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折杨柳行》原文及赏析

【导语】: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末喜杀龙逢,桀放于鸣条。祖伊言不用,纣头悬白旄。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夫差临命绝,乃云负子胥。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璧马祸及虢,二国俱为墟。三夫成市虎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末喜杀龙逢,桀放于鸣条。祖伊言不用,纣头悬白旄。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夫差临命绝,乃云负子胥。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璧马祸及虢,二国俱为墟。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卞和之刖足,接舆归草庐。

  全诗通过大量事实来说明人君胡涂必有恶果,此篇虽为劝戒性文字,但富有浓厚的感情,在汉乐府民歌中是一首别有风致的诗。

  全诗共分四解。第一解的开篇二句是作者在此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默默,即墨墨,昏暗之意。施行违,就是倒行逆施的意思。这里是说人君如果糊涂,倒行逆施,苍天对其惩罚就会随之而来。这是作者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因而他要以此来告诫人们。这种开篇点题的写法很是醒目,吸引人们为其所写观点追踪下去。接着的二句,是以夏桀为例来说明前面的观点,“末喜杀龙逢,桀放于鸣条。”末喜,即妹喜,又作末嬉,夏桀的妻子。龙逢,即关龙逢,夏桀之臣,因进谏而被杀。鸣条,地名,在今山西邑县西,相传夏桀王为商汤所败,放逐鸣条而死。夏桀王宠幸妹喜,杀掉忠臣,最后终于被汤所败而流放到鸣条。夏桀王的厄运就是他自己荒淫暴虐所致。

  第二解、第三解都是举例说明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的观点。“祖伊言不用,纣头悬白旄”二句,是写殷纣王。祖伊是殷纣王的贤臣。当周文王伐黎并将其打败之后,祖伊就告诫殷纣王,诸侯离心,天命不顺,应改弦易辙。殷纣王不听祖伊的告诫,结果被武王所败,其头被悬挂在饰有白旄尾的旗杆上示众,殷就此灭亡。“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二句,是写秦二世胡亥的下场。赵高是秦二世胡亥的宠臣,他专权作威,曾以“指鹿为马”的手法探试群臣对他的态度,结果说鹿者皆被他所杀。秦二世虽然宠任他,最终也被他逼死。“夫差临命绝,乃云负子胥”二句,写春秋时吴王夫差国破身亡的例子。子胥,即伍员。吴王夫差将越国打败以后,便丧失了警惕,不听贤臣伍子胥的劝告,并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夫差最后被越国打败,临死时才有所醒悟,说无面目见子胥。“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二句,写戎王的例子。戎与秦是邻国,由余是戎王的贤臣,秦穆公为了离间戎国君臣,便将女乐二人送给戎王。戎王从此宠幸女乐,疏远由余。由余愤慨而归秦。“璧马祸及虢,二国俱为墟”二句,写晋灭虢之事。墟,土丘,这里指灭亡。春秋时,晋献公曾向虞国借道伐虢国。虞、虢本为唇齿相依之国,但虞君贪慕晋国送的良马美玉,便借道给晋,结果晋灭虢后,又灭亡了虞国。虞、虢两国俱为土丘。从以上夏桀王、殷纣王、胡亥、夫差、戎王、虞君等人的可悲下场来看,真可谓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

  第四解,调转笔锋,写谣言盎惑人心,应避世远祸。这一解共四句,一句一个典故。“三人成市虎”是句成语,出自《战国策》,是说市上本来没有虎,但如果连续有三个人都说市上有虎,那就都相信有虎了。“慈母投杼趋”,出自《战国策》。孔子弟子曾参住在费邑,此地有一个人杀了人,因他和曾参同姓,所以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不相信,照旧织布,一会儿又有人来向她报信息,她还是不相信。但等到第三个人来报告时,她害怕了,以为儿子真杀了人,扔下织布杼子逾墙跑了。“卞和之刖足,”卞和是人名,楚人。他曾将一块璞玉献给厉王,厉王让其他玉工检验,结果玉工说是一块石头。于是厉王大怒,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后,他又将这块璞玉献给武王,玉工还说是石头,武王把他的右脚也砍掉了。到了楚文王时,打开这块璞,果然是一块美玉。“接舆归草庐”,接舆,传说为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避世。这里是说他不接受楚君的聘任而归隐草庐。作者认为只有像接舆那样避世,归隐草庐,才能避免祸患。

  此诗在艺术上别具特色。汉乐府民歌极少运用典故,而此诗除了开端两句表明宗旨外,其余皆用成语典故铺陈,以此来说明问题,揭示道理。而这些成语典故的运用又极恰切,有着内在的联系,因而读起来深感情思蕴藉,脉络相贯。在乐府民歌中这是很别致的篇章。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