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120回由曹雪芹一人写成,并不存在续书之事?

【导语】:

梦魇的红学 红学研究 一 我看见我捧着厚厚一大册的小字石印本坐在那熟悉的房间里。 喂,是假的。我伸手去碰碰那十来岁人的肩膀。这一段看似是小说的文字,其实是才女作家张爱玲在她《

  “梦魇”的“红学”

  红学研究

  一

  我看见我捧着厚厚一大册的小字石印本坐在那熟悉的房间里。

  “喂,是假的。”我伸手去碰碰那十来岁人的肩膀。这一段看似是小说的文字,其实是才女作家张爱玲在她《红楼梦魇》自序中的一段想象文字。张爱玲的意思是说已过中年的她试图返回童年,并亲自去告诉那个正在读《红楼梦》的小姑娘说:“这书的后四十回是假的”。这是中年的张爱玲与少年的张爱玲一次没有预约的“会面”,而那个少女当时并不知情,她不可能知道若干年后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

  据张爱玲自己交代她八岁起就读上了《红楼梦》,以后每隔三四年就要读一次。开始只是看见一点热闹,后来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而且每次看《红楼梦》的印象各各不同。因此,张爱玲说:“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真正让张爱玲对《红楼梦》产生“梦魇”的是她发现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著,也就是说高鄂续书是“假”的。张爱玲对此事的反应非常强烈,真是活见鬼了!做梦碰见了讨厌鬼--“梦魇”。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仍旧每隔几年又从头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不同,跟着生命的历程在变。但是反应都是所谓“揿钮反应”,一揿电钮马上有,而且永远相同。似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也没深究。

  直到一九五四年左右,才在香港看见根据脂批研究八十回后事的书,在我实在是个感情上的经验,石破天惊,惊喜交集,这些熟人多年不知下落,早已死了心,又有了消息。迄今看见有关的近着,总是等不及的看。以张爱玲个人的感觉,上述情况实属正常.这种感觉就象刚懂事的孩子突然听人说自己的娘不是亲娘,而是后妈一样,心理上受到的刺激是相似的。于是,孩子总会去想以往后妈的不好之处,以至后妈的面目也可憎起来.当成年后的张爱玲“看见根据脂批研究八十回后事的书”的时候,她的心情简直就像丢了亲娘的孩子找到了亲娘家的消息一样。而事实上“亲娘”的下落已经石沉大海。

  成年后的张爱玲从古典小说《红楼梦》以及《金瓶梅》中吸取营养(她自称“这两本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完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名扬天下,红极一时。然而, “红楼梦魇”却始终缠绕着她,等到她中年之后有空闲坐下来的时候,自然要亲自“解魇”。

  《红楼梦魇》开篇便是: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张爱玲下意识地把“红楼梦未完”当作了平生一大恨事,因此她决心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委。但是,她“一祥,二祥……乃至五祥”之后发现的结果却是:

  红楼梦的一个特点是改写时间之长─何止十年间“增删五次”?直到去世为止,大概占作者成年时代的全部。曹雪芹的天才不是像女神雅典娜一样,从她父王天神修斯的眉宇间跳出来的,一下地就是全副武装。从改写的过程上可以看出他的成长,有时候我觉得是天才的横剖面。改写二十多年之久,为了省抄工,不见得每次大改几处就从头重抄一份。当然是尽量利用手头现有的抄本。而不同时期的早本已经传了出去,书主跟着改,也不见得每次又都从头重抄一份。所以各本内容新旧不一,不能因某回某处年代早晚判断各本的早晚。按照张爱玲的判断,假设二十年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间。那么,这二十年里他是在什么时间完成了初稿?然后是一边修改一边抄传,其中有着怎样的变化,到底改了多少次,有多少个抄本流传出去?改写过程中,他的个人生活、思想和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抄传过程中,有多少内容散失?还有曹雪芹是什么时间去世的,他临死之前写完了全稿,还是只写了八十回就中断了?二十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当时真实的情况已无从追查。因此,《红楼梦》版本之间出现差错,内容不统一,前后发生变化,都属于正常的情况,情有可原。反之,则是不可思议的。

  “祥”完了《红楼梦》,晚年的张爱玲释然了,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心平气和了。她把这次“红学”考据活动视作“长途探险”--一种疯狂。实际的情形是“我不过是用最基本的逻辑,但是一层套一层,有时候也会把人绕糊涂了。我自己是头昏为度,可以一搁一两年之久。像迷宫,像拼图游戏,又像推理侦探小说。早本各各不同的结局又有‘罗生门’的情趣。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

  一向不做理论文字的张爱玲居然了完成了《红楼梦魇》,甚至她自己都感到惊叹。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十年的工夫就这样掼了下去,不能不说是豪举。正是: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二

  当代文坛不乏一些“爱红、评红”的知名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二位先生都有专著问世。眼下因涉足“红学”正当红的知名作家莫过于刘心武先生。央视“百家讲坛”播出“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系列节目所制造的影响可谓空前。

  刘心武跟张爱玲一样,也是一个“红楼梦魇”者,甚至反应更强烈。张爱玲当年还静下心来查一查高鄂的身世,感觉续书人似乎更愿意说出曹家的实情,并没有觉得一无是处。而刘心武显然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他认为后四十回续书很糟,对前八十的修改也是妄改。并举出清人裕瑞的言论:“诚所谓一善俱无,诸恶俱备之物。”因此应该一刀拿下。唯有曹雪芹和脂砚斋才是值得顶礼膜拜的正经香火。

  刘心武关注的焦点自然指向了前八十回的修改与纰漏之处,尤其是脂砚斋评点文字中的提示。而前八十回最明显的改动是关于秦可卿的情节,于是,“秦可卿之死”便成了刘心武进入“红学”的切入点。刘心武以一位作家特有的敏感和想象力,运用考据、探佚、索隐的研究方法,最终还原了所谓曹雪芹“似写非写、欲盖弥彰”的一段家族辛酸史。王蒙先生曾戏称其为“秦学”(正如当年宋淇先生戏称张爱玲的考据为“红楼梦魇”)。据相关文章介绍:

  “秦学”的产生有它的背景和根据,那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带有强烈的家史、自传性质,由于曹家的特殊身份,其家世盛衰演变的背景又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风云复杂地牵扯在一起。更由于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原稿未传,前八十回采取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特殊写法,脂批则有某些隐约提示,使《红楼梦》成了“空筐结构”和“召唤结构”,有了无限的阐释空间。

  刘心武从对秦可卿的观察开始,逐渐深入康、雍、乾三朝的秘史,提出了一整套看法.“秦学”正是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而揭示出小说用隐晦闪烁的笔法写了乾隆皇帝与康熙废太子胤之子弘皙的“日月”之争,这是影响到曹家灭亡命运的最终原因。

  早在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中,周汝昌就认为:“雍正、乾隆二朝之代换,为曹家败事、中兴二大关键。”雍正朝曹家被抄家的史料确凿,而乾隆朝曹家一度小复兴后又卷入朝廷政争而彻底败落则主要是一种推断,其内幕已经很难了解,更不易找到坚实的史料支持。周汝昌与刘心武互相切磋,经过多年努力,使这一扑朔迷离的猜想逐渐落到了实处。周汝昌在给刘心武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所以你说得最为深透了:很多人总认为我们的研考是节外生枝、是喧宾夺主,是‘不务正业’,是‘外围离谱’……殊不知,他们正是看不见雪芹的高妙手法,以‘荒唐言’来晓示天下后世的一段特大的奇闻故事,这事牵连了多少人的生途命途,离合悲欢!”(梁归智文,《北京晚报》2005.8.4)

  独创“秦学”的大作家刘心武一手抓研究一手抓创作,小说作品与学术成果双丰收,真是事半功倍,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至于“刘氏秦学”的优劣高下,明眼人一看便知。因为其内容大抵不超过“清宫秘史”的范围,与以往牵强附会的“索隐派”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古典小说《红楼梦》因其伟大而倍受世人关注,又因其残缺而争论纷纭。二百年间,各种“红学”流派此起彼伏。“新红学”自胡适发起,至俞平伯、周汝昌……等等不计其数,“红学”家们殚心积虑、不遗余力,乃至终生不悔。以张爱玲“红楼梦魇”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红学”研究的艰难境地,好象是一场没有目标的马拉松,难免有些荒诞不稽。

  以张爱玲为例子,所谓的“红学”研究起始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一种带有主观情绪色彩的研究很容易陷入狂热的迷乱之中迷失方向,以至越走越远。张爱玲算是比较聪明的,她虽然“十年一觉迷考据”,却没有节外生枝,她只在抄本之间徘徊、猜测、推理,并没有越“雷池”一步。一个不做理论文字的小说家,做起“红学”的考据来竟能如此冷静,自然是一种高明。与其相比,另外一些“红学”家们则完全不同,他们抱着一种莫名的动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所谓“红学”研究最大的一个偏见就是割裂现存的一百二十回全本,从事其所谓的“考据和探佚”,因质疑而全面否定。视后四十回续书为劣作,伪作,视前八十回修改部分为篡改,这种偏见根深蒂固。有一种言论甚至认为:“ 红学它是一个很特殊的学问,它是因为《红楼梦》特殊性而决定的,所以红学的研究应该不包括对它的思想性、艺术性的研究……”(刘心武)。张爱玲也说过:“单凭作风与优劣,判断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原著或含有原著成分,难免主观之讥。文艺批评在这里本来用不上。事实是除了考据,都是空口说白话。”因此,“红学”考据是终止对文本进行“文艺评论”的前提下进行的。考据的真实情境就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探佚索隐得来的结果则是一堆与清宫秘史相关的所谓“红楼真故事”。此时,一些人自鸣得意忘乎所以,忘记了“狗尾续貂”之讥;忘记了“附骨之蛆”之恨;忘记了学术研究的“误区和禁区”。要越俎代庖;要标新立异;要节外生枝;要大显身手;要自圆其说。“梦魇”的红学家们全然忘记了“《红楼梦》原本是一部小说”。他们就象失去亲娘的孩子匆匆踏上了寻亲的旅途,流连忘返,乐此不疲。他们在幻想中仿佛找到了传说中埋没已久的宝藏, 现在它属于自己了,他要将这个天大的秘密发布于世。

  沾沾自喜的红学家忘记了智者的忠告和同道的劝戒,一意孤行,不知所终。鲁迅先生早就指出:“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绛洞小引》1927年)。老舍先生则以一位小说作家的身份公开发表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我反对“无中生有”的考证方法: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人物和其他的一切,都清楚地写在作品里。

  一个尊重古典作品的考据家的责任是:以唯物的辩证方法,就作品本身去研究、分析和考证,从而把作品的真正价值与社会意义介绍出来,使人民更了解、更珍爱民族遗产,增高欣赏能力。谁都绝对不该顺着自己的趣味,去“证明”作品是另一个东西,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考证者所考证出来的才是真的。这是破坏民族遗产!这么考来考去,势必最后说出:作品原是一个谜,永远猜它不透!想想看,一部伟大的作品,像《红楼梦》,竟自变成了一个谜!荒唐!

  我反对《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的看法:我写过小说,我知道无论我写什么,总有我自己在内;我写的东西嘛,怎能把自己除外呢?可是,小说中的哪个人是我自己?哪个人的某一部份是我?哪个人物的一言一行是我自己的?我说不清楚。创作是极其复杂的事。人物创造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不是机械的拼凑。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

  我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我写出人物与否,不在于人物有什么“底版”。 假若我要写我自己,我就写自传,不必写小说。即使我写自传,我写的也不会跟我的一切完全一样,我也必须给自己的全部生活加以选择,剪裁。艺术不是照相。

  ――摘自 老舍 《红楼梦》并不是梦》(原载一九五四年《人民文学》十二月号)

  三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自序中写道:

  《红楼梦》的研究日新月异,是否高鹗续书,已经有两派不同的见解。也有主张后四十回是曹雪芹自己的作品,写到后来撇开脂批中的线索,放手写去。也有人认为后四十回包括曹雪芹的残稿在内。自五四时代研究起,四十年来整整转了个圈子。如今屈指算来又一个“四十年”过去了,是否高鄂续书,想必又转了一个圈子。正好从网上看到“有专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著”。该报道称:

  “高鹗续书说”最早由胡适提出。他认为小说中的诗词是在暗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而实际上有些人物的结局并不按照诗词所预言的那样,所以他提出小说的前80回与后40回有明显的矛盾,进而猜测《红楼梦》前后两部分可能由两人所作。而高鹗的同年进士张船山在《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解中写道:“传奇《红楼梦》后四十回俱兰墅所补。”于是胡适便将补书的作者认定为高鹗。这种观点提出后长期被人们所接受。

  兰州商学院教授夏和等人研究则认为,《红楼梦》120回由曹雪芹一人写成,并不存在续书之事。 夏和教授在两方面作了研究,认定《红楼梦》的写作由曹雪芹一人完成,与高鹗无关。一是他们用了16年的时间把1959年山西发现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红楼梦稿》)与其他所有版本进行了对照,发现《红楼梦稿》才是曹雪芹的手稿本,其他所有版本都是曹雪芹在这部稿本上一边修改一边由不同的人抄录出去的。由于全书修改的时间很长,抄出去的版本就很多,作者大的改动共有4次,相应的版本就有4种,即脂胭斋本、甲辰本、程甲本和程乙本,这就推翻了俞平伯在《红楼梦稿》一发现就作出该稿本是多种版本汇抄本的断言。第二是夏和教授对全书语言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全书120回通用的写作语言是南京话,例如把“烫伤”写作“(汤下加皿,音dang)伤”,“都来了”写作“多来了”等。这些南京方言符合曹雪芹世代居住在南京的实际,而东北人高鹗是写不出来的。

  夏和指出,《红楼梦》的人物是“石有三面”的,并没有简单化、概念化的毛病,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不断转化、不断发展,诗词的预言与故事结尾也就没有矛盾。另外张船山题解中的“俱为兰墅所补”指的是高鹗对《红楼梦》作过简单的补缀所形成了“程高本”。胡适以此断定小说后40回为高鹗所写是不符合实际的。

  夏和教授一家还对曹雪芹的手稿进行了原样恢复的工作。他们用各种印刷字体和符号再现了稿本的4次修改过程,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手稿的风貌,体会作者令人拍案叫绝的改动。目前恢复后的手稿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央视国际-新闻频道 2003.12)

  假设夏和教授的推断成立,他的手稿复原工作能够令我们信服。那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对照当初程伟元和高鄂二人在出版中的陈述,似乎并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红楼梦》序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小泉程伟元识。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

  --原载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木活字本120回《绣像红楼梦》(即程甲本)卷首。

  《红楼梦》引言

  一、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缘友人借抄争睹者甚夥,抄录固难,刊板亦需时日,姑集活字刷印。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惟识者谅之。

  二、书中前八十回钞本,各家互异;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前人也。

  三、是书沿传既久,坊间缮本及诸家所藏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兹惟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

  四、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它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五、是书词意新雅,久为名公钜卿赏鉴。但创始刷印,卷帙较多,工力浩繁,故未加评点。其中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之。

  六、向来奇书小说,题序署名,多出名家。是书开卷略志数语,非云弁首,实因残缺有年,一旦颠末毕具,大快人心,欣然题名,聊以记成书之幸。

  七、是书刷印,原为同好传玩起见,后因坊间再四乞兑,爰公议定值,以备工料之费,非谓奇货可居也。壬子花朝后一日,小泉、兰墅又识。

  --原载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萃文书屋木活字本120回《绣像红楼梦》(即程乙本)卷首。

  但愿涉足“红学”的人们能够早日从“梦魇”中警醒,摆脱非此即彼的怪圈和困境,迷途知返,亡羊补牢,回到《红楼梦》研究的光明大道上来。因为文学研究一旦脱离了“文艺批评”,抛弃了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偏离正道的非学术行为,这种游戏只能满足一己之私欲,或迎合时尚,混淆是非,迷惑大众。随着历史的推移,一些所谓的“红学”逐渐暴露出真面目。所谓“曹学”无异于隔靴搔痒、画蛇添足;而所谓“秦学”则好比一叶遮目、捕风捉影;总之是以假乱真。

  作为文化遗产——古典小说的宗旨正如冯梦龙所明确的是“明世-喻世-警世”。事实上,曹雪芹及其追随者所要昭示天下的是一种理想--自然美好的人生观;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名现身说法塑造了一种人格--超凡脱俗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源于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文化生养了一批“正邪两赋”(《红楼梦》第二回列出了一个三十多人名单)之人。他们是历代优秀的知识分子--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演员,都是性情中人,他们是艺术创造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进程。而他们个人的命运则与其身处的时代环境休戚相关,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文化品格与个人命运正是“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因此,我们只有从这个层面去感知和理解,古典文学《红楼梦》才具有最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涵义。

  《红楼梦》是东方的“司克芬斯之谜”,她出现的意义正如古希腊神谕所警示--“认识你自己”!

  2005年11月6日 写于河南柘城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