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功成身退,见好就收》原文及鉴赏

【导语】:

功成身退,见好就收 原典 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 译释 做事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之后,懂得退居,这样才符合天道。 道家倡导功成身退,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功业达到巅峰的

  功成身退,见好就收

  原典

  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

  译释

  做事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之后,懂得退居,这样才符合“天道”。

  道家倡导“功成身退”,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功业达到巅峰的时候,就要退居,这是一种自然规则。“功成而不居”是一种智慧,那些功成而依然在自己位置上的人,是因为觉得以后自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前方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那就要考虑功成身退了,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解读

  功成身退是一种智慧

  朱元璋登基称帝以后,为那些并肩作战的将领们都加了封号,给了他们俸禄。当时他封李善长为丞相,李善长是跟着朱元璋起义的人之一,也是朱元璋的同乡,在行军打仗中,可谓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因此,在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朱元璋就把李善长排在了第一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做了丞相的李善长,开始变得奢侈享受,心胸狭窄,那些附和他的官员都会得到提拔,那些不附和他的官员,他就会暗中惩罚,有一些官员还被他发配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刚开始朱元璋并没有发现什么,但时间久了,朱元璋也看出不对劲了,他也知道了李善长的儿子李一雅无恶不作,李善长不仅没有严加管教,反而处处包庇,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

  这一天,朱元璋因为一件事情和李善长吵了起来,当场就对他说:“你出去吧,我当时怎么就用了你当丞相?”事后,朱元璋就下定决心要换丞相。于是,朱元璋就把刘伯温叫来一起商议,其实当时封丞相的时候,他考虑过刘伯温。

  刘伯温听了朱元璋的想法之后,先是一惊,心想:更换丞相并不是小事,这关系到国家的建设。朝中那么多功臣,要想找个好的丞相很不容易。于是他就对朱元璋说:“善长是大明朝的功臣,在外面也有很高的声望,他做丞相可以调和将领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上下一心。依臣来看,还是多看他的长处,不换的好。”

  听到刘伯温这么一说,朱元璋吃惊地看着他,就问他说:“你也应该知道他多次加害于你,在我面对说了你很多的坏话,为什么还要帮他说话呢?”

  刘伯温笑着说:“他想害我,这是我们之间的私人恩怨。更换丞相是朝廷的大事啊,臣不能公报私仇,不能以自己的利益损害国家的利益啊。”

  看着刘伯温这么认真地说话,朱元璋被感动了,心中觉得刘伯温才是忠良的臣子。很多人都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刘伯温就是这样啊。对刘伯温表示赞叹之后,他脑中忽然一亮,对刘伯温说:“先生这么有肚量,实在很难得。这个丞相让你来当好了。”刘伯温一听让他当丞相,连忙跪了下来说:“这可不行,这换丞相就像给房屋换梁柱,必须要使用大木。臣只是一块小木头,怎么能行呢?换了小木头,那房子要塌的啊。”

  朱元璋听了,很久没有说话,他知道李善长的势力很大,刘伯温就算当了丞相也斗不过他,想想也就算了。之后,刘伯温道谢而去。

  功成身退可以保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智慧。如果背道而驰,不仅显示不出自己的功劳,还会招来祸害。刘伯温就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审时度势,功成身退。

  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学会功成身退,对自己的名节和寿命都有益处。人生在世,尽全力报效社会是有必要的,但当自己到达事业顶峰的时候,危险也就来了。在论功的时候自己可能会遭受他人的嫉恨,这个时候要学会化解,收敛自己的锋芒。

  历史上的范蠡是一代功臣,他辅助勾践复兴越国,而在功名成就之后,选择了离开,并在商界有所作为,成为商人“圣祖”。在功名利禄面前,范蠡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他对功名的舍得让我们有所体会。

  范蠡小时候父母双亡,但他有很大志向。范蠡天资聪慧,也很勤奋,博览群书,最终成为了一个博学之士。但当时楚国的统治很黑暗,他觉得在楚国没有办法发挥出来他的聪明才智,于是在496年前后进到越国,辅助勾践灭吴。

  公元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吴王在战役中阵亡,从此以后两国之间有很大的仇恨,终年战争不止。公元前491年,吴王的儿子夫差和越国在夫椒大战,以越王勾践失败为终,越王就带着自己的五千士兵逃到了会稽山,范蠡就在这个时候投奔了他。在勾践任命他为上大夫之后,他给勾践出计让他向吴王投降,还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在辅助勾践的这么多年之中,他一心想着灭吴,最终辅助勾践报了三年受辱的仇,在中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之后范蠡被尊为上将军。

  在辅助勾践复兴越国后,范蠡和文种胖成为了灭吴的最大功臣,他们自然分得了高官俸禄,但这个时候范蠡选择了离开,他写了一封辞别书给越王,只拿着少量的钱财走了。

  范蠡离开越国之后,来到了齐国,带着自己的儿子们辛勤耕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积累了十万的家产,齐国人听说了他的才能,就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但是范蠡说:“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就辞去了相位,之后把财产分给了自己的朋友和老乡。离开齐国之后,他就来到了陶,他看重了陶的经济条件就在那里定居了,在陶经商创业,集资巨万,他被后世人成为“陶朱公”。范蠡每到一个地方,就成名于天下,“三聚三散”后被人们称为“财神”。

  范蠡面对功名利禄能够放得开,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人生在世,万千的劫难都因为自己的欲望,欲望也没有停止的可能,而欲只能生欲。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功成身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不让自己被欲望湮灭。

  人的一生有很多的获得,也有很多的失去,一个人得到的越多,那么烦恼也越多,长时间下去就会身心疲惫。因此。当一个觉得自己身在高处,身心疲惫的时候,功成身退倒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道德经鉴赏哲思

  人生在世,被太多的名利所驱使,大都觉得名利越多越好,都在名利的追逐之中筋疲力尽,过多的名利追求会让自己失去心灵的自由。所以说当一个人身在高处,感到高处不胜寒的时候,退居下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