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 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 心征知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正名》) 【鉴赏】心,这片方寸之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 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 心征知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正名》) 【鉴赏】心,这片方寸之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 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 心征知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正名》)
【鉴赏】 心,这片方寸之地,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当成“神之舍”。在中 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心可以认识事物,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是人的 思维器官。其实明代李时珍就已经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但是 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心和思维、意识、精神、情感联系起来。
荀子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解 蔽》)。“心也者,道之工宰也。”(《正名》)在他看来,心不仅控制着人的形 体和神明,而且还是大道的主宰,是天君,他将心的地位提高到了无以复 加的地步。荀子也非常重视心的验证认识作用,正是因为心可以验证认 识,才能调动耳目鼻口等各种感官与外界事物接触,比如依靠耳朵就可以 辨别各种声音,依靠眼睛就可以辨别各种形状,如果没有心的征知作用, “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解蔽》),感觉器官就会产生错误的感觉,就像 “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解蔽》),如果不 用心,“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解蔽》)。
荀子在强调心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没有轻视感官的作用,认识的第 一步就是从感觉开始,如果没有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收集到的各种感觉 信息,那么心的认识作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变得没有意义了。
后人在解读荀子这句话的时候,往往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谈论,认为 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涉及了感觉与思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认 识论的概念,是难能可贵的。其实这句话的提出是有其特殊的现实背景 的。战国时代,社会转型,深刻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很多新的现象和事物, 一时没有名称与之相对应,于是出现了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专门研究 名实问题的名家学派,他们热衷于辩论,擅长逻辑分析,积极地为各种事 物“正名”,孔子也曾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 语·子路》)如果事物没有固定的名称,或者名实不符,必将造成社会的混 乱。名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提出的观点如惠施“天与地卑,山与 泽平”、公孙龙“白马非马”则流于诡辩,有点玩弄文字游戏的味道了。有 感于当时“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正名》),荀子写下《正名》一 文,主张“制名以指实”,以便“明贵贱”、“辨同异”,如果一个事物没有相应 的名称,那么人的感官即使接收到信息也不认识,心即使能验证认识也不 能说出来,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他无知了。制定名称是认识的前提,更是实 现荀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基础。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