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东南陬以西者①。 瓯居海中②。闽在海中③,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④,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⑤。 伯虑国⑥、离耳国⑦、雕题国⑧、北朐国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①。 瓯居海中②。闽在海中③,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④,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⑤。 伯虑国⑥、离耳国⑦、雕题国⑧、北朐国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①。
瓯居海中②。闽在海中③,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④,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⑤。
伯虑国⑥、离耳国⑦、雕题国⑧、北朐国⑨,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⑩。一曰相虑。
枭阳国⑪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兕在舜葬东⑫,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苍梧之山⑬,帝舜葬于阳⑭,帝丹朱葬于阴⑮。泛林方三百里,在狌狌东。
狌狌知人名⑯,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狌狌西北有犀牛⑰,其状如牛而黑。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⑱,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⑲,居山上,在丹山⑳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注释〕 ①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海内南经》自东南向西南记述的场景如下。 ② 瓯居海中: 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音呕。”杨慎云:“郭注岐海,海之岐流也,犹云稗海。”袁珂注:“瓯即东瓯,即今浙江省旧温州府地。又有西瓯,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地。” ③ 闽在海中: 闽字形意为家中有蛇,其地即今浙江、福建两省南部。 ④ 三天子鄣山: 又名“三天子都山”、“三王山”,相传黄帝曾游此,郭璞称其“今在新安歙县东”,袁珂认为其地大约在今安徽省境内黟山山脉的率山。 ⑤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中国南方以桂树为地名者有广西桂林、桂平和湖南桂阳,番隅或作“贲隅”。 ⑥ 伯虑国: 伯虑又名相虑。伯或指父辈、兄长或地方长官,虑有思考、谋划、忧虑之意,其名或许指当地诸事都要由官长一手安排。 ⑦ 离耳国: 郭璞注:“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不食五谷,但啖蚌及藷藇也。”郝懿行认为此处离耳为南儋耳。 ⑧ 雕题国: 即在额部、面部刺刻图案,属于文身装饰的重要形式,也是族属、地位等身份的标识。 ⑨ 北朐(qú)国: “北朐”可能指一种驾驭牲口的方式。郝懿行注:“疑即北户也。《尔雅疏》引此经作北煦,户、煦声之转。《尔雅·释地》四荒有北户,郭注云北户在南。” ⑩ 郁水出湘陵南海: 郁水或作“郁林”,南海或作“南山”,当以郁水、南海为宜;疑经文原作“郁水出湘陵,入南海”,所谓“湘陵”当指湘江一带山陵,“南海”可指南方之海或湖泊。 ⑪ 枭阳国: 枭阳或作“枭羊”,疑是一种半开化的野人。郭璞认为枭阳即狒狒,亦即《海内经》的赣巨人。 ⑫ 兕在舜葬东: 兕即大犀牛,皮厚,可制甲或表明这里居住着以兕为图腾的部落。 ⑬ 苍梧之山: 又名“苍梧之野”,即九嶷山。 ⑭ 帝舜葬于阳: 相传帝舜南巡,病死在九嶷山遂葬于此。 ⑮ 帝丹朱葬于阴: 丹朱族是帝尧部落联盟的核心部落之一,古籍习惯将其称之为“帝尧之长子”;由于丹朱曾一度出任部落联盟长,故而亦有资格称帝丹朱。 ⑯ 狌狌知人名: 这不是普通的猩猩,而是类似野人。 ⑰ 狌狌西北有犀牛: 此处犀牛可能是指以犀牛为图腾的部落。 ⑱ 孟涂: 或作“血涂”、“孟余”、“孟徐”,夏后启时期在巴族居住区出任法官。 ⑲ 是请生: 郭璞注:“言好生也。” ⑳ 丹山: 即巫山,袁珂注引《巫山县志》卷十七亦云:“孟涂祠在县南巫山下。”
窫窳①龙首②,居弱水③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④。
有木,其状如牛⑤,引之有皮,若缨、黄蛇⑥。其叶如罗⑦,其实如栾⑧,其木若蓲⑨,其名曰建木⑩,在窫窳西弱水上。
氐人国⑪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巴蛇食象⑫,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⑬。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旄马⑭,其状如马,四节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匈奴⑮、开题之国⑯、列人之国⑰并在西北。
〔注释〕 ① 窫窳: 又称“猰貐”,系古代著名部落或食人猛兽。 ② 龙首: 此二字衍。 ③ 弱水: 此处弱水位于西南地区。 ④ 食人: 人类历史上确实有某些部落曾经流行食人习俗。 ⑤ 其状如牛: 郭璞注:“《河图玉版》说,芝草树生,或如车马,或如龙蛇之状,亦此类也。” ⑥ 若缨、黄蛇: 剥下的建木树皮有丝絮,状如冠缨或黄蛇。 ⑦ 其叶如罗: 或谓建木叶子像绫罗,或谓像网罗。 ⑧ 栾: 栾木已见于《大荒南经》云雨山。 ⑨ 蓲(qiū): 初生的荻。 ⑩ 建木: 神树,参见《海内经》九丘建木。 ⑪ 氐人国: 擅长潜水捕捞海产的部落,看起来样子像是“人面鱼身无足”的美人鱼。 ⑫ 巴蛇食象: 能够吞食象的巨蛇,接近于身躯庞大的食肉类恐龙。 ⑬ 其为蛇青黄赤黑: 袁珂注:“言其文采斑斓也。” ⑭ 旄马: 野马。 ⑮ 匈奴: 古代中国北方著名的草原民族,活动范围遍及欧亚北部地区,不同时期又称为鬼方、混夷、戎、狄、胡等。 ⑯ 开题之国: 开题或作“蒙此”。从“开题”之名来看,或可指实施开颅巫术的部落,人类很早就施行过这类巫术。毕沅认为开题疑指笄头山(又名鸡头山、崆峒山)。 ⑰ 列人之国: 列的字形指用刀将物分开排列,可能指一种栅栏式防御工事,列人或源于此。
【鉴赏】 《海内南经》记述从东南到西南的诸多景观,内容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当与发生过严重的缺简、错简有关,类似的情况也或多或少发生在《海内四经》乃至《山海经》的其他各章里。
由于缺简,许多场景的内容描述仅仅剩下了一个名称。尽管如此,这些地名、国名仍然是不可多得的远古信息载体。事实上,《山海经》国名、人名的用字均有所指,这有助于我们今天通过“望文解义”的方法复原或部分复原其所承载的古代文明信息。《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的这一句话,揭示出命名行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所谓“无名”即处于自然状态,“有名”则进入智慧领域(在信息学里,“名”是一种信息集成结构,它的出现有助于大脑里的信息实现归类和积累)。这是因为,动物的智力之所以不能继续提高,就在于它们没有命名事物的能力;而人类文明则始于给万事万物起名,人类自述的文明史亦起始于人有名的那一天。从这一天起,一个人做的事情与他的名称同时被记忆下来,这就是历史: 什么人做过(包括看到、听到、想到)什么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海经》的文明价值正在于它保留下来大量的古人(包括国、族)名称,这些名称所承载的文明信息是出土的瓦片所不能替代的。
在中国西周神庙四壁的壁画上,画着许多远方的故事和历史上的故事。在南墙的壁画上,描绘着南方的一座丹山,那是巴族人居住的地方;当地的法官名叫孟涂,如果有人打官司,凡是理亏的人,他的衣服上就会出现血迹,不知道孟涂使用的是什么样的高科技破案技术。在巴族聚集的地方,还有一种巨大的蟒蛇,名叫巴蛇,它的身躯大到能够把一只大象吞下去,要过三年后才吐出骨头;据说谁要是吃了巴蛇肉,就不会有心脏病。从今天来看,巴蛇好像是恐龙时代幸存下来的一种巨兽,它会是哪一种食肉恐龙呢?会不会是霸王龙?
第6节的枭阳国,郭璞认为枭阳即狒狒,并注谓:“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被发,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南康今有赣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袁珂先生旁征博引指出,狒狒类动物在古代北方又称吐喽、山臊,亦即《北山经》中狱法山的山挥,或谓即一足夔,后世又传为山精、山魅等,《神异经·西荒经》云:“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朴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
问题是,经文称枭阳“左手操管”,此乃人类行为;而称枭阳为国者,或可表明其族尚处于半开化阶段,类似今天所说的野人或仍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的部落氏族。由于近年科学家已观察到黑猩猩、倭黑猩猩,甚至猴类都会使用简单工具,有的黑猩猩还会对树枝进行加工,因此是否使用工具已经不能成为判断人与猿的绝对分水岭。根据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生命与生命智力同时起源、同步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命智力的方式变化和生命智力水平的提高。据此可知,人类与类人猿的分水岭取决于生命智力的某种跨越式进展,其标志应该是而且只能是人类能够使用火。也就是说,只有举起火把才是人。人类的前身是直立猿,举起火把的直立猿就进化成为直立人。当直立人进一步掌握更高水平的生命智力,例如丰富复杂的语言时,就发展成为智人。
第9节提到狌狌知人名。狌狌即猩猩。《南山经》曾记招摇山有猩猩“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未言其“知人名”。《水经注校·叶榆水》(卷37)云:“(封溪)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貆。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断谷,穷年不厌。”《后汉书·西南夷传》云:“哀牢出猩猩。”李贤注引《南中志》称,山中猩猩百数为群,喜食酒、穿草鞋,当地人以此为饵,诱捕猩猩;猩猩见到后,便知设饵者姓名,但耐不住诱惑终被人捕。凡此种种,所谓“猩猩知人名”,表明他们不是普通的猩猩,而是类似野人。有趣的是,关于野人的传闻至今不衰,诸如神农架野人、喜玛拉雅山雪人,以及美国的大脚怪。这些野人如果真的存在,他们既可能是残存的未开化的原始部落,也可能是仅存的始终未能掌握用火技术的直立猿。
第12节提到窫窳食人。所谓“食人”,可能与猎人头习俗有关,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流行猎人头习俗,其俗源自先民对头颅的崇拜,他们相信人的生命力就蕴藏在骨头特别是头骨里。我国古代早在先夏时期就盛行二次葬,其目的就是要将圣洁的骨头与肮脏的血肉分离开来,而且要反复多次洗骨,以使祖先灵魂能在洁净的骨头里安居,不去伤害活着的人。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里,随葬品往往有多颗人头骨,有的头骨被打碎后放入彩陶器内;此外,在陶塑人头的顶部,为了使灵魂自由出入,还留有黄豆大小的孔。
猎首习俗在许多偏远地区一直延续到近代,猎首活动一般在春播前后和秋收前施行,猎得人头后要举行接头、祭头、送头仪式,人们兴高采烈地跳起猎头舞,然后将人头放进竹篾编的兜子里,轮流供奉在各家的鬼门外和村寨的木鼓房里。其间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把灰撒在人头上,让灰与鲜血混在一起滴落地上,然后每家分一份混有人头血的灰土,在春播时与种子一道撒在田地里,人们相信这样一来农作物的种子就获得了特别强大的生命力,庄稼就能丰收。
第15节提到巴蛇食象。《淮南子·本经训》称羿射日除害有“断修蛇于洞庭”,袁珂注引《江源记》称:“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又注引《岳阳风土记》称:“今巴蛇冢在州院厅侧,巍然而高,草木丛翳……兼有巴蛇庙,在岳阳门内。”“象骨山。《山海经》云:‘巴蛇吞象。’暴其骨于此。山旁湖谓之象骨港。”其实,古人关于修蛇、巴蛇、长蛇的种种传闻,有可能出自对恐龙化石的推测和想象;这是因为,在古代恐龙的巨型化石要比今日有更多的出露,应当会引起古人的震惊和联想。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曾有野象生息,并被古人驯化。已故画家徐悲鸿先生在创作《愚公移山》时,画面上就有大象帮助人们驮运山石。袁珂认为古史传说中舜与其弟象的矛盾和斗争,即人类驯服野象的过程;在其所著《中国神话大词典》舜耕历山节称:“近代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图说》所绘图像,其使用牲畜,乃长鼻大耳之巨象,知《楚辞·天问》所谓‘舜服厥弟’者,实舜服野象。舜以耕田,当即舜服野象之结果。《图说》所绘,犹存古神话舜象斗争之痕迹。”
第17节的开题国,“题”有头颅的意思,“开题”有打开头颅的意思,据此开题国可能是实施开颅巫术的部落,其目的是打开天灵盖、开天目,使当事人具有与天神沟通的特殊能力,这也是他成为巫师的标志。此外,《海内经》“术器首方颠”的记载,也可能与实施开颅巫术有关。大量事实表明人类很早就施行过开颅巫术,从1974年首次在陕西出土4000年前的有洞头骨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已陆续发现数十颗有洞头骨,头骨洞口的直径约在数厘米左右;出土有洞头骨的范围西至新疆、东至山东半岛,时间跨度在5200年前至3000年前之间。有必要指出的是,许多学者误把开颅巫术当成开颅手术,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开颅巫术仅限于把头盖骨(俗称天灵盖)钻出一个洞,以达成某种巫术目的,其相对风险比较小。对比之下,开颅手术不仅要把头盖骨钻出一个洞,而且还要对颅内的大脑组织进行以治病为目的的手术,其感染的风险和脑组织损伤的风险非常大,这在没有消毒技术和大脑结构功能知识的远古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第17节记述的内容,吴承志在《山海经地理今释》卷六指出:“此经当与下篇首条并在《海内北经》‘有人曰大行伯’之上。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叙西北陬之国,犹《海内东经》云‘钜燕在东北陬’也。不言陬,文有详省。贰负之臣在开题西北,开题即蒙此。大行伯下贰负之尸与贰负之臣亦连络为次。今大行伯上有‘蛇巫之山’、‘西王母’二条,乃下篇‘后稷之葬’下叙昆仑隅外山形神状之文,误脱于彼。”并引《武陵山人杂著》云:“《海内西经》‘东胡’下四节当在《海内北经》‘舜妻登比氏’节后。‘东胡在大泽东’即蒙上‘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之文也。《海内北经》‘盖国’下九节当在《海内东经》‘钜燕在东北陬’之后,‘盖国在钜燕南’即蒙上‘钜燕’之文,而朝鲜、蓬莱并在东海,亦灼然可信也。《海内东经》‘国在流沙’下三节当在《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节之后,上言流沙,故接叙中外诸国;下言昆仑墟、昆仑山,故继以‘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脉络连贯,更无可疑。不知何时三简互误,遂致文理断续,地望乖违。今移而正之,竟似天衣无缝。”
吴承志、顾光观(武陵山人)的上述观点,袁珂等众多学者均表赞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