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本篇是《紫骝马歌辞》第二曲,反映北朝人民在战乱中离乡迁徙流亡的苦难及对家乡的眷恋。 北方的奴隶主、封建贵族为争夺政权,从公元291年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本篇是《紫骝马歌辞》第二曲,反映北朝人民在战乱中离乡迁徙流亡的苦难及对家乡的眷恋。 北方的奴隶主、封建贵族为争夺政权,从公元291年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本篇是《紫骝马歌辞》第二曲,反映北朝人民在战乱中离乡迁徙流亡的苦难及对家乡的眷恋。
北方的奴隶主、封建贵族为争夺政权,从公元291年西晋贾后专权起,至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止,前后百五十年间,继“八王之乱”是匈奴、氐、羯起兵反晋,再后是“五胡”十六国长期攻杀混战。“破国则积尸竟邑,屠将则覆军满野”。黄河流域居民因受战祸死亡过半。幸存者,大批盲目为谋生而流亡。如仅公元296年略阳、天水等六郡流民数万家,十余万人经汉中入蜀求食;河东,平阳、弘农、上党诸郡流徙在颍川、兖城、汝南、南阳、河南一带数万家。《晋书·食货志》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卖人为奴婢),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本篇就是对这种战乱社会中广大人民苦难的真实反映。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生长在高山顶上的树木,当寒冷的北风吹来,树叶枯黄纷纷离树飘零四散。这是用比兴。以毫无遮挡、最易招风的高山顶上的树木比喻处境艰险的劳动人民;以寒风吹刮比喻战争摧残;以树叶离树飘零远逝比喻劳动人民离乡流徙逃亡。用比贴切。用字推敲,十分精确。树木所在地,不是笼统指出是高山,而是高山之“山头”,即山巅,山顶。惟其高山之巅,树木才易招风;惟其高山之巅,树叶才易随风高飘远逝。借物以喻人事,与广大人民遭战祸而离乡飘泊极相似。作者正是用这比兴创造了凄凉的境界与情调,以引起下文。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流民离乡背井,飘泊数千里以外,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故乡。“一去数千里”,根据当时千百万人民颠沛流离、远途流徙的实际情况看,并不夸大,而是写实,不同于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的夸张。然而仅此一句,即概括反映出他们的深重灾难。与末句一起,更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归乡的强烈愿望,也流露出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渴望。但这些愿望的实现却极渺茫无期。因此又流露出悲愤与绝望。所愤慨的是奴隶主与封建贵族发动残酷的战争才使他们处于绝境。所有这些都是内心精神状态。文字虽少,但所包容的痛苦感情却极深沉丰厚。可谓有关生死的血泪文字。
本篇所用字词,虽经锤炼推敲,但却质朴无华。所用比兴十分巧妙。末句使用反问句,以充分表现离乡心悲,归乡心切。格调沉郁苍凉,与多数北朝民歌的粗犷豪放风格不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