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未言归。 这首诗以春尽、雁稀、天高水远等景物特征,创造出一个广袤无垠的艺术氛围,极力渲染思妇无穷的惆怅之情。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诗一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未言归。 这首诗以春尽、雁稀、天高水远等景物特征,创造出一个广袤无垠的艺术氛围,极力渲染思妇无穷的惆怅之情。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诗一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未言归。
这首诗以春尽、雁稀、天高水远等景物特征,创造出一个广袤无垠的艺术氛围,极力渲染思妇无穷的惆怅之情。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诗一开头以想象的笔触描绘出广袤无垠的江南大地的暮春。“万里”、“三江”极言其空间广阔,“三江”本指长江上、中、下游地带,这里指江南。“春应尽”、“雁亦稀”,不仅交代了时序的变迁以及景物的变化,而且表明关注这一变化的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及其心理状态。如果我们把隐去了的形象再现出来,此时的画面应是:江南一隅,思妇当春而立,看罢春花飞了,又目送征雁北归,心凝神释,神与物游。思妇感觉到的物质世界就是“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在这里,作者淡化了抒情主人公观春的整体形象,突出了对物象世界的感受,强化了主观情感。写情不真抒其情,而是将景物艺术地再现。这一审美表象是情感表现的主要对象。唐人讲“兴象”,有意激发人们对“第二自然”的感受。这句诗表现了无穷无尽的愁绪,可谓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应”、“亦”对举,表示了抒情主人公对春悄然逝去的惋惜和对久别之人不归的遗憾。
“连天汉水广,孤客未言归。”两句情景交融,作者描绘出汉江水势浩渺,水天相接,烟波迷茫的景象,抒情主人公无穷的愁思在这里浑然一体。
“连天汉水广”与前两句写景相比不是全方位的写照,而是把笔锋转向对汉水的特写,描绘出一幅江水流向天际、水势接天,浑然迷茫的景象。从景物特征去观照,与前面呈现的景象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在花事等物象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迷茫的色彩。从抒情上去看,这一句又是由景及情的转关之句,可谓比兴浑然。汉江浩浩水势,烟水朦胧,把心上的人阻隔在天外,梦魂无由到达,信息因之隔绝,抒情主人公望洋而兴叹。同时在这里又表现出尖锐的时间冲突,睹水势奔流,伤岁月流逝,与 “春应尽” “雁亦稀”相照应。这里暗用庄子 “望洋兴叹”、孔子 “逝者如斯”的典故,相映成趣,寓意无穷。
上一句以景写情,犹抱琵琶,闪烁其辞,“孤客未言归”一句则把抒情主人公推上前来,直抒其情。这一句是发自肺腑的声音,是抒情主人公饱含的对“孤客”的一片爱心,目尽春江花月,饱经寂寞岁月煎熬的埋怨之语冲口而出。情感之真切,语言之朴实,仅此一语就使一个忠贞、善良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未言归”是全诗的中枢,情之所起,景之所设,都由此而来。归期无望使思妇产生了难以承受的悲伤,她的愁绪非池水楼台、花前月下所能容纳,只有放在江南大地、汉水之上这一广袤的空间去表现。这就使整首诗展示出一个浑然一体的物象世界,氛围凝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