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 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 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 以能群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 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 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 以能群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 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 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 以能群? 曰:分。分何以能行? 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 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 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王 制》)
【鉴赏】 人是什么(What is human)?这个终极问题,从古至今的一 切哲人都在回答。有人说,人是神创造的,是神的奴仆,灵魂可以不朽(如 基督教)。也有人认为,人是高级动物,虽然高级,也只是一次性消费,人 死如灯灭(如当代盛行的唯物主义)。围绕这两种回答,宗教与科学展开 了长期的论战。可以说,当今人类文化的一切冲突,都跟人们在这个问题 上的看法不一致有关。
那么,有没有跳出这两种视域的第三种回答呢?
中国儒学大师荀子的“人学”观点就是这第三种回答的代表。他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 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不是抽象说什么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是用一种发 展的观点,来层层导出人的“本质属性”(义);不是将人看作其他一切事物 的对立面,而是将人看作包括了其他事物的一切属性的总和。这,就是中 国人独特的生命观——“天人合一”。
落实这“天人合一”,得靠一个“义”字。
何谓“义”?《国语·周语》曰:“义,所以判断事宜也。”朱熹云:“义者, 心之制,事之宜也。”(《孟子·梁惠王上》注)是不是“义”,完全不能空谈, 必须在事中体现——“必有事焉”(《孟子·公孙丑上》)。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学”不从静态的概念出发——无论 是肉体(Body)还是神性(Spirit)——去硬性回答“什么是人”(What)这个 终极问题,而是要求人在一层层的生命实践——“义”中去体证你怎么 (How)就是一个人的。在这个体证的“过程”中,“什么是人”这个终极问 题的答案,会逐渐显现出来。这种答案的显现永远没有终结,主体必须有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庄子·大宗师》)的气魄,才能领悟得越来越完 满,才能充分占有自己的本质。
在今天这个工具理性甚嚣尘上的时代,最迫切的事,莫过于弘扬这种 天人一体的生命观。西方那种天人对立的生命观泛滥得太久,造成的危 害有目共睹,相形之下,我们这种古老的东方智慧则更胜一筹,在当下应 该大有可为。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