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外四经·海外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①。 结匈国②在其西南③,其为人结匈。 南山④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⑤,蛇号为鱼⑥。一曰⑦南山在结匈东南。 比翼鸟⑧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①。

  结匈国②在其西南③,其为人结匈。

  南山④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⑤,蛇号为鱼⑥。一曰⑦南山在结匈东南。

  比翼鸟⑧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⑨,身生羽⑩。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有神人二八⑪,连臂,为帝⑫司夜⑬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毕方鸟⑭在其东,青水西⑮,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讙⑯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厌火国⑰在其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讙朱东。

  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⑱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⑲。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⑳。一曰三毛国。

  〔注释〕①陬(zōu):角落,山脚;正月又称陬;地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海外南经》记述的是从西南方到东南方的23处远方异国,却没有说明考察者或撰稿人所在的位置。②结匈国:匈即胸的假借字,结匈是当地族群的一种服饰特征。③在其西南:此“其”指《海外西经》的灭蒙鸟。④南山:或谓此处南山即终南山。⑤虫为蛇:当地人称虫为蛇。⑥蛇号为鱼:当地人称蛇为鱼,这种称谓的变化可能与某种巫术活动有关,有点类似颛顼化为鱼妇时巫师念的口诀。⑦一曰:毕沅注称:“凡‘一曰’云云者,是刘秀校此经时附著所见他本异文也。旧乱入经文,当由郭璞注此经时升为大字。”⑧比翼鸟:比翼鸟的雏形是西山四经崇吾山的“见则天下大水”的蛮蛮鸟,此后比翼鸟变成吉祥鸟和爱情鸟。《周书·王会篇》称“巴人以比翼鸟”,或许比翼鸟栖息在巴人居住区,或者巴人有装扮成比翼鸟的巫术活动。 ⑨为人长头:当地人的头形较长,很可能实施了头部变形装饰术。⑩身生羽:当地人喜穿羽毛衣,或用羽毛装饰身体。⑪神人二八:明代学者杨慎注谓:“南中夷方或有之,夜行逢之,土人谓之夜游神,亦不怪也。”⑫帝:此处之帝,袁珂认为指黄帝。 ⑬司夜:通常解释为夜间巡查以维护社会治安,类似更夫,神人二八即二人一组或八人一组的巡逻队。⑭毕方鸟:已见于西山四经章莪山,并见于《海内西经》“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⑮青水西:青水疑即黑水。⑯讙(huān):通喧,喧哗;通欢;地名,春秋鲁地,即今山东肥城县南。⑰厌(yā)火国:厌,通压,意为控制、闭藏。厌火国指擅长控制火、能够口中吐火的族群;口中吐火乃是一种古老的魔术或杂技,它的技巧并不复杂,而这种表演则起源于古人使用吹火筒生火的情景。⑱赤水:《山海经》的赤水指黄河上游,或者指我国西南的红水河。⑲其为树若彗:树枝的形状好像是彗星尾。⑳其为人相随:可能是一种古老的集体活动,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有一种游戏,即若干人共同踏在两条木板或竹板上,只有同时迈步才能行走,这种活动在古代应当具有某种积极的巫术价值,例如强化族人的团结意识等。

  臷国①在其东,其为人黄②,能操弓射蛇③。一曰盛国在三毛东。

  贯匈国④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

  交胫国⑤在其东,其为人交胫。一曰在穿匈东。

  不死民⑥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岐舌国⑦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

  昆仑虚⑧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

  羿与凿齿⑨战于寿华之野⑩,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三首国⑪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一曰在凿齿东。

  周饶国⑫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

  长臂国⑬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⑭、视肉⑮、玗珚⑯、文王⑰,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久⑱、视肉、虖交⑲。其范林方三百里。

  南方祝融⑳,兽身人面,乘两龙。

  〔注释〕①臷(zhì)国:臷,老也,读与耋同。八十曰耋,或谓七十为耋。据此,臷国当以民众颐养天年为特征;臷国或作盛国,亦有物产丰盛的意思。②其为人黄:指当地人的服饰特征以黄色调为主,或者是佩戴着某种被称为“黄”的装饰物,也可能是擅长加工制作黄色颜料,例如黄铁矿、硫磺。③射蛇:此处“射蛇”,也可指“射鱼”,因前文南山条有自此山来“蛇号为鱼”的说法。居住在我国海南岛的黎族,至今仍有射鱼的习俗。④贯匈国:“匈”即“胸”的假借字,贯匈是当地族群的一种特殊服饰,或特殊习俗。⑤交胫国:郭璞注:“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或作‘颈’,其为人交颈而行也。”⑥不死民:不死民亦作“不死国”,属于长寿族群,或是有特殊的象征不死的葬俗,例如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制作成木乃伊。⑦岐舌国:岐舌国又作“支舌国”、“反舌国”、“交舌国”,以提供语言翻译服务而著称,他们一会儿说这种语言,一会儿又说那种语言,传来传去外面的人就把他们说成是舌分两叉了。⑧昆仑虚:即“昆仑墟”,为四方台形建筑。⑨凿齿:郭璞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其实,凿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人体装饰习俗,即出于美容或宗教目的而人为地将侧门牙、犬牙或中门牙敲凿拔除,国内外许多民族都有此俗,甚至一直流行到近代。⑩寿华之野:“寿华”,《淮南子·本经训》作“畴华”,高诱注谓:“南方泽名。”不过,此处称为野,当指原野。⑪三首国:袁珂注:“经文‘一身三首’下,其他各本尚有‘一曰在凿齿东’数字,郝懿行笺疏本脱去之,应据补。《海内西经》云:‘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即此之类。《淮南子·地形训》有三头民。郭璞《图赞》云:‘虽云一气,呼吸异道,观则俱见,食则皆饱;物形自周,造化非巧。’是善能摹状形容者。”⑫周饶国:郭璞注:“其人长三尺,穴居,能为机巧,有五谷(食)也。”又注引《诗含神雾》曰:“从中州以东西四十万里,得焦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也。”袁珂认为这是有关小人国的传闻,并指出:“盖人体大小,自古恒为士庶兴会所寄,扩而张之,想象生焉。” ⑬长臂国:所谓“长臂”可能是穿长袖衣,有点类似今日藏族的服装。但是,这种长袖衣并不适合捕鱼,因此“长臂”也可能指手持某种捕鱼用的长形器具,例如渔叉;或许这种渔叉还绘有与人的手臂相同的纹身图案,远看上去就像人的手臂一样。⑭离朱:太阳鸟,袁珂认为其原型是日中三足乌,又称朱鸟、阳鸟、金乌。⑮视肉:一种有着眼睛状图案、没有固定形状、割下一块后能够迅速生长复原的未明生物。⑯玗珚(yúyān):一种玉器,疑即《海内西经》开明北的玗琪树,经文误作“吁咽”。⑰文王:即《海内西经》开明北的文玉树,经文误作文王。⑱��久:“久”是“鹫”的假借字,��久即��鹫,属于大型猛禽;类似的是中山十二暴山的“就”,亦指鹫。郝懿行注称��久为“鸺鹠”,亦称“横纹小鸮”,以啮齿兽、小鸟、昆虫为食。⑲虖(hū)交:“虖”即“互”的假借字;虖交即互交,又称璇树,亦即《海内西经》开明北的挺木互(经文误作牙)交。⑳祝融:海外南经之神。

  【鉴赏】研究《山海经》的学者习惯将《山海经》18篇分为《山经》与《海经》两大部分,《山经》5篇即《五藏山经》,《海经》13篇包括《海外四经》、《大荒四经》、《海内四经》、《海内经》(海外、海内、大荒均是天下的意思)。从内容来看,《山经》以自然地理为主、人文地理为辅,所述地点均有明确的方位和距离,以及相关的物产。对比之下,《海经》则以人文地理为主、自然地理为辅,着重记述生活在各地的民族或部落、国家里人们的独特风土人情,他们的主要发明和贡献,以及他们的历史世系和文化传承关系。

  《海外南经》叙述的内容是,中国的夏朝时期,在遥远的南方有许多小国家或部落,他们各自都有着奇异的习俗或者特殊的生活方式。相传羽民国的人身上都长着羽毛,今天看来他们实际上是喜欢穿用羽毛编织的服装。相传厌火国的人能够从嘴里吐出火来,今天看来他们很可能是在表演吐火的杂技魔术。相传岐舌国的人舌头像蛇一样分叉,今天看来很可能他们的工作是提供语言翻译服务。相传贯匈国的人胸口开着一个大洞,出门时可用竹竿穿过让人抬着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学者都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第2节的结匈国位于《海外西经》灭蒙鸟的西南方,当地人的特点是结胸。郭璞、袁珂都认为结胸即人的胸部肋骨向外凸出,今俗称鸡胸,通常是因为人在童年发育期缺钙所致。其实,结有屈曲之意,因此结胸可以泛指各种脊椎弯曲畸形的病症,例如驼背、佝偻病。此外,结又有盘结之意,因此结胸也可能指一种独特的胸部(包括背部)服饰或装饰,例如胸前佩戴着结状吉祥物(中国结或即源于此风俗),或者背后有类似日本和服的装饰结构。

  第6节中之帝袁珂认为指黄帝,并总结道:“帝,天帝,《山海经》中凡言帝,均指天帝,而天帝非一:除中次七经‘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之‘帝’指炎帝、中次十二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之‘帝’指尧而外,其余疑均指黄帝。”这个结论可能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意味着《山海经》诸篇文字形成之时,各时期各地的人们都已经公认黄帝为天帝,而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第7节中,毕方鸟在《山海经·西山经》里是火灾的报警标志,但是《韩非子·十过》却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据此可知,毕方亦是一个部落或一种官职的名称,其职责是协助驾驭黄帝的象车或龙车。所谓黄帝“大合鬼神”,与禹召集天下诸侯聚会的性质类似,都属于先夏时期民族整合与融合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第8节中的讙头国又名讙朱国,其名称应与该族人的头部特殊装饰有关。所谓“其为人人面”的陈述存在着重复,既然是人,当然是人面;因此“人面”可能是“朱面”之误,也就是说当地人有将头部或全身涂红的习俗。所谓“有翼,鸟喙”当是一种与捕鱼有关的装饰、装束或用具,一种可能是当地人在模拟鱼鹰捕鱼的样子,另一种可能是当地人乘坐有帆的船,手持鱼枪扎鱼。所谓“方捕鱼”,表明此处文字撰写者是在看图说话,而这正是《海经》的特点,即《海经》原本有图,而且图画的内容相当清晰,可能还写有人物的名称。

  学者普遍认为讙头国即尧臣讙兜或尧子丹朱的后裔,郭璞注:“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画亦似仙人也。”袁珂认为讙头国即丹朱国,讙兜亦即丹朱,由于丹朱不肖,尧以天下让诸舜,三苗之君同情丹朱,丹朱叛尧,尧击败三苗和丹朱,流放三苗和丹朱到南方。不过,在今天的民间传说里,既有谴责丹朱的故事,也有赞美丹朱的故事。

  第10节提到的三珠树,陶潜《读山海经》有“灿灿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之句。陶潜又名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任彭泽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去职归隐田园。陶潜晚于郭璞,他们所看到的山海经图均缺少山川地形地貌距离等地图要素,属于一幅幅插图性质。郝懿行认为,《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的故事,即源于此处三珠树的记载。当年黄帝北渡赤水,登上昆仑丘,归途时不慎遗失玄珠,黄帝先后派善于思考的人、眼力好的人、勤问的人寻找玄珠却都没有找到,后来派一个名叫“象罔”的人,他迷迷糊糊地就把玄珠找到了。袁珂认为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并非纯粹寓言:“意者此生赤水上之三珠树,或为黄帝失玄珠神话之别传,为所失玄珠所生树乎?”据此,三珠树实际上可能是人工用珠玉装饰的玉树、神树、星星树,亦即后世的摇钱树和圣诞树。

  第11节中的三苗国,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高诱注云:“三苗盖谓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袁珂认为三苗即有苗,亦即苗民,而“相随”即该族人相随远徙南海之象也。

  第13节中的贯匈国又称穿胸民。《艺文类聚》卷96引《括地图》记有大禹治水时,召集各地诸侯开会,因防风氏姗姗来迟,于是“禹诛防风氏。夏后德盛,二龙隆(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经南方,防风神见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龙升去。神惧,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瘗以不死之草,皆生,是名穿胸国。”袁珂注引元周致中纂《异域志》云:“穿胸国,在盛海东,胸有窍,尊者去衣,令卑者以竹木贯胸抬之。”

  穿胸国之名得自防风氏“自贯其心而死”的行为,这可能是一种类似剖腹自杀的习俗。与此同时,所谓“防风”可能也是指一种特殊的装束,类似护心镜,以保护胸腹部不受外物伤害,同时也有预防风寒的作用;由于这种装束看起来仿佛胸部有窍洞,于是人们便称其为穿胸民。此外,也可能与用滑竿抬人走山路的方式有关。

  第14节中的交胫国,郝懿行注:“《广韵》引刘欣期《交州记》云:‘交趾之人,出南定县,足骨无节,身有毛,卧者更扶,始得起。’引此经及郭注,并与今本同。《太平御览》七百九十卷引《外国图》曰:‘交胫民长四尺。’《淮南子·地形训》有交股民,高诱注云:‘交股民脚相交切。’即此也。”

  交胫国的人为什么有“交胫”的特征呢?一种可能是他们习惯盘腿而坐(古代中原流行跪坐式),另一种可能则与病态有关。众所周知,如果某一地区环境中(包括水里、食物里、煤、柴里)存在有毒有害元素,或者缺少某些必要的微量元素,就有可能导致该地居民患骨骼畸形或软骨病的几率增加;此外,某些疾病例如小儿麻痹症也会造成下肢残疾,从而出现“交胫”的行走特征。

  第15节中的不死民,袁珂认为:古人所谓“不死”实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类型即《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邱,留不死之旧乡。”在这里羽人、不死乃学道登仙的两个阶段,初则不死为地仙,久乃身生羽毛,遐举而为天仙矣。《论衡·无形篇》:“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是仙人生羽翼之说明著于汉世者,证以武梁祠石刻画像,其伏羲与女娲交尾图像中所刻飞行云中之小仙人,确均生有翅翼。第二种类型即《山海经》之所谓羽民国、不死民,则殊方之族类,有其异形与异禀而已,非修炼之类也。

  袁珂此论甚确,问题是此处不死民究竟有什么特殊的禀赋或习俗呢?可以考虑的解释包括,一是当地人不举行葬仪,老者自行离开族人走入山林而不归;二是当地人有将死者人体制成黑色木乃伊的习俗,并相信如此一来其人便获得永生。

  第18节原文应作:“凿齿国在昆仑虚东。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羿与凿齿之战,乃先夏时期一系列部落战争之一,根据《淮南子·本经训》的相关记载,上述战争的起因是自然灾变事件(十日并出)严重破坏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导致部落间的迁徙和激烈冲突。值得注意的是,今日贵州的革家人,凡12岁以上的男人死后均要敲去两颗牙齿,意思是不要变成凿齿害人;而未婚女子则要戴“白箭射日”帽,以象征羿射九日。

  第19节提到了三首国。在畸形胎儿中,偶有两个头共用一副身躯的情况,条件好的时候他们也能长大成人。但是,三个头共用一副身躯的畸形胎儿,非常少见,更不用说能存活下来了。因此,这里的三首国,可能是指一种佩戴面具的习俗。每个人可以有多个面具,根据不同情况或场合轮流佩戴,也可能是佩戴一种三面都有面孔图案的面具(所谓黄帝四面的传说,则可能是一种四面都有面孔图案的面具),或者是一种类似今日变脸的特技。佩戴面具的习俗曾经遍及世界许多地区,源于头部化装以及头颅灵魂崇拜。

  第20节提到了周饶国。我国古史野史及文学故事里有关小人国的传闻甚多,例如《神异经·西荒经》记有:“西海之外有鹄国焉,男女皆长七寸,为人自然有礼,好经纶拜跪,其人皆寿三百岁。其行如飞,日行千里,百物不敢犯之,惟惧海鹄,遇辙吞之,亦寿三百岁。此人在鹄腹中不死,而鹄一举千里。”

  第21节的长臂国,郭璞注:旧说(《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博物志》)云:“其人手下垂至地。魏黄初中,玄菟太守王颀讨高句丽王宫,穷追之,过沃沮国,其东界临大海,近日之所出,问其耆老,海东复有人否?云:尝在海中得一布褐,身如中人,衣两袖长三丈,即此长臂人衣也。”所谓“魏黄初”指魏文帝黄初年号,即公元220年至226年,正值魏、蜀、吴三国战犹酣之际。

  第22节的狄山又名汤山,是帝尧和帝喾的陵墓所在地,其中帝尧陵墓在狄山的南面,帝喾陵墓在狄山的北面。所谓“爰有”云云,均指陵墓里的陪葬物品或陵墓前的雕塑。关于视肉,经文并无任何描述,这表明它在当时应该是人所共知的东西。郭璞注:“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更复生如故。”据此视肉有可能是一种生长迅速的真菌,或许亦即民间所说的“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太岁”;在陵墓的随葬品里有视肉,意思是让墓主人拥有食之无尽的食物。有趣的是,近年我国不少地方陆续出土类似视肉的不明生物,它们能够自我生长,而且能够净化水质,有胆大的人尝试吃过,似乎并无毒副作用,甚至有不少人相信它有药效作用。奇怪的是,对这种不明生物却检验不出细胞结构和DNA,或许它们是一种没有细胞膜和DNA的最原始的生物。

  有必要指出的是,此段经文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玗珚讹变成吁咽,文玉讹变成文王,而不少学者又把吁咽、文王解释为人名,并认为这个“文王”就是周文王,接下来又据此认为《海外四经》乃至《山海经》都是周人的作品,显然是一错再错了。看来“玉”与“王”仅仅是一点之差,但是如果不能够认真审读,就难免谬之千里了。

  第23节提到了南方祝融。《海外南经》所述区域的人们尊崇南方之神祝融,他身披兽皮,乘两龙而行,颇有些类似今日驯兽师两脚踏在两条海豚背上行游。在古史传说里,祝融既是火神,又指掌管火的官职,还指部落。郭璞注此:“火神也。”《吕氏春秋·孟夏篇》称:“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淮南子·时则训》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山海经·海内经》称祝融为炎帝后裔,而《大荒东经》又称祝融为颛顼后裔,这种情况可能源于母系后裔和父系后裔的差异。

  祝融的主要事迹,一是鲧治水失败后,受帝命杀鲧于羽郊。二是《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称共工与祝融战,不胜而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则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或谓鲧即共工,则两事可能指同一件事,实际上反映的是两大部落集团长期争战的故事。

  此外,《墨子·非攻下》记有:成汤伐夏时“天命融(祝融)隆(降)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尚书大传》、《太公金匮》等书称武王伐纣时,祝融等七天神雪天远来助周灭殷,则祝融乃革命者之吉神。今南岳衡山最高峰名祝融峰,海拔1290米,相传祝融氏葬此,峰上建有祝融殿(又名老圣殿),山顶有“天半祝融”等石刻。

  综观《海外南经》所述诸国,涉及的地理地名仅有南山、赤水、寿华之野、昆仑虚、狄山等,涉及的地形也仅有捕鱼海中、司夜此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天很难确指其地域范围。而且古代有地名随人走的习俗,即人迁徙到新的地方,仍然习惯用故乡的山名水名来命名新居的山和水,特别是当它们有某种相似之处的时候。与此同时,当人们迁居到新的地方后,也会重新设立祭祀先祖的墓地;由于同一族群的人们可能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因而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例如赤水,在《西山经》里属于昆仑丘水系,位于黄河上游地区。但是在《海外南经》里,它可能仍然属于昆仑丘水系,例如无定河上游的红柳河;也可能指南方某处的水质发红的河流(流经红壤区或流域内有赤铁矿),例如贵州与四川交界处的赤水河,属于长江水系;或流经贵州和广西的红水河,属于珠江水系。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