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

【导语】: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七十六章]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鉴赏〕 老子虽然不是军事家,但是,他曾作为周王室的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汉书·艺文志》),对于战争有着敏锐的洞察,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军事方略和军事思想。但是,老子的军事思想是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相一贯的。在他的军事思想中,贯穿其中的仍然是他的“道”论。老子不是为了“战争”而谈战争的,不是为了军事而谈军事的,而是为了“不战”、“不争”而谈战争的。这点跟春秋时代著名兵家孙武又有所不同。孙武在其著名的《孙子兵法》中虽然也强调“不战”、“不争”,但是他不是彻底地反战,而且仍然是就“战”而论“不战”,在《孙子兵法》开篇,孙子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军事的重要性:“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但是,老子则与之不同,老子是彻底地“反战”。如果说孙武是为了“战”而谈“不战”,那么老子则是为了“不战”、“反战”而谈“战”。在《老子》一书,老子屡屡提醒人们注意战争的危害,在他看来,战争不管是“义战”还是“不义”之战,它本身就是不祥的。如《三十一章》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因为老子认为战争本身就是不祥的,所以他不仅仅是就着战争的危害而提倡“反战”,而是要更为彻底地反对战争本身。但是,老子毕竟是清醒的,他也认识到,虽然战争本身是不祥的、邪恶的,人类社会有时候仍无法避免战争的发生。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兵强则灭”的军事战略原则。这一观点正是其“柔弱胜刚强”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落实。

  “兵强则灭”这一观点见之于《七十六章》。我们把其上下文先摘录下来再具体分析这一观点。其文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在这段文字里,老子由人和草木的生与死时的不同情态得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说法。这意思是说,坚强的东西是趋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是趋于生存的一类。陈鼓应先生说:“他(老子)的结论还蕴涵着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明的。若从它们的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者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了;才能外露,容易招忌而遭致掊击,这正如高大的树木容易引来砍伐。人为的祸患如此,自然的灾难亦莫不然;狂风吹刮,高大的树木往往被摧折。小草由于它的柔软,反而可以迎风招展”(《老子注译及评介》)。“反者,‘道’之动”,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当事物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它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柔弱的东西由于还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所以表现出盎然的生机来;相反地,坚强的东西由于已经开始从发展的峰顶下降,所以它已经丧失了其生机。因此,强硬的东西往往是最脆弱的,反而是柔弱的东西自有一份韧性在其中,故而表现出“生”之态势。因此,军队过于强大了,就会带到毁灭。魏晋玄学家王弼注曰:“强兵以暴于天下者,物之所恶也,故必不得胜。”

  其实,这里讲到的是只是“兵强则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的根本应该在于“道”,而不在于“兵”。“兵”不是为了“强”而存在的,而是为了“卫道”而存在的。“兵”与“道”之间的关系是:“兵”是为了“道”而存在,而不是“道”因“兵”而存在。因此,“兵”的发展得有个“度”的限制,这个“度”是“道”的原则规定下的。“道”的原则在治理国家上表现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讲求“无为”、“清静”、“无事”。如果国家的“兵”过多、过强的话,那就是“无事生事”,这是不符合“弱者,‘道’之用”的原则,也是不利于“清静”、“无事”的治国方略的。因此,老子虽然不反对军队的存在,但是反对军队无节制的发展,“坚强者死之徒”。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兵强者必会成为众矢之的,终会为人所灭。

  与“兵强则灭”相联系,老子接着提出了“以慈治兵”的战争方略。“兵强则灭”告诉我们,军队如果一味地追求武力或杀伤力的话,那么,它终会为人所灭。那么,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战争方略来治兵呢?老子提出了“慈”。《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我有掌握并保存有三种法宝,即“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有了“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所以能宽广;有了这“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这三点都不可舍弃。如果舍弃“慈”而一味地求勇武,舍弃“俭”而一味地求宽广,舍弃谦让而只求争先,这些都会将自己逼入死境的。这里尤其是这个“慈”,如果以“慈”来征战,就一定能够胜利,用来守卫也一定能巩固。天要救助谁,就会用“慈”来护卫他。在治兵上,我们可以把“俭”和“不敢为天下先”这两个法宝放在“慈”的内涵里来一起理解。

  “慈”是慈心,是爱惜他人之心。这里说“慈故能勇”,蒋锡昌先生说:“是‘勇’于谦退,通于防御,非谓勇于争夺,勇于侵略。‘慈故能勇’言圣人抱有慈心,然后士兵能有防御之勇也”(《老子校诂》)。《韩非子·解老》说:“临兵而慈于士吏,则战胜敌;慈于器械,则城坚固。故曰: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慈是慈心,是爱心。当临兵对阵的时候,如果能够爱惜士吏的话,那么,就能够全军一心,御敌于外,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另外,“以慈治兵”的另一层含义是,以“慈”来教化士兵,让他们也以“慈”心、爱心去爱护他人,也爱惜百姓,这样就可以得民心,得民心者必胜。

  在老子那里,“兵强则灭”不仅仅是具体的军事战略原则,而且更是其“道”论的具体反映。“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强者易折,只有柔弱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并且能够战胜刚强者,这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也是“道”之发用的具体表现。这也正是“兵强则灭”、“以慈治兵”思想背后更为深刻的哲理。在老子看来,国家设立军队,绝不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而是出于和平的目的。在老子看来,军队虽然重要,却不是治国所必需的。《第三十章》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为人臣者,应当以“道”的原则来辅佐人主,使国泰民安,不应该无端生事,轻开战事,而一味地以兵力强盛来谋取天下。治国治天下,是以“道”治国治天下,而不是以兵治国治天下。兵威可得逞于一时,而不能得逞于一世。即使马背上得天下,马背上能安天下吗?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