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八章·大忠大义》原文及鉴赏

【导语】:

大忠大义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1]。 慧智出,有大伪[2]。 六亲不和,有孝慈[3]。 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1]大道:指社会制度和秩序。 [2]慧智:聪明,智巧。 [3]六亲:指诸父,兄

  大忠大义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1]。

  慧智出,有大伪[2]。

  六亲不和,有孝慈[3]。

  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1]大道:指社会制度和秩序。

  [2]慧智:聪明,智巧。

  [3]六亲:指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

  【译文】

  所以大道废了,才彰显仁义。

  投机取巧、追名逐利的智谋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

  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慈。

  国家动荡混乱了,才会出现忠臣。

  【解析】

  我们人类是最复杂的情感动物,我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够进行思考和特立独行,在处理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行为准则。人类虽然由大道生而且在大道中发展壮大,但随着人类的智慧的开启,人类愈发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起来。人类忘记了自己的由来,不再遵循自然大道,这种对大道的漠视态度,使得我们离大道越来越远。

  偏离大道越来越远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类自取灭亡,为了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人类人为地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来加以约束,于是一些政令条文、奖惩制度、政策法规随即出现。这些政策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压力,但它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废止大道的必然后果是有所作为的开始,有了作为也就有了好和坏的区分,对于好的、正确的我们加以褒扬、赞颂;而对于坏的、错误的我们大加鞭挞、惩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

  何谓“仁义”?仁,我们从古人的组字结构来考察,二人为仁。为什么需要二人呢?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有参照物才能进行区别对待。再者就是没有人和我们对应,我们也就不能称其为人了。孔子曾这样定义仁,他说:“仁者爱人。”连自己的同类都不爱的人,还配称人吗?这种行为还配叫仁吗?义,正义、道义、义气。仁和义合起来就是仁义,仁义在本章中指那些合情合理、合乎道义并热爱同类的行为。仁义是相对的概念,它是与不仁义相对而言的,仁义能带来和睦安定,而不仁义必将招致祸患和攻击。人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纷纷行仁义,这是人们有智慧的象征。

  人是有欲望的动物,由于欲望的驱动,人们难免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有些人为了职位高升,对上级溜须拍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些人善于为自己的罪责开脱,不惜蒙骗别人,颠倒黑白;也有些人成天摆出一副忠实的面孔,其内心早已打好了坑害别人的小算盘,他们使用种种伎俩,只为一己私利。他们心中没有半点仁义,却要装出十足仁义的样子,其虚伪本质掩藏在华丽的外表和花言巧语里,他们越是装得仁义,越能得到大的好处。这种运用聪明处处蒙骗别人的行为就叫大虚伪。

  “伪”字何解?人为即伪。人为就是人有意去做的而不是顺应自然的行为,是违背了大道的行为,所以我们称人为的东西都是虚伪的,都不是朴素自然的了。人在作为的时候往往会掺杂进自己的智慧,所以就有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等不良行为,虽然这些行为是在暗中进行的,掩盖在虚伪的外衣下,但还是能被人感知,甚至被人揭露和批判。

  只有六亲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和慈,为什么这么说呢?六亲不和睦是人有智慧的结果,有智慧就会有私欲,私欲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会发生矛盾和争斗,这种争斗由小及大会危及国家的安宁,于是不得不制定一些行为准则:做儿女的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应该慈爱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孝和慈。当我们的心中没有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无所谓孝和慈,大家其乐融融,无老无少、无长无幼,一派祥和的景象。而一旦头脑中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再也无法自由了,我们要时时处处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出格,别人站在他自己的角度看我们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横加指责,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就会被破坏。

  “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国家混乱了,才有忠臣,而应当理解为,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人民富足、自由,有忠臣又有何用武之地呢?这就如同高明的统治者,不被人所知道一样,忠臣在和平安定的时期是不会显山露水的,只有在国家出现混乱的危急关头他才会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为人之道

  陆氏兄弟争死取义感天动地泣鬼神

  唐玄宗时的奉礼郎陆南金是一个十分讲究兄弟情义的人。开元初年,太常寺少卿卢崇道犯罪流放岭南,因为一肚子的冤气,又不甘心屈死瘴乡,就历尽艰辛逃回东都洛阳。当时,陆南金由于母亲去世,守孝在家。卢崇道是他在太常寺的上司,两人私交很好。卢崇道逃归洛阳后,躲躲藏藏,无处安身,迫不得已,借吊孝为名,来到陆南金家里,将自己的冤屈处境向陆南金一一讲明。陆南金很同情他,便冒险让他躲在自己家里。

  过了不久,卢崇道逃走的事被发现了,官府发文缉捕他归案。不久,他的仇人了解到他的行踪,便立即向官府告发。

  朝廷即刻派人将他搜出收捕,而且委派侍御史王旭主持审理这起犯官私逃案件。窝藏逃犯的陆南金自然也被牵连进去,投了监狱。结果,陆南金被定为死罪。

  陆南金有个兄弟叫陆赵璧,平时只是个好读书的富家公子,并无特异之处。当他得知兄长被判为死罪后,马上来到主持审案的侍御史王旭那里,声称收留卢崇道全是自己的主意,与兄长没有半点关系,自己愿意承担一切罪责,请求释放兄长,自己情愿留下受死。而陆南金则严词痛责弟弟,向侍御史王旭重申自己是卢崇道的朋友,收留他完全是出自朋友义气,是自己的事,与弟弟无关,弟弟只是为了救自己而自诬,这是国法所不允许的,自己的罪责不能由他代替。

  陆南金兄弟争死,让侍御史王旭十分吃惊,他把陆赵璧叫来详细推问究竟。陆赵璧应对不出来,不得不承认他不认识卢崇道,但他又放声大哭,泣不成声地恳求:“我哥哥是家中长子,又善于主持家事。而今老母刚刚去世,尚未安葬,小妹又待出嫁,家里的这些大事都要他安排料理。至于小人,从小娇惯顽劣,事事不如兄长,留我在世,于国于家无益,经过深思熟虑,自愿请求代兄受死,但求恩准。”说罢叩头不止。

  侍御史王旭被陆家兄弟深深感动了,他将事情的经过和陆家兄弟争死全义的事奏告皇帝。唐玄宗也很赞赏他们舍生取义的表现,特下诏宽免了陆南金的罪行。

  从政之道

  伊尹迫不得已软禁商天子

  夏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夏桀,他在位时荒淫无道,滥杀忠臣良将,政权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夏朝的一个属国商国渐渐强大起来,国王成汤在相国伊尹的帮助下,内修德政,发展军事力量,对外逐步征服周边小国,最终于公元前11世纪,灭掉桀王,建立商朝。

  伊尹本来是成汤推荐给桀王的,但桀王只同他谈了一次话,以后再没有理过他。成汤见夏王对伊尹不予重用,于是请他到商国并拜他为相,授予国政。伊尹不负众望,帮助成汤发展农耕,铸造兵器,训练军队,终于灭了夏朝。成汤死后,他把大权交给了相国伊尹,嘱托他尽心辅佐自己的三个子孙。伊尹答应了他的要求。

  成汤有三个子孙:外丙、中壬、太甲,是商朝很有作为的三个王。但太甲继位的前三年,并没有致力于天下大业,而是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

  伊尹曾以长者的身份劝告他,又以相国的权力威胁他,但太甲在治国为民上仍毫无心思。伊尹施尽各种方法,想令太甲改过自新,以继承成汤的基业,创造商朝鼎盛,无奈太甲仍不以为然,冥顽不化。

  有大臣向伊尹劝道:“当年先主在位时,你帮他灭掉夏国;先主仙逝,你又辅佐三位人主,已经报答了先主的知遇之恩。现在你既然无能为力,又何必强求呢?你不如带上金银财宝,找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隐居下来,安享晚年!”

  伊尹训斥那位大臣道:“为人臣子,应当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劝诫皇帝,这才是良臣。如果都像你所说,在君主英明、太平盛世时,大臣都在朝堂食俸禄;而一旦风起云变、国君不明事理时,便隐蔽起来,那么,要我们大臣又有什么用处呢?”

  那大臣听完,哑口无言,急忙向伊尹请罪。

  尽管如此,伊尹还是免了他的职,并当众公布那大臣的口舌之罪,众人听了无不畏惧。

  太甲也知道了这件事,表示赞同。伊尹乘机又劝太甲,太甲仍是不听。无奈,伊尹便将太甲关进南桐宫,责令他反省,他则亲自主持朝中事务整整三年。

  经过三年反省,太甲终于悔悟。伊尹又亲自把他接出来,将政权交还给他。

  太甲重新登上皇位,励精图治,使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这其中,伊尹功不可没,他当了三十多年的商朝相国,为商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商之道

  吉田忠雄以“仁”取胜

  吉田忠雄是日本吉田工业公司的总裁,被人称为“拉链大王”。他所经营的公司,早已成为日本最大的拉链制造公司,据说他们生产出的拉链长度,足够在地球到月球之间往返两次半。

  吉田忠雄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经营方略,简而言之,就是遵循“善的循环”。对此,他有自己的说法:“如果我们散布仁慈的种子,给别人以仁慈,仁慈就会循环给我们,仁慈在我们和别人之间不停地循环运转。”他认为,企业赚钱多多益善,但是利润不可独吞。为此吉田把利润分成三部分,推行“利润三分法”,即以质量较好的产品及低廉的价格,再让利三分之一给消费者,三分之一给销售公司产品的经销商及代理商,另外的三分之一给自己企业的员工和股东。

  根据这个原则,吉田忠雄要求公司员工在本公司的储蓄账户上存款,公司则每月按高于日本银行的定期利息支付给存款员工,这对公司员工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鼓舞着他们对公司投资计划的积极参与。正是吉田忠雄注重搞好人际关系,积极创造了“人和的环境”,才博得了各方的赞誉,提高了企业的自身形象,最终赢得了长期、稳定的巨额利润。

  给别人以仁慈,仁慈就会循环给我们,和气才能生财。商人们要牢牢记住这样一个原则。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