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无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王弼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无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王弼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无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王弼注:“顺自然也。”无不为:王弼注:“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是说由于不妄为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帛书甲乙本作“道恒无名”,与《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同。 守之:守道。 欲:欲望。作:《广雅·释诂》:“作,生也。” 镇:帛书乙本作“阗”。“镇”、“阗”古通用,镇伏、镇定的意思。无名之朴:指道。 镇之以无名之朴:诸本均作“无名之朴”,而帛书乙本作“阗之以无名之朴”,据帛书乙本补上“阗之以”三字,并改“阗”为“镇”。 夫:指人。
〔鉴赏〕 本章老子提出“道”之“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并将此推行到社会,认为理想的社会政治也将是无为而自化,不欲而自定的。
老子在相关章节曾讲到:“道”养育万物,但“道”从不干涉万物,从不期望它的养育物去做他们不愿做或不该做的事,就像土壤养育植物,土壤任凭种子随时吸取养料,却从不期望从中得到些什么;“道”像天地一样,于物从不厚此薄彼,“道”无意识于去养育什么或扶植什么,“道”于万物不带有任何意识,因此“道”是无为而不妄为的。也正因为“道”无意识去养育什么或扶植什么,所以“道”又是无所不为的,故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知道:有意识去养育什么或扶植什么,就必定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也必定是厚此薄彼,也必定会取舍分明,也必定会出现偏差,就像向阳与背阳下的植物出现的反差一样。
由此,老子以“天道”喻“人道”,也要君主侯王持守此道:无为而无不为。认为只有这样,万民将自化和自定,不会出现灵王好细腰而国人多饿死的现象。老子认为这才是理想的政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说:“老子一再强调统治者的态度应出于‘无为’——顺任自然而不加以干预——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成。”
然而,老子又似乎感到社会中的“无为”不同于自然界的“无为”,有意识的人不会像无意识的物那样自然生灭,有意识的人是会极力自我变化发展,会延“生”、饰“伪”、适“欲”。这就是老子本章说的“化而欲作”。而到了此时,老子却又“有为”了,提出:“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魏源《老子本义》说:“无名之朴者,以静镇动,以质止文,以淳化巧,使其欲心虽将作焉不得,将释然自反而无欲矣;无欲则静,静则正而返于无名之朴矣。所谓我无欲而民自朴,我好静而民自正。”所以老子最后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