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时人为官吏语》原文及赏析

【导语】:

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司是叉袋口,都将去京里抖。 文官贪财,武将惜命。这句话流传甚广,在中国封建社会几至妇孺皆知。它高度概括了当时多数文武官员在仕途上的表现作为,可谓一语中

  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司是叉袋口,都将去京里抖。

  “文官贪财,武将惜命”。这句话流传甚广,在中国封建社会几至妇孺皆知。它高度概括了当时多数文武官员在仕途上的表现作为,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时人为官吏语》以漫画式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明末的大小官吏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搜刮民脂民膏,争相谄媚,邀宠于最高统治者的丑态,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出明末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

  “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司是叉袋口。”开始三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按官吏职位的高低大小,自下而上地依次摹写了他们贪的丑态。知县,一县的行政长官;太守,为一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畚斗,又称畚箕,一种撮装碎物之器具;布政为省的行政长官。这三句的意思是说:知县搜刮民间财物,就像一把大扫帚,卖命地猛扫啊猛扫;太守就像个大畚箕,使劲地搂啊搂;布政使呢,则像条大布袋,张开袋口,玩命地装啊装。这三句,以漫画似的传神手法活画出他们的贪婪面目,形象地突出了他们的贪婪本性。

  以上三句,只是摹形画像以显中下层官吏之贪,讥讽其为官只知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自肥,而不理政事为民作主。那么,贪者仅仅是这些中下层官吏吗?他们贪取不义之财又意欲何为?这些问题,此处并未涉及一字,但这恰恰又是至为关键的紧要处,必须要做出交代。因之,紧接下去的结句便言及于此: “都将去京里抖。”“将去”,就是拿去、运去。“抖”,就是抖动着倾倒出来。这句是说,知县、知府和布政使这些官吏们,将脏银等运用京城,抖动着倒出来贡献上去。倒出脏银欲献谁?献出脏银欲何为?此处似乎未曾言明,但能使人从“将去京里”四字中,分明地窥知天机。当然是贿赂更高层次的当权者,甚至是圣上天子,以博得最高统治集团的青睐,以此作为仕途上的敲门砖与垫脚石。这里的一个“抖”字,颇有传神之妙,更见讽刺之功。

  “都将去京里抖”,虽然寥寥六字,明白如话,但内涵极为丰富,且极为传神,更有讽刺入木三分之妙,使主题得到更深刻有力的突现,确实具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神奇功效。

  《时人为官吏语》,揭露深刻,讽刺辛辣,闪耀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强烈光辉,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摹形画像,生动传神。前三句,以三个语势一贯的排比句式,出以三个新颖贴切的比喻,通过扫帚、畚斗和叉袋口三个具体生动的意象,漫画式地粗笔勾勒出中下层官吏的贪的丑态,活现其贪的特征。

  感情强烈,含而不露。这首民歌似乎无一情语,纯然在摹形画像,但细而究之,就能真切地体悟到句句关乎情,情之抒发颇为巧妙。这就是把感情深深地掩隐于形象的描写之中,含而不露,就如同穿行在林莽中的河流,使人但闻其声而不见其形,通过其声使读者分明地感到歌者那怨恨、愤激、渐趋强烈的感情河流的涌动。这种含蓄的感情表达方式,同漫画式的讽刺有机结合,是诗歌中的 “春秋笔法”,极具揭露力量和讽刺效果。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