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第十九》原文及赏析

【导语】:

【经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①;比音而乐之,及干 戚羽旄,谓之乐②。 【今注】 ①方:指规律、规则。变成方:指声

  【经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①;比音而乐之,及干 戚羽旄,谓之乐②。

  【今注】

  ①方:指规律、规则。变成方:指声音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②干 戚:盾和斧,用于武舞的道具。羽旄:翟羽和牛尾,用于文舞的道具。

  【今译】

  大凡声音的兴起,都是从人心中发生的;而人心的活动,是由 于受到外物的触发。人心有感于外物而产生活动,因而表现于声 响;不同的声音互相配合,因而产生变化;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就 称之为音律。排比音律成为曲调,并配以干戚和羽旄,这便叫做 “乐”。

  【经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 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②。其喜心感者,其声 发以散③。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④。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 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 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今注】

  ①噍(jiāo):焦急。杀(sāi):衰弱。②啴(chǎn):宽缓。③发以散:焕 发而舒畅。④直以廉:公正而端方。

  【今译】

  乐,是声音从中产生的东西,而其根本则在于人心对外物的感 受。心中有哀伤的感受,发出的声音便焦急而衰弱。心中有了快 乐的感受,声音便宽松舒缓。心中有了喜悦的感受,声音便焕发而 流畅。心中有了愤怒的感受,声音便粗暴而严厉。心中有了恭敬 的感受,声音便正直而端方。心中有了爱慕的感受,声音便温和而 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天性如此,而是受到外物的感触而产生的 活动。所以先王十分重视用来感动人心的事物。所以用礼义来引 导人们的志向,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 动,用刑罚来防备人们的奸邪。礼、乐、刑、政,最终目的是一个,就 是用来统一民心,走上治国的正道。

  【经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①。亡国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 民,徵为事,羽为物②。五者不乱,则无怗之音矣③。

  【今注】

  ①乖:背离、紊乱。②宫、商、角、徵、羽: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 阶。 ③怗(zhān chì):不和谐。

  【今译】

  凡是音乐,都产生于人心。感情发动于心中,于是表现于声 音,声音按规律变化成文,便称之为音乐。所以太平社会的音乐安 详而欢乐,其政治便是和谐的。混乱社会的音乐怨恨而恼怒,其政 治便是紊乱的。亡国的音乐哀伤而忧思,其人民的生活也是困苦 的。所以音乐的原理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之中,宫好比君,商好 比臣,角好比民,徵好比事,羽好比物。五音不混乱,便不会有不和 谐的声音。

  【经文】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①,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 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 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 矣②。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③,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 不可止也。

  【今注】

  ①陂:倾倒不平。②郑卫之音:指被孔子视为“淫”声的郑国、卫国的民 间音乐。比:接近于。③桑间、濮上:泛指古代高禖仪式中男女私交的场 所。桑间、濮上之音:指《诗·鄘风·桑中》一类歌诗。

  【今译】

  宫音混乱便显得荒淫,好比国君骄横。商音混乱便显得倾斜, 好比官吏腐败。角音混乱便显得忧伤,好比民众有怨恨。徵音混 乱便显得衰竭,好比工作劳累。羽音混乱便显得危急,好比资财匮 乏。如果五音都混乱,互相交替凌越,就叫做散漫之音。像这样, 就离国家的灭亡没有多少日子了。郑、卫的音乐,是混乱社会的音 乐,接近于上面所说的散漫之音。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 乐,反映出政事涣散,人民流亡,做官的人欺上瞒下、徇私枉法,而 且无法禁止。

  【经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①。是故知声而不 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 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 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今注】

  ①伦理:事物的伦类和分际,这里指礼所体现的人伦等级关系。

  【今译】

  凡是音乐,都是从人心中产生的。所谓“乐”,是和伦理相通 的。所以只知声音而不知音调的,便是禽兽。只知音调而不懂音 乐的,便是众多的庶人。只有君子才能懂得音乐。所以,由审察声 音进而懂得音调,由审察音乐进而懂得政治,这样治国的方法也就 完备了。所以,不知道声音的人,不可以跟他谈音调;不知道音调 的人,不可以跟他谈“乐”。懂得了“乐”,也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 乐两者都有所得,就叫做“有德”。德,也就是“得”的意思。

  【经文】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①。《清庙》之瑟, 朱弦而疏越②,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③。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 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 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今注】

  ①食飨之礼:指大的宴飨之礼。②《清庙》:《诗·周颂》篇名,是周人祭 祀祖先的乐歌。《清庙》之瑟:演奏《清庙》之诗时所弹的瑟。朱弦:用煮过的 朱丝做的弦,声音比较沉浊。越:瑟的底孔。疏越:疏通底孔,使声音迟缓。 ③壹倡三叹:一人领唱,三人和唱。遗:缺失。④玄酒:见《礼运》篇注释。 俎腥鱼:把生的鱼肉放在俎上。大羹:肉汤。不和:不用盐及五味来调和。

  【今译】

  所以,隆重的乐,并不在于最高妙之音乐;大的宴飨的礼节,并 不在于罗致各种美味。演唱《清庙》之诗时所用的瑟,配以朱弦,疏 通底孔,发出迟缓凝重的朴素之音,一人领唱,和唱的只有三人,并 非把高妙之音包括无遗。大飨的礼仪,推重上古的玄酒,俎上放着 生肉生鱼,大羹不用调料,可见并非把一切美味搜罗尽致。所以先 王制定礼乐,并非用以满足人们口腹和耳目的欲望,而是用来教导 民众爱憎分明,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经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 好恶形焉①。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②。夫 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③。人化物 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 事④。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⑤,疾病不养, 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今注】

  ①知知:前一个“知”同“智”,指心智,后一个“知”指心智对外物的感知。 ②反躬:反省自我。③人化物:人心随外物变化,受外物支配。④淫 泆:同淫佚。⑤苦怯:使怯懦的人感到困苦。

  【今译】

  人生来是宁静的,这是人的天性;感受到外物便有所触动,这 也是人性的本能。外物到来,心智就会有知觉,然后便表现为爱好 和厌恶。心中对爱好和厌恶没有节制,心智受到外物的引诱,又不 能时常自我反省,这样天理就要灭绝了。外物给予人的感受是没 有穷尽的。若是人的好恶没有节制,那么外物一来,人就随物而变 化了。人随物化,也就是灭绝天理,放纵人欲。于是便会有犯上作 乱、欺诈虚伪的心思,出现情欲泛滥、胡作非为的事情。于是,强大 的人就要胁迫弱小的人,多数人就要欺凌少数人,聪明人就要欺骗 愚钝的人,勇敢的人就要迫害怯弱的人。生病的人得不到照看,孤 寡老幼无所依靠,这便是天下大乱的由来。

  【经文】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之为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①; 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②,所以别男女也;射、乡、 食、飨,所以正交接也③。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 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今注】

  ①衰(cuī)麻:指丧服。②冠笄:指男女成人之礼。男二十而冠,女许 嫁而笄。③射、乡、食、飨:射礼、乡饮酒礼、食礼、飨礼。

  【今译】

  所以先王制定礼乐,作为人们的节制。丧服、哭泣的规格,用 来节制人们的丧事。钟鼓干戚等乐舞器具,用来调和人们的享受。 婚姻和冠笄的礼仪,用来区别男女的不同。大射、乡饮酒、食、飨的 礼仪,用来调整人们的交往。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志,用乐来调和 民众的声音,用行政力量加以推行,用刑罚手段加以防范。礼、乐、 刑、政四个方面,互相沟通而不矛盾,这样王道就完备了。

  【经文】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①。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 胜则离②。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③。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 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 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今注】

  ①乐的作用是调和好恶情感,所以说“乐者为同”;礼的作用是划分贵贱 等级,所以说“礼者为异”。②胜:超过、过分。流:散漫随便。离:隔阂、不 亲近。③合情:用乐来融洽内心感情。饰貌:用礼来检束外在仪容。

  【今译】

  乐的作用是调和同一,礼的作用是区别差异。能同一便相互 亲近,有差异便相互尊敬。乐超过了限度,就会流于散漫不恭敬; 礼超过了限度,就会造成隔离不亲近。调和感情,检束仪容,便是 礼乐所做的事情。礼仪确立了,贵贱便有了等级。乐章调和了,上 下便能和睦相处。好恶的标准明确了,贤与不肖就容易区别。用 刑罚禁止暴乱,用赏爵举拔贤能,政事就公平了。用仁来爱护民 众,用义来纠正邪恶,像这样,治理民众的方法就得以施行了。

  【经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①。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②。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③。揖让而治天下 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 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 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今注】

  ①中:心中。②文:指富有文饰的仪态和动作。③至:犹“达”,推行。

  【今译】

  乐是从内心发出的,礼则表现于外表。乐从内心发出,所以能 使心情宁静。礼表现于外表,所以能使动作有所修饰。盛大的音 乐一定是平易的,隆重的礼仪一定是简朴的。乐教通行,心中就没 有怨恨;礼教通行,人们就不会争斗。古代圣王所以能用谦恭礼让 的态度治理天下,就是运用了礼乐。暴民不敢作乱,诸侯都来朝拜 顺服,不必使用武力,不必施加刑罚,百姓自然没有灾患,天子不须 显示威怒。这样便是乐教推行了。使父子关系密切,长幼秩序分 明,以此推广到四海之内。天子如果能这样做,这便是礼教推行 了。

  【经文】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 祭地①。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②。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 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③;乐者异文,合爱者也④。礼乐之情同, 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⑤。

  【今注】

  ①祀天祭地,是推崇天地的至尊地位,以体现自然界的尊卑秩序。② 明:指人世间。幽:指幽冥世界。③殊事:指各项具体礼仪的不同。④异 文:指五声六律的差别。⑤事:指礼的具体形式和施行方法。名:指音乐的 名称。

  【今译】

  盛大的音乐与天地调和一致,隆重的礼仪与天地同一秩序。 能调和一致,所以万物各得其所;有秩序,所以着重祭祀天地。人 间有礼乐,阴间有鬼神。这样,四海之内就能互相尊敬,互相亲爱 了。礼虽有不同的仪式,却都能表达恭敬;乐虽有不同的声律,却 都能表达亲爱。礼乐的实质总是相同的,所以圣明的君王都继承 这一实质。只是行礼的具体方法应当与不同的时事相应,乐曲的 具体名目应当与王者的功绩相称而已。

  【经文】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①,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 之文也②。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③。升降上下,周还裼 袭,礼之文也④。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⑤。作 者之谓圣,述作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今注】

  ①钟鼓管磬:指各种乐器。羽籥干戚:指各种舞蹈道具。②屈伸俯仰: 指各种舞姿。缀兆:舞蹈队列和步伐的标记。舒疾:乐舞的快慢节奏。③ 簠、簋、俎、豆:行礼时盛放饭食菜肴的各种器具。文章:指礼仪的规定。④ 周还:同周旋。裼:袒露上衣。袭:遮掩上衣。升降、上下、周还、裼袭:指行礼 时的各种动作。⑤作:制作。述:转述、传授。

  【今译】

  所以钟鼓管磬,羽籥干戚,是乐的器具;屈伸俯仰,步伐快慢, 是乐的表现形式。簠簋、俎豆、规格、文饰是礼的器具;升降、上下、 周旋、裼袭,是礼的表现形式。所以懂得礼乐本质的人,才能创制 礼乐;了解礼乐形式的人,才能传授礼乐。能创制的称之为“圣”, 能传授的称之为“明”。“明”和“圣”,就是说的传授和创制。

  【经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 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①。过制则乱,过作则暴②。明于天 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③;欣喜欢爱,乐之官 也④。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 于金石⑤,越于声音⑥,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 同也。

  【今注】

  ①乐的旋律是流动变化的,象天;礼的制度是静止固定的,象地。所以说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②过制、过作:指礼乐的制作超越了天地的和谐和 秩序。③论:指歌辞。伦:指音调。④官:职能、功能。⑤金石:指钟、 磬等乐器。⑥越:发。

  【今译】

  乐,体现着天地的和谐;礼,体现着天地的秩序。因为和谐,所 以万事万物都能生长变化;因为有秩序,所以万事万物又各有区 别。乐依照天的规律制作,礼依照地的规律制作。礼的制作超越 了秩序,就会出现混乱;乐的制作破坏了和谐,就会显得粗暴。只 有明白天地的规律,然后才能制作礼乐。歌辞和乐曲都没有危害, 是乐的实情;使人高兴喜欢,是乐的功能。公平正直没有邪念,是 礼的实质;使人庄重、恭敬,是礼的作用。至于使礼乐借助钟磬,发 出声音,运用于宗庙社稷,用来祭祀山川鬼神,这便是与民众共同 使用了。

  【经文】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礼备,其治辩者其礼 具①。干戚之舞,非备乐也②;孰亨而祀,非达礼也③。五帝殊时, 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④。及夫 敦乐而无忧⑤,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今注】

  ①辩:同“遍”,普遍,全面。②干戚之舞是武舞。只有武功而没有文 德,所以不是完备的。③孰:同“熟”。“亨”:同“烹”。孰亨而祀:指用熟食 祭祀。大飨之礼以血腥生食为主,所以用熟食并非达礼。④粗:过分,无限 度。偏:偏邪。⑤敦:厚、隆重。

  【今译】

  王者大功告成才作乐,政治安定才制礼。功劳巨大,他的乐也 就完善;治理全面,他的礼也就齐备。只有干戚之舞,不能算完备 的乐;用熟食祭祀,不能算至上的礼。五帝不同时,因而不沿用相 同的音乐;三王不同代,因而不继承同样的礼仪。乐走向极端便会 使人忧虑,礼没有限度就会出现偏邪。至于能够使乐隆重却不产 生忧虑,使礼完备却不出现偏邪的,大概只有大圣人吧!

  【经文】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①,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 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②;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③。故圣人作乐以 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④。

  【今注】

  ①散殊:各别、不同。②敦和:增进调和。率:循,跟随。③别宜:区 分等级和差异。居:这里也是循的意思。④官:职守。

  【今译】

  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各不相同,礼就是按照这种差异制定的。 天地之气流动不停,调和万物一同进化,乐就是依据这种规律兴起 的。春生夏长,体现着仁的精神;秋收冬藏,体现着义的精神。仁 接近于乐,义接近于礼。乐的作用是增进和同,跟随着神而归属于 天;礼的作用是辨别差异,跟随着鬼而归属于地;所以圣人作乐来 顺应天,制礼来配合地。礼乐明确而完备,也就是天地各自发挥其 职能了。

  【经文】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 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①,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 形②。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③,天气下降,阴阳相 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 月④,而百化兴焉⑤。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 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

  【今注】

  ①方:指禽兽之属。物:指草木之属。②象:指日月星辰之象。形:指 万物的形态。③齐:同“跻”,上升。④暖:此处有照耀的意思。⑤百 化:万物的化育。

  【今译】

  天尊在上,地卑在下,君臣关系就依此确定了。高山低泽已经 分布,贵贱的位置也就确定了。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常态,大与小 也就区分开来了。动物按照类别聚集,植物按照群属区分,各自不 同的天性就显示出来了。在天上有日月星辰之象,在地上有万物 的不同形态,礼就是这样体现着天地之间的各种区别。地气上升, 天气下降,阴阳互相摩擦,天地互相激荡,雷霆来鼓动,风雨来振 奋,四时来运转,日月来照耀,万物化育生长。乐也就是这样体现 着天地间的和谐。化育不合时节,就不会生长;男女不加区别,混 乱就会产生。这是天地间的常情。

  【经文】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①,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 远而测深厚。乐著大始②,而礼居成物③。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 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今注】

  ①蟠:盘曲、分布。②著:显示。大始:初始。指创始万物的天。③ 成物:指生成万物的地。

  【今译】

  至于礼乐,上达于天,下布于地,随着阴阳之气流行,跟鬼神相 通,一切最高最远最深之处无不到达。乐显示创始万物的天,礼依 托着生成万物的地。显示着不停运动的是天,显示着凝聚静止的 是地。一动一静,就生成了天地间的一切。所以圣人所说的礼乐 就是这样。

  【经文】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①,夔始制乐以赏诸侯②。故天 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 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③;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 短④。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⑤。 《咸池》,备矣⑥。《韶》,继也⑦。《夏》,大也⑧。殷周之乐,尽矣。

  【今注】

  ①《南风》:古歌名,歌辞见于《孔子家语·辨乐》和《尸子》。②夔:传说 为舜时的乐官。③舞行:舞者的行列。缀远:指舞位的间隔较大,即跳舞的 人少。④缀短:指舞位的间隔较短,即跳舞的人多。⑤《大章》:表彰尧帝 之德的音乐。章:有表彰的意思。⑥《咸池》:歌颂黄帝的德政遍施于天下 的音乐。咸:有“皆”、“遍”的意思。“池”:通“施”。⑦《韶》:歌颂舜能继承 尧的德行的音乐。韶,通“绍”,是继承的意思。⑧《夏》:歌颂禹能光大尧舜 之德的音乐。夏,通“大”。

  【今译】

  从前舜制作了五弦琴,用来演奏《南风》之歌;夔开始创作音 乐,用来奖赏诸侯。所以天子制作音乐,是为了奖赏诸侯中有德行 的人。诸侯品德完善,政教严明,不失农时,五谷丰登,这样天子才 把乐赏给他。所以那些治国不好,使得民众劳苦的诸侯,他的舞队 人数也就少;而那些治国较好,使得民众安逸的诸侯,他的舞队人 数也就较多。所以观察他的舞,就能知道他的品德如何。好比听 到他的谥号,就能知道他的行为如何。《大章》,便是表彰尧的德 行。《咸池》,便是歌颂黄帝德政的全面。《韶》,便是歌颂舜能继承 尧的品德。《夏》,便是歌颂禹能发扬光大尧舜之德。殷周两代的 音乐,是十分详尽的了。

  【经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 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 乐也,以法治也①,善则行象德矣②。夫豢豕为酒③,非以为祸也, 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④。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 礼⑤,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

  【今注】

  ①以法治:效法天地之道而治理。②行象德:行动表现出道德。③ 豢豕:养猪。为酒:酿酒。④流:过分、过度。⑤壹献之礼:指按士礼,宾 主只互相敬酒一次。百拜:指拜谢多次。

  【今译】

  天地的规律,寒暑不适时就出现疾病,风雨没有节制就会发生 饥荒。教化,就好比民众的寒暑,教化不适时,就会伤害世风。劳 作,好比民众的风雨,劳作没有节制,就不会有功效。所以先王制 作乐,也就是效法天地来治理国家,做得好,民众的行动就会表现 出高尚的道德。人们养猪酿酒,本来不是为了惹祸,然而诉讼纠纷 却日益增多,这就是饮酒过度引出的祸患。所以先王制定了酒礼, 光是“一献”的礼,就要求宾主互相多次拜谢,这样即使整天饮酒也 不会醉倒,这就是先王用来防备饮酒惹祸的方法。

  【经文】

  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 是故先王有大事①,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②,必有礼以乐之。哀乐 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 深,其移风易俗[易]③,故先王著其教焉。

  【今注】

  ①大事:指死丧之事。②大福:指吉庆大事。③此句当据《汉书·礼 乐志》,在“俗”下增一“易”字。

  【今译】

  所以酒食是用来使大家欢聚的,乐是用来表现道德的,礼是用 来制止淫乱的。所以先王有死丧的大事,必定有礼节来表现悲哀; 有吉庆的大喜,也必定有礼节来表达欢乐。悲哀和欢乐的程度,都 以礼来限制。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它可以改善民众之心。它深深 地感动人,用它来改变社会风气比较容易,所以先王注重乐的教 化。

  【经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①,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 然后心术形焉②。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③。啴谐、慢 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④。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 作,而民刚毅⑤。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 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⑥。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 民淫乱⑦。

  【今注】

  ①血气:指肉体生命。心知:指思想智能。②心术:指内心情感。③ 志微:细小。噍杀(jiāoshāi):急促、衰弱。④啴谐:宽和。慢易:平缓。繁文 简节:指音乐丰富而节奏简略。⑤奋末:奋发。广贲(fén):广大。⑥肉 好:圆润。⑦狄:通“逖”,远的意思。成:指一曲终了。逖成:指乐曲的结尾 拖得很长。涤滥:泛滥。

  【今译】

  人具有血气和心知的本性,但喜怒哀乐的情感却没有不变的 常态。人心受外物的感应而动作,然后内心情感才表现出来。所 以发生细微急促的音乐,人的情感就忧伤;发生宽和平缓、乐音丰 富而节奏简略的音乐,人的情感就安闲愉悦;发出粗犷猛烈,奋发 宽广的音乐,人的情感就刚强坚毅;发出清明、正直、端庄、诚实的 音乐,人的情感就严肃恭敬;发出宽舒、圆润、流畅、柔和的音乐,人 的情感就慈祥仁爱;发出邪辟、散乱、拖沓、泛滥的音乐,人的情感 就淫邪紊乱。

  【经文】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 之行①,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 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②,广其节 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③,比终始之序④,以象事 行⑤。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 矣。

  【今注】

  ①五常:即五行。②学等:进学的等第级别。③律:按一定规律组 合。小大之称:指十二律的配合。④终始之序:指五音的次序。⑤事行: 指下文所谓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等人伦关系。

  【今译】

  所以先王以人的性情为根本出发点,审核音律的度数,制定礼 义,配合天地之气的和谐,遵循五行的规律,使其阳气奋发而不流 散,阴气收敛而不闭塞,刚气坚强而不暴怒,柔气和顺而不畏缩。 四个方面通畅交融于内部,表现于外表,各得其所而不互相妨害。 然后制定进学的级别,逐渐增益音乐的节奏,审察音乐的文采,用 以衡量道德仁厚。配合音律的大小高低,排列五音的先后次序,用 来表现人伦关系。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都表 现于音乐。所以说:通过对音乐的观察,可以看到很深刻的道理。

  【经文】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①,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 则礼慝而乐淫②。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 湎以忘本③。广则容奸,狭则思欲④。感条畅之气,灭平和之德⑤。 是以君子贱之也。

  【今注】

  ①烦:烦扰。这里指水流受到不断的扰动。②慝(tè):邪恶。③流 湎:放纵。④广:指音乐宽缓。狭:指音乐短促。⑤条畅:《史记·乐书》作 “涤荡”,是放荡的意思。

  【今译】

  土地贫瘠,草木就不生长;水流不安定,鱼鳖就长不大;天地之 气衰竭,生物就不能生长成熟;社会混乱,礼制就会偏邪,音乐就会 淫纵。因此这时的音乐,悲哀却不庄重,喜悦却不安详,散漫简易, 破坏节奏,放纵不拘,离开了根本。这时宽缓的音乐包含着邪念, 短促的音乐挑逗着淫欲,感发出人们的放荡之气,而减少人们的平 和之德。因此,君子鄙视这种音乐。

  【经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 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①,回邪曲直②,各归其 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③,比类 以成其行④。奸声乱色,不留聪明⑤;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 僻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今注】

  ①倡:通“唱”。②回:违背。③反情:返回本性。④比类:比照善 恶的伦类。⑤聪明:听觉和视觉。

  【今译】

  凡是奸邪的声音感染了人,心中逆乱之气就与之呼应,逆乱之 气表现于外,淫邪的音乐就产生了。纯正的声音感染了人,心中顺 服之气就与之呼应,顺服之气表现于外,调和的音乐就产生了。一 唱一和互相呼应,邪正曲直各自归属于一定的分类。万物的原理, 就是按照各自的类别互相触动。所以君子回到人的本性来调和人 们的志向,比照善恶的类别来促成人们的行为。奸邪的声音、淫乱 的颜色,不听不看。荒淫的音乐、邪恶的礼仪,心里不去感受。惰 慢歪邪的习气,不沾染到身上。使耳、目、鼻、口、思想以至整个身 体,都随着正气、依照道义而行动。

  【经文】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 管①。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②,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 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③,八风从 律而不奸④,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 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 宁。

  【今注】

  ①文:文饰,这里指伴奏。动:指舞蹈。饰:装饰道具。②四气:指上文 所说阳、阴、刚、柔四气。③五色:指相应于五行的五音。成文:组成乐章。 ④八风:古人称东北风为炎风,东风为滔风,东南风为熏风,南风为巨风,西 南风为凄风,西风为风,西北风为厉风,北风为寒风。 合称八风。这里的八 风实指与八风相应的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发出的八音。

  【今译】

  然后发作为声音,用琴瑟来伴奏,用干戚来舞动,用羽旄来装 饰,用箫管来配合。焕发出至上道德的光采,调动起四气的和谐, 表明万物的原理。所以这种音乐,清明就像天,广大就像地,终始 循环就像一年四季,周旋流动就像风雨。好像五色配成文采而毫 不混乱,八风配合律吕而不相干扰。各种度数都有常规。十二律 互相配合,轮流为宫音。有唱有和有清有浊,互相交替形成条理。 所以这样的音乐流行能使伦理清楚,使人耳聪目明,心平气和,能 改变社会风俗,使天下都安宁。

  【经文】

  故曰:乐者乐也①。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 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②,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 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 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 明③,气盛而化神④,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今注】

  ①前一“乐”指音乐,后一“乐”指快乐。②乡方:朝向正道。③文明: 指音乐文采鲜明。④化神:变化神妙。

  【今译】

  所以说:音乐就是快乐。君子快乐是因为找到了正道,小人快 乐是因为满足了欲望。用正道来控制欲望,这样快乐就不会导致 淫乱;为了欲望而忘记正道,就会陷入迷惑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君子回到人的本性来调和志向,推广音乐来完成教化。乐教 完成,人民也就走上了正道,所以从音乐可以观察到德行。所谓 德,是人性的发端。而音乐,则是由德开放出来的花朵。金石丝 竹,则是奏乐的工具。诗,表达人们的志向;歌,唱出人们的心声; 舞,体现人们的仪容动态。三者都是从人心中发出,然后以乐器相 配合。所以情感深厚,文理鲜明;气氛浓烈,变化如神。和顺的品 德积聚在心中,才能使音乐的美妙光华表现于外。只有音乐所表 现的快乐是不好伪装的。

  【经文】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 动其本①,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②,三步以见 方③,再始以著往④,复乱以饬归⑤。奋疾而不拔⑥,极幽而不隐。 独乐其志,不厌其道⑦;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 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今注】

  ①本:指心。②此句及以下几句是反映武王伐纣的《大武》之乐的演奏 情况。警戒:提醒大家作好准备。③方:将。三步以见方:指先走三步表示 舞蹈将要开始。④再始:重复开始。⑤乱:指乐曲的结束部分。⑥奋 疾而不拔:指舞者动作迅疾但却不离谱。⑦独乐其志:意谓《大武》之乐表 现了武王决心伐纣的意志,又不厌弃仁义之道。

  【今译】

  乐,是心灵的感动;声音,是乐的表现形式;施律节奏,是对声 音的修饰。君子从心灵的感动出发,喜爱音乐的形式,然后加以整 理修饰。所以《大武》之乐的表演,先敲鼓叫众人心中做好准备,再 走三步表示将要舞蹈。开始重复一次,再往下进行;结束曲也重复 一次,舞者才退下。舞者步伐迅疾,但不乱套离谱;音乐极其幽深, 但却不隐晦。既能独自满足个人的意志,又不厌弃其中包含的道 理;全面地体现了仁义之道,因而不至于私自放纵情欲。这种音乐 既表现了情感,又树立了道义。乐舞结束,武王的德性也就得到了 尊重。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更加爱好善德;小人听了这样的音 乐,也可以用来防备自己的过错。所以说:治民的方法,乐是最重 要的。

  【经文】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①。乐,乐其所自生②;而礼,反其所 自始③。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④。龙 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⑤。从之以牛羊之 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今注】

  ①音乐传达给听众,有出而无返,所以是“施予”。礼尚往来,所以是“报 答”。②所自生:指王者赖以建立王业的功德。③所自始:指祖先。④ 大辂: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句及以下数句,与上下文意思不连贯,可能是他篇 错简。⑤青黑缘:指龟甲的边缘呈青黑色。

  【今译】

  乐,是一种施与;礼,则是一种报答。乐,用来表现对王者功业 的喜爱;礼,用来追念王者祖先的恩情。乐表彰功德,礼报答恩情、 追念始祖。称作“大辂”的,那是天子的车子;龙旗有九旒,那是天 子的旌旗;有青黑色边缘的龟甲,那是天子的宝龟。再加上成群的 牛羊,那便是天子赐给有功诸侯的礼物。

  【经文】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 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①。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 去伪,礼之经也。 礼乐天地之情②,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 而凝是精粗之体③,领父子君臣之节④。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 将为昭焉。天地䜣合⑤,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⑥,然后草木茂, 区萌达⑦,羽翼奋⑧,角觡生⑨,蛰虫昭苏,羽者妪伏⑩,毛者孕鬻(11), 胎生者不㱩(12),而卵生者不恤(13),则乐之道归焉耳。

  【今注】

  ①管:包括,贯通。 ②:音负,是依顺的意思。 ③降兴:犹言调动。 凝:形式。精细之体:指大大小小的礼仪。 ④领:治理。 ⑤䜣:读为“熹”。 蒸发勃动的样子。⑥煦:指天用“气”温润万物。妪:指地用“休”养育万物。 ⑦区萌:指植物的萌芽。⑧羽翼:指飞鸟之类。⑨觡:麋鹿的角。角 觡:指麋鹿牛羊之类。 ⑩妪伏:伏在地上孵化生子。(11)鬻:生养。(12)㱩 (dú):败。这里指胎死腹中。((13))恤(xù):裂。指卵破裂。

  【今译】

  乐,表达人的不可改变的情感;礼,体现了永恒不变的伦理。 乐调和同一,礼辨别差异。礼乐的学说,贯通了全部人情。追究心 灵的本源而了解其变化,这是乐的真情;表明诚实的精神而消除虚 伪的态度,这是礼的纲领。礼乐依顺天地的规律,贯彻神明的德 行,调动上下的精神,形成大小不同的仪式,调整父子君臣之间的 规矩。所以伟大的人物施行礼乐,天地也将要为之大放光明。天 地之间,阴阳二气蒸发,互相配合,温润覆载,养育万物。这样草木 就茂盛了,萌芽就出土了,鸟类就奋飞了,兽类就生长了,蛰伏的虫 子也复苏了。飞禽在孵卵,走兽怀了胎。胎生的不会流产,卵生的 不会蛋破。乐的道理,也就归于这样一种境界。

  【经文】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①,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 铺宴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②;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 乎丧礼,故后主人③。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 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今注】

  ①黄钟: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十二律中阴律(六吕)的第一律。 此处以黄钟大吕代指乐律。干:盾。扬:钺。都是武舞的道具。②北面:面 朝北,是卑下的位置。③商祝:熟悉商代礼仪的太祝。周代丧礼承袭殷商, 故以商祝掌丧礼。

  【今译】

  乐,并不就是说的黄钟大吕、奏乐跳舞,这只不过是乐的次要 部分,所以由儿童来充当舞者。铺设筵席,陈列祭器,依上下进退 的动作来行礼,这也是礼的次要部分,所以只需由司仪小官执掌。 乐师只能辨别声律和诗句,所以只能在堂下面朝北弹琴。宗祝只 不过了解宗庙的具体仪式,所以只能站在尸的后面。商祝只懂得 丧葬的礼仪,所以只能站在主人后面。所以,能懂得礼乐的道德意 义的属上乘,而只是在礼乐的具体仪式和技能上有所成就的则属 下乘。德行的完善是首要的,而具体事务的完成是次要的。所以 先王有上有下,有主有次,这样才能制作礼乐,推行于天下。

  【经文】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①:“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②;听郑卫 之音,则不知倦③。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今注】

  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斯,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子夏: 孔子弟子,姓卜名商。曾任魏文候师。②端:即玄端,是黑色的礼服。冕: 礼冠。端冕:穿礼服、戴礼冠,表示恭敬。③郑、卫之音:指当时郑、卫一带 的音乐,即所谓“新声”。

  【今译】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要是穿戴礼服礼帽听古乐,就怕很快就 要睡着了;而要是去听郑、卫之音,则不知疲倦。请问古乐使我那 样,是何原因? 新乐叫我如此,又作何解释呢?”

  【经文】

  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①。弦匏笙簧,会 守拊鼓②。始奏以文,复乱以武③。治乱以相,讯疾以雅④。君子 于是语⑤,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 新乐,进俯退俯⑥,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猱杂子女,不 知父子⑦,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 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今注】

  ①旅:众。进旅退旅:指表演乐舞,众人进退一致。和正以广:指音乐和 平、中正而宽广。②弦匏笙簧:指各种管弦乐器。会守拊鼓:指各种管弦乐 器等到拊和鼓敲响后一齐会合演奏。“拊”及下文的“相”,均乐器名,用以拍 板。③文:指鼓。乱:指音乐的卒章。武:指金铙,或说指钟。④讯:调节 的意思。雅:也是一种乐器。⑤于是语:乐终发表意见说明此乐舞的意义。 ⑥俯:指舞者行列曲折不齐。⑦优:俳优、倡优。侏儒:身材短小的人。 猱杂:同糅杂。子女:指男女。

  【今译】

  子夏回答说:“所谓古乐,表演时进退整齐,和平宽广。各种管 弦乐器,等领乐的拊和鼓敲响后才一齐演奏。开始以鼓声领起,结 尾以金铙收束。用相来调整结束的音乐,用雅来控制音乐的速度。 君子说明此乐舞的深刻意义,或称道古代圣王的业绩。用以修养 自身、影响到家庭,以至于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乐的表现。而所谓 新乐,表演杂乱不齐,淫邪的声音泛滥,使人沉溺而难以自拔,甚至 还加上倡优侏儒丑态百出的表演,男女混杂,父子不分,音乐终了, 无法说明什么道理,也不能讲述古代圣王的业绩。这就是新乐的 表现。现在你问的是‘乐’,而你喜好的却是‘音’。所谓‘乐’和 ‘音’虽然相似,但却是不同的!”

  【经文】

  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 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①,此之谓大当②,然后圣人 作③,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 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 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 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④。’此之谓也。今君之所 好者,其溺音乎?”

  【今注】

  ①疢(chèn):病。妖祥:变态反常的现象,灾祸的征兆。②大当:一切 都顺当,天下太平。③作:起。④引《诗》见《大雅·皇矣》,旧说是赞美文 王之父王季的诗。莫:淡漠清静的样子。克类:能够符合伦类。克俾:能够比 方于善事,择善而从。俾于:及于、至于。靡悔:无所遗憾。帝祉:天帝的福 佑。

  【今译】

  文侯问:“请问乐与音究竟是怎样不同呢?”子夏回答说:“古时 候,天地正常,四时风调雨顺,人民有德行,五谷丰盛,疾病灾祸不 发生,反常现象不出现,这就叫做天下太平。这时就有圣人起来, 制定了君臣父子的名分,作为人们的纲常。纲常确定了,天下就安 定了。天下安定,然后再制定六律,调和五声,演奏乐器来歌唱,创 作诗篇来赞颂。这样的音乐,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称作‘乐’。 《诗经》上说:‘德音多么淡漠,德行多么光明。光明而合伦类,能够 担任君长,统治伟大国家;恭顺而能择善,传到文王时代,德行无所 遗憾。接受天帝福佑,传给子孙万代。’这就是说的德音啊! 而你 所喜好的大概是那种令人沉湎的‘溺音’吧。”

  【经文】

  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①, 宋音燕女溺志②,卫音趋数烦志③,齐音敖辟乔志④。此四者皆淫 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今注】

  ①好滥:轻佻放纵。②燕女:缠绵纤柔。③趋数:音调急促。④敖 辟:居傲邪辟。齐:通“骄”。

  【今译】

  文侯又问:“请问溺音是从何而来的呢?”子夏说:“郑国的音乐 轻佻放纵,使人心淫荡;宋国的音乐缠绵纤柔,使人心沉缅;卫国的 音乐节奏急促,使人心烦躁;齐国的音乐傲慢邪辟,使人心骄横。 这四种音乐都使人沉溺于声色而有害于德行,所以祭祀时不采 用。”

  【经文】

  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①。”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 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 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②”,此之谓也。然后圣 人作,为鞉、鼓、椌、褐、壎、篪③,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 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④,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 酢也⑤,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 也。

  【今注】

  ①引《诗》见《周颂·有瞽》。②引《诗》见《大雅·板》。孔:很。③鞉 (táo):小鼓。椌楬(kōng qià):两种木制的敲击乐器。壎(xuān):用土烧制的 乐器。篪(chí):竹制的八孔吹奏乐器。④狄:通“翟”,野鸡的尾羽。文舞 时用的道具。⑤酳(yìn):用酒漱口。献酬酳酢:泛指宴饮宾客的各种礼 仪。

  【今译】

  《诗经》上说:“肃雍和鸣之音,先祖才愿意听。”肃肃,是恭敬的 意思;雍雍,是温和的意思。恭敬而又温和,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呢? 作为人君,只要对自己的好恶十分谨慎就行了。人君所喜爱 的,大臣就会去做;上面流行的,民众就会跟从。《诗》上说:“诱导 民众,十分容易。”就是说的这个啊。然后圣人起来,制作鞉、鼓、 椌、楬、壎、篪等六种乐器,这六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符合“德音” 的要求的。然后再用钟磬竽瑟来调和,用干戚旄狄来舞蹈,这样的 音乐,才可以用来祭祀先王的宗庙,用来配合宴饮宾客的各种礼 仪,用来排列官职贵贱的等级,使他们各得其所,用来告知后人,应 该有尊卑长幼的次序。

  【经文】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①,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 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②。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 之臣③。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 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④,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 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⑤,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 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 也⑥。

  【今注】

  ①号:号令。横:充满壮气的样子。②磬:通“硁(kēng)”,敲击石头发 出的声音。辨:指明辨是非的正义感。③死封疆:死守边疆。④滥:传播 广泛。会:聚合。⑤讙:喧闹。⑥有所合之:指能从音乐中体会到某些契 合于心的含义。

  【今译】

  钟的声音铿锵响亮,可以用作号令。号令能使人振奋,振奋就 能建立武功。所以君子听到钟声,就想到勇武之臣。石磬的声音 坚定有力,可以树立正义,有了正义就不怕死。所以君子听到石磬 的声音,就想起死守疆土的将士。丝弦的声音哀恸,哀恸能使人廉 明正直,廉明正直就能确立志向。所以君子听到琴瑟的声音,就想 起有志有节的忠臣。竹管的声音传播广泛,传播广泛就能会合,能 会合就能招集众人。所以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想起能够 安抚团结众人的大臣。鼓鼙的声音喧闹,喧闹就使人激动,激动就 能促使众人前进。所以君子听到鼓鼙的声音,就想起带兵打仗的 将领。总之,君子听音乐,不只是听那铿锵的声音而已,他们都能 从中体会到某种契合于心的含义。

  【经文】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①,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 已久②,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③。”“咏叹之,淫液之④,何 也?”对曰:“恐不逮事也。”

  【今注】

  ①宾牟贾:姓宾牟,名贾,生平不详。②《武》:即《大武》,是反映武王伐 纣的乐舞。备戒:指乐舞开始之前先击鼓,提醒众人做好准备。已:太、很。 ③病:担忧。病不得其众:象征着武王伐纣时担心得不到众人的支持。 ④咏叹、淫液:指音乐声调漫长、连绵不绝。

  【今译】

  宾牟贾陪伴孔子坐着,孔子跟他谈到乐舞的问题。孔子问他: “《武》乐表演开始前长时间击鼓做准备,这是为什么?”宾牟贾说: “象征武王开始伐纣时担心得不到众人的支持。”“《武》的音乐声调 漫长,连绵不绝,这是为什么?”答道:“这是象征武王担心时机不成 熟,干不成大事。”

  【经文】

  “发扬蹈厉之已蚤①,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 宪左②,何也?”对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③?”对曰:“非 《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 若非有司失其传④,则武王之志荒矣⑤。”子曰:“唯! 丘之闻诸苌 弘⑥,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今注】

  ①发扬蹈厉:手舞足蹈,奋发威武。蚤:通“早”,指乐舞一开始。②坐: 跪。致右:右膝着地。致,通“轾”,是低下的意思。宪左:左膝不着地。宪,通 “轩”,是抬起的意思。③商:指“商音”。商音象征杀伐之气。④有司:这 里指乐官。⑤荒:迷乱。⑥苌弘:周大夫,据说孔子曾向他学习过音乐。

  【今译】

  “舞蹈一开始就奋发威武地手舞足蹈,这是为什么?”答道:“这 是象征抓住时机及时行动。”“《武》舞跪姿右膝着地,左膝不着地, 这是为什么?”答道:“那不是《武》舞的跪法吧!”“《武》乐包含着象 征杀伐的商声,这是为什么?”答道:“那不是《武》乐的声音吧!”孔 子说:“如果不是《武》乐的声音,那又是什么声音呢?”宾牟贾回答 道:“恐怕是乐官传授有差错,如果不是乐官传授有差错,那就是武 王的心思迷乱了。”孔子说:“我从苌弘那儿听来的,也如同你所说 的一样,是这样的。”

  【经文】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①:“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 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②,何也?”子曰:“居! 吾语女。夫乐者,象 成者也;摠干而山立③,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④。武 乱皆坐,周召之治也⑤。

  【今注】

  ①免席:避席,离开坐席表示尊敬。②迟之迟而又久:指《武》乐表演的 时间长。③摠干:手握盾牌。山立:稳立如山。④太公:即姜太公吕尚, 周初担任武王的军师,辅佐武王讨伐殷商。⑤周召:指周公旦和召公奭。 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共同辅政,世称周召。

  【今译】

  宾牟贾立起身来,离开坐席向孔子请教道:“关于《武》舞开始 前戒备已久的问题,我已经听说过了。那么请问《武》乐为什么表 演的时间这么长呢?”孔子说:“你坐下,我告诉你。乐,是用来象征 那已完成的功业。手持盾牌长久地站立不动,象征着武王将要有 大事;奋发威武,手舞足蹈,象征太公以武力讨伐殷纣的意志;到 《武》的尾声时一齐跪下,象征周公、召公在战争结束后实行文治。

  【经文】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①。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 是疆,五成而分②,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③,以崇天子。夹振之 而驷伐④,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⑤,事蚤济也⑥。久立于缀,以 待诸侯之至也。

  【今注】

  ①成:指舞曲的一段。再成:第二段。②分:指舞队分别为两列。③ 缀:舞位。复缀:恢复到原先的舞位。④夹振之:指两列舞者中分别有人振 动金铎。驷:通“四”。四伐:指舞者模仿向四方出击的动作。⑤分夹而进: 分两队前进。⑥济:成功。蚤:通“早”。事早济:战事早已成功。

  【今译】

  “《武》乐开始第一段,舞者向北行进,象征武王出兵北方;第二 段象征消灭了殷商。第三段向南行进,第四段象征南方各国被征 服,成为周朝的疆土。第五段舞者分为两列,象征周公、召公一左 一右辅佐天子。第六段恢复原先的舞位,象征对天子的尊崇。两 队舞者振动铃铎,向四面出击,象征天子的威力震撼中国。分队前 进,象征战事及早完成。舞者长久地站在舞位上,那是象征周武王 等待诸侯的到来。

  【经文】

  “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①?武王克殷反商②,未及下车而封 黄帝之后于蓟③,封帝尧之后于祝④,封帝舜之后于陈⑤。下车而 封夏后氏之后于杞⑥,投殷之后于宋⑦。封王子比干之墓⑧,释箕 子之囚⑨,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⑩。

  【今注】

  ①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县,殷纣时为殷商别都朝歌的南郊。是武王伐 纣、大败殷军的地方。牧野之语:指关于武王伐纣的传说。②反商:当作 “及商”,来到商国。③蓟: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④祝:即祝阿,在今山 东长清县东北。⑤陈:古国名,在今河南淮阳一带。⑥夏后氏:指夏王 朝。杞:古国名,在今河南杞县。⑦宋:古国名,在今河南商丘。⑧王子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传说他因为屡次劝谏商纣王而被剖腹掏心。⑨箕子: 也是商纣王的叔父,官至太师,因数谏纣王而遭囚。⑩行:寻视、寻访。商 容:殷代的贤人,担任礼官,被纣王罢黜。

  【今译】

  “再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关于武王在牧野讨伐殷纣王的故事 吗? 武王打败了殷王来到商都,还没来得及下车,就把黄帝的后代 封于蓟,把帝尧的后代封于祝,把帝舜的后代封于陈;下了车又把 夏的后代封于杞,把殷的后代安置在宋,还修整了王子比干的墓, 释放了箕子,并让他去探视商容,恢复他的官职。

  【经文】

  “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 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①。车甲衅而藏之府库②,而弗复用。倒 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橐’③。然后 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

  【今注】

  ①桃林:地名,在华山之旁。②衅:据《史记·乐书》当作“弢”,即韬。是 收藏的意思。今用此字翻译。③建:通“键”,锁钥。橐(gāo):古代盛兵器 的器具。建櫜:意思是锁起兵器。

  【今译】

  “于是民众解除了苛政,士人增加了俸禄。然后渡过黄河回到 西边,把战马放到华山南面,不再用来拉战车;牛也放到桃林的郊 野,不再为战争服役。兵车铠甲收藏到仓库里,不再使用。盾和矛 都倒着放好,包上虎皮。带兵的将领,都封为诸侯。当时叫做‘建 櫜’。这样,天下人都知道武王不再使用武力了。

  【经文】

  “散军而郊射①:左射,《狸首》;右射,《驺虞》②;而贯革之射息 也③。裨冕搢笏④,而虎贲之士说剑也⑤。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 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⑥。五者,天下之 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 酳⑧,冕而摠干⑨,所以教诸侯之弟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 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今注】

  ①郊射:在郊外学校行郊射礼。②狸首、驺虞:是行郊射之礼时演唱的 诗歌,均佚。③贯革:穿透铠甲。④裨(pí):礼服。裨冕:穿戴礼服礼冠。搢笏:把笏板插在衣带上。 ⑤虎贲之士:勇猛如虎的战士。 说:通“脱”。 说 剑:丢开武器。⑥藉:指籍田,名义上由天子、诸侯亲自耕种,为祭祀提供粢 盛。⑦三老五更:古代天子以父兄之礼供养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说象征三 辰五星。一说老人更知三德(正直、刚、柔)、五事(貌、言、视、听、思),故名。 ⑧酳:以酒漱口,是古代宴会时的一种礼节。⑨冕而摠干:这里指天子戴 上礼冠,手握盾牌,亲自起舞。

  【今译】

  “解散了军队,举行了郊射之礼,行礼时,左边唱《狸首》之诗, 右边唱《驺虞》之诗。战场上那种穿透铠甲的射箭停止了。穿上礼 服、戴上礼帽,插上笏板,武士身上的剑就解除了。在明堂祭祀祖 先,民众就知道孝悌了。定期朝见天子,诸侯就知道怎样为臣了。 天子亲自耕种籍田,诸侯就知道恭敬了。这五个方面,是天下最大 的教化措施。在大学中供养三老五更,天子袒开衣襟亲自宰割牲 肉,捧着佐餐的酱给老人进食,又捧上酒爵请他们漱口,还头戴冠 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起舞。这就是教导诸侯要尊敬长者的悌道。 像这样,周朝的道德教化便传遍四方,礼和乐交相配合。由此看 来,《武》乐表演时间长,不是很应该的吗?”

  【经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 然生矣①。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 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 躬则庄敬②,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 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 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 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 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 之天下④,无难矣。

  【今注】

  ①易直:和易、正直。子:当作慈,慈爱。谅:诚信。②治躬:修治自己 的容貌、仪表。③错:通“措”。

  【今译】

  君子说:礼乐是人们不可片刻离开的。运用乐来陶冶内心,平 和正直慈爱诚实的心情就自然产生了。有了这样的心情就会快 乐,快乐就能平安,平安就能长久,长久就能上通于天,上通于天就 能与神交会。天不必说话,就能使人相信;神不须发怒就使人敬 畏。这就是运用乐来陶冶内心。而运用礼来修治自己的容貌仪 表,就会使人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有威严。心中如有片刻不 平和、不快乐,卑鄙奸诈的心思就会侵入。外貌有片刻不庄重、不 恭敬,轻率怠慢的念头就会出现。所以乐是发动于内心,礼是作用 于外表。乐极其平和,礼极其恭顺。内心平和外表恭顺,那么民众 看到他这样的脸色,也就不会跟他争执了;看到他的容貌,民众也 就不会产生轻率怠慢的行为了。所以道德的光辉发动于内,民众 就没有人会不听他的命令;礼的准则表现在外表,民众就没有人会 不顺从他的领导。所以说:运用礼乐教化,推行于全天下,一切都 没有困难了。

  【经文】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 其盈①。礼减而进,以进为文②;乐盈而反③,以反为文。礼减而不 进则销④,乐盈而不反则放⑤。故礼有报而乐有反⑥。礼得其报则 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今注】

  ①减:礼讲究克制谦让,所以强调减损。盈:乐用以抒发情感,所以强调 充盈。②进:推进、鼓励。文:美好。③反:指有所控制。④销:消亡。 ⑤放:放纵。⑥报:通“褒”。鼓励的意思,跟上文“进”意思相近。

  【今译】

  乐,是发动于内心的;礼,是作用于外表的。礼的意义在于减 损,乐的意义在于充盈。因为礼教人克制、减损,做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要加以鼓励;以努力去做为美。而乐使人抒发、充盈,做起来 比较容易,所以要有所控制,以有所控制为美。礼是减损的,如果 不鼓励,就会渐渐消亡。乐是充盈的,如果不控制就会走向放纵。 所以礼应该有鼓励,乐应该有控制。礼有了鼓励人们就乐于实行, 乐有了控制,人的情感才会安稳。对礼的鼓励、对乐的控制,道理 是相通的。

  【经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人之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