳, 只有我的头发恁般苦,少什么佳人的珠围翠拥兰麝熏! 呀,似这般光景呵,我的身死兀自无埋处,说什么剪发愚 妇人。
堪怜愚妇人,单身又贫。头发,我待不剪你啊,开 口告人羞怎忍;我待剪你呵,金刀下处心疼也! 休休,却将 堆鸦髻,午鸾鬓,与乌鸟报答白发亲,教人道雾鬓云鬟 女,断送他霜鬟雪鬓人。
在这里,作者写出了一个为生活艰难所逼,以至于不得不 剪下心爱的头发去卖,而在剪发时又想起自己的全部不幸遭遇 的妇女的悲叹和怨恨。她没有对头发说,是丈夫耽误了自己的 青春,而说自己耽误了头发的青春。她感叹只有象自己这样贫 穷的女子,头发才遭到如此不幸的厄运。这种描写方法,曲折 而动人。这不仅是在代发诉冤,更是代人诉苦。
赵五娘是《琵琶记》里写得最好的人物。她的成功是该剧 能够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
《琵琶记》在结构上有自己独特之处。“付末开场” 以 后,蔡邕和赵五娘这两个人物便在第二出登场,同时写蔡邕的 赴选及蔡邕、蔡公、蔡婆的意见分歧。第三出写牛氏和牛府。 以后两条线索交错发展,互相对照,直到最后结合在一起,全 剧结构紧凑,很富于戏剧性。
在语言方面也很有特色,如赵五娘的唱词,朴质自然; 蔡 伯喈唱词,抒情写景,都是绮丽典雅; 牛氏唱词,则多使事用 典。
明末南戏,除《琵琶记》外,还有所谓“四大传奇” 。这 就是相传元人施惠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的《拜月亭》 (写 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的爱情故事) ,衍宋代五十朋 事、宣扬“义夫节妇”的《荆钗记》,写五代时的君主刘知远 与妻李三娘分离聚合的《白兔记》,宣扬“亲睦为节” 、“孝友 为先” 、“妻贤夫祸少”的《杀狗记》。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