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发虑宪①,求善良,足以谀闻②,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 动众,未足以化民③。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今注】 ①虑宪:虑、宪义近,都是思虑的意思。如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经文】 发虑宪①,求善良,足以谀闻②,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 动众,未足以化民③。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今注】 ①虑宪:虑、宪义近,都是思虑的意思。如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
【经文】
发虑宪①,求善良,足以谀闻②,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 动众,未足以化民③。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今注】
①虑宪:“虑”、“宪”义近,都是思虑的意思。如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 可证。②谀:小。③化民:指转移人心风俗。
【今译】
多思考问题,广为招求善良之人,这样做只能使自己小有名 声,却还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近贤人,体察疏远之士的内心,这样 做能够感动群众,却不足以转变民心,改变风俗。君子如果想转变 民心、形成良好的风俗,恐怕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
【经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②。”其此之谓乎!
【今注】
①道:指天地万物的规律、法则。②《兑命》:《尚书》篇名,今作《说命》。 典:经常。
【今译】
美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 会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学放 在最前面。《尚书·兑命》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就是这 个意思吧!
【经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①。”其此之谓乎!
【今注】
①今《尚书·说命下》此句作“敩学半”。敩(xiào):同“教”。
【今译】
虽然有好的菜肴,但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高明 的道理,但不学就不会知道它好在何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然后 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哪些问题没 有弄通、感到困辱。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 自己加强学习;感到了困辱,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 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相当于自己学习功 效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经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①,党有庠,术有序③,国有学。比年入学,中 年考校④。一年视离经辨志⑤,三年视敬业乐群⑥,五年视博习亲 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 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⑦,此大学之 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⑧。”其此之谓乎。
【今注】
①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有门,门侧的堂叫做塾。百 姓都在塾接受教育。②庠:五百家为党,党的学校叫庠。③术:通“遂”。 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遂的学校叫序。④中年:隔一年。⑤离经:断句 读。辨志:辨别书中的主要意义。⑥乐(lè)群:乐于与人交接。⑦怀:归 向。⑧蛾:同“蚁”。术:学习。小蚂蚁向大蚂蚁学习衔泥,终于造成大土 堆。
【今译】
古时教学,二十五家则有塾,一党则有庠,一遂则有序,一国则 有学。每年都有入学的人,每隔一年考核其学习情况。入学第一 年结束时,考察他给经文断句的能力,辨别经文之主旨何在;第三 年考察他是否专心学业、是否乐于和同学相处;第五年考察他是否 广博学习、亲近师长;第七年考察他能否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 能否选择有益的人做朋友。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叫做“小成”。第 九年考察他能否触类旁通、遇事有主见、不为外物所左右。如果能 做到这些,就叫“大成”。这样才能教化人民、改变风俗,使近处的 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都来归顺。这就是大学教育人的步骤。古 书记载说:“小蚂蚁时时向大蚂蚁学习衔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吧。
【经文】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①,官其始也。入 学鼓箧,孙其业也②。夏、楚二物③,收其威也。未卜褅④,不视学, 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 也⑤。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 之谓乎。
【今注】
①宵雅:即《诗·小雅》;肄:练习;三: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 这三首诗都是关于国君宴乐,慰劳其臣及臣下事奉国君之事。②孙:同 “逊”,恭顺。③夏,即榎(jiǎ),楸树;楚,荆条。此指用榎楚为笞罚学生之 具。④卜禘:褅为夏天举行的宗庙大祭。褅祭前必先占卜。⑤学:同 “数”,教。躐等:超越进度。
【今译】
天子、诸侯在学生刚入大学的时候,派负责的官员穿皮弁服, 用蘋、藻一类的物品祭先圣先师,以向学生显示对道艺的尊敬。在 祭先圣、先师时,让学生练习歌唱《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 皇者华》三首诗,以使他们入学之初就明白为官之道。学生入学 时,先击鼓把他们召集到一起,然后打开书箱拿出书籍等物,要他 们谦逊谨慎地对待学业。榎和楚两样东西是用来笞罚学生的,使 他们有所畏惧,整顿威仪。在卜禘以前,天子、诸侯不去视察学校, 考查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按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 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学习,发现学生有疑难问题时,先不讲给他听, 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的讲解而不随便提问题,学 习不逾越一定进度。这七条,是教学的大道理。古代的记载说: “凡是学习,如果学做官,就先教给他与职务有关的事;如果学做 士,就先教给他作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经文】
大学之教也,时①。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②。不学操 缦③,不能安弦;不学博依④,不能安诗;不学杂服⑤,不能安礼⑥;不 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⑦。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 反⑧。《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注】
①时:时序。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②居学:私居时所 学。犹今之课外作业。③操缦:指操弄琴瑟之弦。④博依:广博地譬喻。 ⑤杂服:服,事;“杂服”指洒扫、应对、投壶、盥洗等细碎之事。⑥安:“安 礼”及上文“安弦”、“安诗”之“安”,均指因熟练而轻松自如之意。⑦藏:藏 之于心。⑧辅:朋友。
【今译】
大学的教学,要顺着时序。所教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在休息 时,也一定有课外温习项目。如不练习指法,琴瑟就弹不好;不多 学譬喻,诗就写不好;不学洒扫应对等细碎的事,行礼就行不好;不 喜欢学习技艺,学习正业的兴趣也就高不了。所以君子心里常常 想着学业,每天学而不辍,休息时也在学,闲游时也在学,无论何时 何刻,不离学习。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能安于学习,亲近老师,乐于 和同学相处,对自己所学的道理有深刻的信念。因此,即使离开了 老师、朋友,也不会违反自己所信奉的道理。《兑命》说:“敬重所学 的道,恭顺地对待学业,时时刻刻不停止努力,那么,所修的学业就 一定成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经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①,多其讯言②,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③,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④。夫 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⑤,苦其难而不知其盖也。虽终其业,其去 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今注】
①呻其占毕:呻,吟;占,通“笘”,所读的简册,与“毕”同义;毕,简册。 ②讯:通“谇”,告。③数:多、快。④佛:通“拂”,违戾。⑤隐:病痛。引 申为厌恶。
【今译】
如今教人的人,只是看着简册念,讲解多而快,进度太快而不 考虑学生能否接受,不是诚心地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才能的高低 而因材施教。他们教育学生既违背了情理,学生求学也就不可能 顺利。因此,学生就厌恶学习、憎恶老师,只感到学习的困难而不 知道学习的益处。即使最后勉强完成了学业,也一定很快就会忘 记。教育的不成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经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①,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 谓孙②,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今注】
①豫:防备。②施:教。孙:顺。
【今译】
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不正当的欲望发生之前就加以禁止, 这就叫做防患未然;抓住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合乎时 宜;不超越正常的顺序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循序渐进;学生互相观 摩,学习他人的长处,这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条是教育成功的方 法。
【经文】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①;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 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 师②,燕辟废其学③。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今注】
①扞(hàn)格:互相抵触,格格不入。②燕朋:指与自己狎近的朋友,如 《论语·季氏》所说的“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之类。③ 燕辟:辟同“嬖”。燕嬖,指宠幸的女子小人。
【今译】
在学生不正当的欲望已经发生以后再去禁止,这就和学生的 想法抵触而格格不入,因而不起作用;适宜的学习时期已经过去 了,才来学习,则学起来很费力而又不易取得成就;教育时不按部 就班、循序渐进,而是杂乱无章,则学生的学业就会搞得杂乱以至 无法收拾;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琢磨,就会学识浅陋、见 闻不广;与不好的朋友相交往,就会导致不听师训;宠幸女子小人, 就会导致荒废学业。这六条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经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①,道而弗牵②,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③。道而弗牵 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今注】
①喻:晓喻。②道:引导。牵:强逼。③开:开头,启发。达:犹“尽”。
【今译】
君子只有既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又明白了教育失败的原 因,然后才可以做老师。所以君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只加引导, 而不是拉着逼他前进;对学生要多加鼓励,而不是使他沮丧压抑; 讲解时在于启发,不把全部讲尽。只引导而不强逼,则师生之间就 感情融洽;多鼓励而不是压抑,则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比较容易; 只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则学生就用心思考。能做到这三点,就可称 得上是善于教育人了。
【经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 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①。
【今注】
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今译】
学习的人会犯四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 时候,有的一味贪多,有的不肯多读书,有的见异思迁,有的浅尝辄 止。这四种情况的产生,是人心不同的缘故。做教师的一定要先 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加以补救。所谓教育,就是培养、发扬 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
【经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①。其言也约而达②, 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今注】
①继其志:指使人能举一反三。②约:简要。
【今译】
善于唱歌的人,能使听众跟在他后面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他讲话辞简而意明,所讲的道理幽深而解说 精妙,讲时比喻虽少却使人易懂。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了。
【经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①;能博喻然后 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 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②。”此 之谓乎。
【今注】
①博喻:喻,晓喻、理解。“博喻”,指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多种不同 的教育。②三王四代:夏、商、周为三王,加上虞舜时期为四代。
【今译】
君子知道求学的深浅次第,又知道学生资质的高低,然后才能 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做老师;能做老师, 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做国君。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也就是 学习做国君的德行,因此选择老师不能不慎重。古代记载说:“虞、 夏、商、周三王四代无不以择师为重。”就是这个意思吧。
【经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①,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 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②,无北面③。所以尊师也。
【今注】
①严:尊敬。②诏:告。③无北面:指当天子做学生、臣为老师时,老 师不是面向北,而是天子面向东,处于宾位;臣面向西,处于主位。
【今译】
在学习中最难做到的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所 传的道艺才能受到尊重;道艺受到尊重,然后人民才会把学习看得 很重要。因此,国君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只有 两种:一是当臣子在祭祀中担任尸的时候,一是当臣子做自己老师 的时候。按照大学里的礼节,即使是对天子讲课,老师也不面朝 北。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经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 也,相说以解③;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 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 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今注】
①庸:功。②节目:树干与树枝之间的节疤。③说:通“脱”。
【今译】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却双倍,并且把功劳归 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勤而教学效果却只有一半,并 且还怨恨老师。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 的地方开始,而把较硬的节疤留在后面,时间一久,那些节疤也就 脱落分解了;不善于提问的人则与此相反。善于回答人家问题的 人就像撞钟一样,轻轻地敲打,钟声就小;用力敲打,钟声就大。打 钟的人一定要从容不迫有间歇,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不善答 问的人则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经文】
记问之学①,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 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今注】
①记问之学:指预先记诵一些辩难、论说性文章,自己实际上没有什么心 得和见解。
【今译】
只会记诵书本而没有领会,这种人不能做人家的老师。做老 师的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如果学生不会提问,那老 师应讲给他听;如果讲给他听了他还是不懂,那就暂时不再讲了。
【经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 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①。
【今注】
①本段大意:铸金补器,与缀皮为裘相似,故良冶之子亦能为裘;挠曲角 干为弓,与用柳条作箕相似,故良弓之子亦能为箕;小马学驾,先在大马之后。 举此三事,说明凡事均须长期模仿学习,才能有成。
【今译】
好的铁匠的儿子,一定会用零碎的兽皮补缀成裘衣;好的弓匠 的儿子,一定会把柳条弯曲编成畚箕;刚开始学驾车的小马,一定 要先把它系在车的后面,让它跟在老马后面逐步适应。君子观察 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学习的志向了。
【经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①。鼓无当于五声②,五声弗得不和;水无 当于五色③,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④,五官弗得不治;师无 当于五服⑤,五服弗得不亲。
【今注】
①朱熹认为此句当属上章,且语意未完,可能有阙文。②五声:宫、商、 角、徵、羽。③五色:赤、青、黄、白、黑。④五官:《曲礼下》:“天子之五官, 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此处当系泛指政府各部门之官职。⑤五 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表示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
【今译】
古代的学者以同类事物相比。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声中的 哪一声,但是当乐器演奏时,没有鼓则五声就没有和谐的节奏;水 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中的哪一色,但是当绘画的时候,没有水则 五色就不鲜明;有学问并不等于就可以做官,可是做官的如果没有 学问就做不好工作;老师并不相当于五服中的哪一种亲属,但是五 服之亲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则他们之间的感情就不亲密。
【经文】
君子曰①:“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 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②。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 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今注】
①原脱“曰”字,据孔颖达疏补。②本:《十三经注疏》作“学”,据孔颖达 疏改。
【今译】
君子说:“具有伟大德行的圣人,并不专门担任某一种官职;作 为宇宙万物的大道,并不局限于一种事物;最大的诚信不需要订立 盟约;天之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一个人 明白了这四种情况,就有志于学之本了。夏、商、周三代天子在祭 川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海的源头,海是河的 末尾。这就叫务本。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