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首民歌,是歌颂兴修水利,以利于农业生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首民歌,是歌颂兴修水利,以利于农业生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首民歌,是歌颂兴修水利,以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给秦国开凿了一条灌溉渠,称之为郑国渠。汉武帝时白公建议开凿一条水渠,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扩修的,称之为白渠。歌题将两条水渠合称为郑白渠。两条水渠修成以后,灌溉了大量的良田,使农业受到了很大的益处。这首民歌,就是通过凿渠和放水的热烈场面,歌颂了兴修水利的益处。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这二句开门见山,交代种田的最好地区是池阳和谷口。池阳、谷口均为地名,分别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和陕西省乾县东北。谷口又是白渠的起点。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这二句交代修郑国渠和白渠的时间,为一前一后;一为秦时修,一为汉代凿。而白渠又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扩修的。自然这要比首次开凿要容易些。但是,动用的民工之多,规模之庞大壮观也是很惊人的。这些,正是后面歌词内容所要交代的。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这二句,既是对修渠宏大场面的描述,也是对放水时热烈气氛的渲染。你看,把铁锹举起来,像天上的乌云一般,蔽天盖日,这是形容参加修渠动用民工之多;而在决渠放水时,人们欢喜跳跃,戏弄清彻的溪水,扬起的水花像喜雨一般滋润着干涸的大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那种欢乐的场面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水流灶下,鱼跃入釜。”如果说上二句是室外欢乐场面的描述,那么这二句则是室内欢乐情景的高度概括。水流无处不到,流到灶下,流进锅里。鱼儿在水中翻起了浪花。这是一种多么欢畅的场面。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这四句是说明修渠的益处。泾水,源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流经甘肃省至陕西省高陵县境入渭河,因其中上游挟带大量泥沙,那么,泥沙淤积成肥田,再加上水来灌溉,庄稼可以长得更好。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二句是总括性的说明,开凿水渠,灌溉良田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活京城一带千百万人口。开凿水渠的益处,在我国古代已经认识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确有道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