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原文及鉴赏

【导语】: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 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 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 【鉴赏】这是荀子的耻论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 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 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

  【鉴赏】 这是荀子的“耻”论。

  应该说,儒家是很看重“耻”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 勇。”(《礼记·中庸》)“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 耻矣。”(《孟子·尽心上》)这样谈“耻”的言论在儒家经典中几乎俯拾 即是。

  那么,究竟什么是耻?耻,应该是内心深处升起的一种羞辱感。“见 污”、“不见信”、“不见用”,在荀子那个时代便是很常见的三种“耻”。那时 一个人如果能将这三种“耻”铭记在心,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知耻近 乎勇”。

  可真正的君子所“耻”之处却并不在此。与“见污”、“不见信”、“不见 用”这些外在的际遇相对,君子所“耻”的“不修”、“不信”、“不能”更偏向于 内在的心理体验。以内在的心理体验为本,视外在的人生际遇为末;耻不 能秉持这个内在的“本”,而不耻能否因此而获得外在的“末”,这便是孔门 的“内省不疚”(《论语·颜渊》)。

  但这并不是说,君子就应该如《汉书·董仲舒传》所说的“正其谊不谋 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管外在的功利。对真正的君子而言,任何外相 变动,都不能干扰心中的大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正如围棋国手, 每下一子,都要全盘考虑整个棋局的大势一样,真正的君子亦已在自己平 淡的生活中建立了一种生命的“内时空”。每当外相人心,他首先不是对 这个外相做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为它在自己生命的“内时空”中找到一 个合适的位置。誉也罢,毁也罢,都不会去聚焦,不管它有多么强大,终究 会在心中最合适的位置落下。而我只是“率道而行,端然正己”,在这独一 无二的国土里做个“观自在菩萨”。

  达到这种境界当然是很不容易的。这里真正的难点,还不在于外在 的“他誉”、“他毁”,而在于由这“他誉”、“他毁”而引起的“自誉”、“自毁”。 “他誉”、“他毁”的力量再强大,毕竟只存在于与人交接的一时,但其引起 的“自誉”、“自毁”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成见却要萦绕在生活的时时刻刻。 这才是真正的“物”,这才是真正的“心中贼”(王阳明语)。面对这万分强 大的“心中贼”,你能做到“不为物倾侧”么?

  做一名超道德的“诚君子”,实在比做那种恪守道德的道学先生更难。

  怎么办呢?孟子曰:“守约。”这个“耻”字毕竟是来自普遍认可的社会 规范,为什么不试着转化它,让它成为“内时空”的一部分呢?在这个过程 中,先“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以期最终有资格“不耻见污”、“不耻 不见信”、“不耻不见用”。说实在话,倘若没有“耻不修”、“耻不信”、“耻不 能”的心理经验,却偏要说着“不耻见污”、“不耻不见信”、“不耻不见用”的 话头,这就真的有点“无耻”了。“无耻之耻,无耻矣。”中国文化在宋以后 的衰败,正与这种好高骛远的心态有关。

  画虎不成反类犬,儒门的向上一路,难学,但中国文化要发展,中国士 人要成熟,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路。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