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林训〕 金胜木者,非以一刃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①。 〔注释〕① 墣: 土块。 【鉴赏】 此语出自《说林训》。它的意思是说,金能克木这一原理并不等于说,一刀就能够砍倒整个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说林训〕 金胜木者,非以一刃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①。 〔注释〕① 墣: 土块。 【鉴赏】 此语出自《说林训》。它的意思是说,金能克木这一原理并不等于说,一刀就能够砍倒整个
〔说林训〕 金胜木者,非以一刃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①。
〔注释〕 ① 墣: 土块。
【鉴赏】 此语出自《说林训》。它的意思是说,金能克木这一原理并不等于说,一刀就能够砍倒整个树木。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解读它: 第一,从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性来看,“金胜木”是理论,而“一刃残林”则是生活事实,二者有着不同的言说语境;第二,从现实生活世界的角度来看,“金胜木”是“道”,而“道”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存在和作用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首先,“金胜木”与“一刃残林”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理论,后者是生活事实。说它是理论,这就意味着在“金胜木”这一命题中,第一,“金”、“木”是两个抽象化了的概念,二者虽然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世界,但是却是经过抽象化了的,是剥离了特殊性的、只呈现出普遍性的概念,如《尚书·洪范》说“金曰从革”、“木曰曲直”。因此,作为概念的“金”表示一切具有“从革”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从革”这种性质;而作为概念的“木”则表示一切具有“曲直”功能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曲直”这种性质。第二,“金”与“木”之间的关系也是抽象化了的关系,属于逻辑学上讲的关系范畴。也就是说,作为概念的“金”的内涵与作为概念的“木”的内涵是相对的。因此,“一刃不能残林”的事实不能证明“金胜木”这一命题是错误的,因为这二者有着不同的语境或视域。
其次,从现实生活世界的角度来看,“道”虽然是超越的,但是它在现实生活世界又是普遍的、具体的。在现实生活世界的道不免受到时间(“时”)、地点(“地”)、形势(“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彰显出其全体大用来。就像“金胜木”是“道”,但是它着落于现实生活世界中,却不能以“一刃残林”来断定它的有效性。“一刃残林”的问题不在于对“金胜木”原理(“道”)的否定,而在于忽略了“道”在现实生活世界存在和运行的条件性。“一刃残林”而不能残林,不是“金胜木”这个原则的错误,而在于“行道”者对这一原则错误地、机械地理解和使用。要想运用“金胜木”这一原则来实现“残林”的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客观的环境和具体的情势来开展我们的活动。在面对整个森林的情境下,一把小小的刀自然是无法承担起这种使命的,而应该使用足够解决这整个森林的“金”质工具。诚如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说,道家,尤其黄老道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即他们会根据“道”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运行的条件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势制宜,从而收到“依道而行”所能取得的最佳效果,而不是盲目地、机械地理解“金胜木”这一原理而以“一刃残林”。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