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导语】:

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作品,被誉称为立了新水平的人民战争史诗。主人公周大勇是作家在小说中着墨最多、刻划最力的英雄形象。在他

  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作品,被誉称为“立了新水平”的人民战争史诗。主人公周大勇是作家在小说中着墨最多、刻划最力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既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气质,是一个血肉丰满、生动传神的艺术典型。

  周大勇的外号叫“年轻的老革命”,这是因为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被土豪劣绅的清乡团杀害,父亲和哥哥领着他参加了红军游击队。不久,部队被打散,父亲和哥哥也先后在战斗中牺牲,他成了一个没家没舍讨米的孤儿。一九三六年,他在乞讨途中遇上了一支长征的红军部队,于是,只有十三岁的周大勇就成为一名红军战士。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和考验,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他成长为一个英雄连队的连长。当国民党政府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把疯狂的战火烧到革命圣地延安时,他怀着“誓死保卫党中央”的决心,率队参加了延安保卫战。

  作家以充满感情的笔触,着重描绘了周大勇在保卫延安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如何从一个英勇、顽强但还不够成熟的连级干部,成长为一个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杰出军事才干的,较成熟的营级指挥员,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和刚毅、勇猛的英雄性格。在青化砭伏击战中,周大勇率领连队埋伏在全军最前面的山堡上,当敌人的搜索部队逼近到眼皮底下时,他指挥战士沉着潜伏,不暴露目标。战斗打响后,又率队勇猛冲杀,堵住敌人退路,使我军在两个钟头里干脆利索地全歼敌人一个旅。为了使主力部队能顺利攻下蟠龙镇,夺取敌人大批粮食、弹药和服装,周大勇又奉命率领两个连队,担负“打非常狼狈的败仗”的任务,把敌人的主力吸引到绥德、米脂一带。他帮助连队干部和战士认识到这次伪装北撤、诱敌深入的任务在全局战役中的重要性,一路上神出鬼没,牵着敌人主力的鼻子走,使我军乘虚夺取了敌人在蟠龙镇的军需物资。此后,在部队攻打榆林未成,周大勇率连队担负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时,因担任联络的通讯员不幸牺牲而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这就使周大勇带着连队孤军奋战在长城线,同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极其艰苦的浴血战。在突破重围的殊死战斗中,他跳过崖;身负重伤后,仍以钢铁般的意志沉着地指挥战士们抗击敌人。在追赶主力部队的途中,他又能根据路上牲口的粪便作出正确判断,巧妙地偷袭了敌人的粮站。正是在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中,周大勇性格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同时,他自觉克服弱点,在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的过程,也得到了生动表现。例如,他最初对我军主动撤离延安,思想上没弄通,感情上也接受不了。平时也不大注意战士们的思想状况,往往“拿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去代替战士的情绪和想法”,思想方法比较简单。当所率连队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时,缺少单独作战的指挥才能又使他“身上寒森森的,心里发毛,头发一根根地竖起来”,在严酷战争环境的磨炼下,在各级领导同志的教育帮助下,周大勇懂得了打仗要从全局着眼,要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斗中开动脑筋,灵活作战, “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光靠一身气力打仗哩”,同时,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去做各种各样战士的思想工作,并注重吸取战士的智慧,使自己的判断、指挥更加准确。从青化砭之战到大反攻收复延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周大勇逐步成长起来的轨迹。在九里山阻击战时,他已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营级指挥员,率一营战士,插入几万蒋介石胡宗南军队中冲杀阻击,像孙猴子一样钻到敌人肚子里乱搅,使敌人不能前进一步。主力部队由此赢得战机,将敌人全歼之。

  作家在塑造周大勇的英雄形象时,也始终没有脱离对他所处的战斗集体的描写。既写了陈兴允、李诚、赵劲等各级领导对他的亲切关怀和严格要求,也写了王老虎、李江国、孙全厚等战士和他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还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表现出周大勇对领导、对战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如何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受到教育,得到鼓舞的。周大勇的大智大勇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源于他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这个劳动人民的儿子, “为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敢于上刀山”,蒋胡军对边区老百姓的疯狂屠杀和残酷掠夺,使“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在绞痛,每一个细胞都在割裂”,满腔仇恨化为杀敌的勇气,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最大的忠诚、勇敢和智慧,并处处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受了重伤后,老乡让他上炕睡,他怕弄脏了老乡的被子而拒绝了。在九里山,老乡给他一双鞋,临走时,他又悄悄把鞋压到干草底下,自觉遵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组织纪律。李振德老汉一家和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也鼓舞、激励着周大勇,使他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战士的职责,焕发出更加旺盛的战斗精神。

  作家在塑造周大勇的英雄形象时,没有把他写成“天生的英雄”,没有对他进行“拔高”和“神化”,而是真实地描绘了他在斗争中自觉磨炼自己、迅速成长起来的历程,所以,这一形象可信可亲、有血有肉,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