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宝玉是谁?我是真的吗,宝玉是假的吗?”

【导语】:

红楼开局探析(上) 红学研究 现按书文顺序,一一提出探析,与看客共赏品味。为使看客心中有个大概映象,先将章节题目列出: 一,凡例楔子二出; 二,通灵宝玉二现; 三,一僧一道二出; 四,

  红楼开局探析(上)

  红学研究

  现按书文顺序,一一提出探析,与看客共赏品味。为使看客心中有个大概映象,先将章节题目列出:

  一,凡例楔子二出;

  二,“通灵宝玉”二现;

  三,一僧一道二出;

  四,“太虚幻境”“真假有无”对联二现;

  五,严老爷王老爷来拜(阎王来拜);

  六,贾雨村二起二落;

  七,祸起两次(祸不单行);

  八,“好了歌及注”与“护官符”;

  九,两个宝玉—甄贾宝玉;

  十,宝玉相貌与西江月二词;

  十一,宝玉摔玉、黛玉剪荷包;

  十二,逢冤二次;

  十三,宁府二宴;

  十四,判词与红楼梦曲;

  十五,宝玉二次云雨;

  十六,凤姐二次云雨;

  十七,“宝玉”对“金锁”,冷香和奇香;

  十八,钗袭看玉;

  十九,二秦之死;

  二十,二次大场面;

  二十一,宝玉二次捉奸;

  二十二,调侃皇帝两次;

  二十三,宝玉题对额和元妃省亲(二次作诗);

  二十四,二次元宵节(祸福相对)。

  一、凡例楔子二出

  作者开篇就写了一篇凡例和一篇楔子。作者写了凡例又写楔子,是有很多话要说。一般书是有凡例无楔子,或有楔子无凡例,作者双笔重染,意在提请读书人注意。作者写凡例楔子介绍题名旨义、避事意图和作书缘起、背景、主旨、内容、手法及著作权问题、成书情况、抄传意图、石头来历、石书情况等诸多事项。从凡例楔子第五回连起来读,凡例楔子第五回应为一人所作,即曹雪芹所作。

  笔者为此写了专文《论凡例楔子第五回为曹雪芹所作》,详析了凡例楔子第五回的贯通连带关系。现简述如下:

  一,作者最终题名(故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从《石头记》的“记述”到《红楼梦的》的“编述”,从“真事”到“假语”而“梦幻”,说明作者更看重此书的梦幻想像创作艺术世界。第五回[红楼梦引子]“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作者把天、日、时和愚衷和《红楼梦》联系起来,说明作者心里有大时空、大背景(世界观)概念。”凡例云:“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空间)”;楔子云:“后来又不知过了几时几劫……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时间)。”空间、时间、天日时是贯通一气的。《红楼梦》的艺术魅力艺术光芒穿透二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灿灿生辉,不是当时之人事、当时之背景所能涵盖的,所能解释的。作者“愚衷”得以实现矣。

  二,著作权归属曹雪芹。后文另有阐述,此不赘。

  三,作者创作《红楼梦》是另起炉灶,创新纳旧,并非“一书多改”或“二书合成”。此书是“风流冤家”“风流孽鬼”的风流故事。如宝玉是“一种风流”(七十八回),黛玉是“自然风流”(三回)“风流婉转”(三十五回),宝钗是“妩媚风流”(二十八回)。风流故事就是宝玉和裙钗带有诗意的故事。作者在楔子、第五回多处谈到反对“风月”笔墨(恕不详引),所以作者不会以《风月宝鉴》(风月故事)为基础“一书多改”,或把《风月宝鉴》和别书合成《红楼梦》。只会是“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灵感来了,另起炉灶,创新纳旧,重新创作完成《红楼梦》。此书是新起点、新境界、神来之笔,是“石书”。

  四,曹雪芹精神三部曲:

  1.少年时聪明痴情;

  2.青年时陷于迷津;

  3.三十岁“半生潦倒”时大彻大悟,“忽念及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跳出迷人圈子”,用十年血泪创作完成《红楼梦》。

  二、“通灵宝玉”二现

  第一回:士隐接了看时,原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第八回:宝钗向宝玉要玉看,宝玉摘玉给宝钗看,宝钗细细赏鉴。通灵玉正面有“通灵宝玉”四个大字,下面还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两竖小字,反面有“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三竖小字。按通常理解,作者、宝玉、石头、通灵宝玉是一路货,当然这中间不能完全类比。别的不讲,我对“通灵”二字感兴趣。按下愚理解,作者也有个“通灵”过程。作者在第五回写到:宝玉在上房内看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忙说:“出去,出去。”这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按我理解,作者并不反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此书中“世事”“人情”就很丰富。而是说,除此之外,作者还要“通灵”,要有灵性,才能创作出好作品。通灵有打通灵关、激发灵感之意。书中多处点到此事。作者在楔子中自我写到:“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石头自道:“弟子虽粗蠢,(灵)性却稍通。”“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这个“忽”字就是来灵感之意。所以作者在第二十五回照应写到:“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觅是非”也是创作之意。作者知道这是一部惹“是非”之书,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通灵”了,压抑不住,自然而然就会写这么一部书。所以此书也是充满灵性之书,通灵之书(通灵宝玉)。所以“通灵宝玉”反面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我以为,这也是指书而言。此书能“除邪疗冤知祸福。”除社会、人间之邪,疗闺阁女儿之冤,知社会、人间、家庭、个人之祸福。此书艺术魅力无穷,兼具有劝世醒世作用,所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此书二百多年来,吸引众多人士进入“红楼”,流连忘返,品赏,评点,索隐,考证,评论,改编,受其恩惠,真“仙寿恒昌”也。“通灵宝玉”分指石书,这在书中也有明文所示。

  第一回楔子:

  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顿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只还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第八回:

  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那顽石也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篆文。

  从以上二段可看出,无材补天的顽石经仙僧幻化为美玉到繁华地富贵乡走了一遭,“劫终之日,复还本质,”又复还为大石,至此“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通灵宝玉”上面有了文字故事,也就是说,“通灵宝玉”变成了石书。所以说,“通灵宝玉”能指多项:作者、宝玉、石头、石书。大块石上有“历尽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下愚代石头曰:“谁说我无材,我能写奇书,不是有才吗?”无才补天,有才写书。仙僧所镌文字,实在是作者为自己所写之书作的评价,自我评价也。“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红楼梦》抄传下来了(倩谁记去作奇传),没有迷失,实乃大幸也。另,作者两次提到“通灵宝玉”为“幻相”:“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那顽石也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再看楔子:“那僧便念咒书符,太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幻相者,幻觉效果也,非实物也。在这里,作者将石变玉,也即将生活原型生活素材创作(幻术)为宝玉艺术形象。作者二次提到“幻相”,应作如是解。再,程本对石变玉、僧道与石对话叙述模糊(删改一些文字),造成读书人对以上理解产生困难,这也说明程本晚于脂本,致使程本艺术光芒减弱。

  三、一僧一道二出(间色空空道人)

  第一回楔子:“一日,(石头)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同回:“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优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士隐意欲跟了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又见奶母抱了英莲走来……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癞头和尚),那道则跛足蓬头(跛足道人)。”

  转眼间,一僧一道从梦中到了现实,从仙界到了人间。一僧一道仙界人间来去自由,他俩不来则已,一来就要出事——好事不好事说不清。或者说,一出事,他哥俩就来了;再或者说,想出事,他老哥俩就来了。一僧一道是作者意图的承载者,使作者人间仙界来去自由,用笔随意,信息量大。此是一。谈一僧一道的文章很多,此不重复。

  再谈第二点。作者是仙界、人间、阴府打通写,皇室、贾家、村野通打写,时间空间模糊写,主旨思想矛盾写,几千年文化一勺烩,有深度广度厚度力度,实乃奇书奇人也。

  第三,一僧一道是二仙,什么都知道,知祸福,但似乎不能除邪疗冤,是可知不可为还是可为而不为?按书中意思,这老哥俩并不能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如英莲事、贾瑞事。但这老哥俩会超度人,度脱人脱离若难——这象征什么?这有点像作者,知祸福,却又不能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作者和此书想除邪疗冤,实际上却不能除疗冤;但此书可以度脱人,度脱到哪里去很难说——情天情海?大观园?太虚幻境?怡红园?理想世界?但此书有超度人的意思,使人暂时脱离烦恼和苦难。

  第四,一僧一道本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但到了人间,“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尊容不敢恭维。这形象不咋的,咋整的,啥意思?脂批者还在“骨格不凡,丰神迥别”旁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作者自己形容”。从文意看,作者也自比“情僧”,以仙僧代自己在“通灵宝玉”上镌文。那么这“骨格不凡,丰神迥别”就有一点自拟的意思了。而这“癞”“跛”怎么回事。你把“僧道”相搬到人间不是不可以,为何把僧道弄成癞跛。也许曹雪芹富贵荣华时是“僧道”相,沦为贫民后,就是“癞跛”相。这也有调侃自己之意,也有“真人不露相”“人不可貌相”之意。僧道不分家就有调侃之意。作者还调侃“都判官”,调侃阴界阳界仙界,至高调侃到皇帝身上(另章详)。这是作者的高级幽默,高级智慧,如椽之笔,纵横捭阖,横扫一切,挥洒胸中孤愤和积郁,大胸怀也——“也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作者还在楔子中写了个空空道人,空空道人与一僧一道相对,各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一僧一道是神仙,空空道人不是神仙,他是“访道求仙”,比神仙低一级。一僧一道和石头谈人生(谈主旨),空空道人和石兄(与石头称兄道弟)谈石书(谈创新)。空空道人是介绍书、抄书、传书(评书?)的,带有现实人的影像。空空道人与石兄对话介绍书是作者刻意而为,似是作者和批者的对话。在“改《石头记》为《情憎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处有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空空道人称石头为石兄(不像是客套语),像是乃弟口气。曹雪芹创作了新书《石头记》,作为原先给《风月宝鉴》作序的棠村弟,应会在第一时间看到。书中有一条棠村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证明棠村批阅过此书。未属名的棠村批应该还会有。作为兄弟,同经历过曹家被抄事,棠村怕惹事,“将这《石头记》再细阅一遍,因毫不无涉时事,”才决定“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作者和其弟讨论此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我以为这是作者的思想历程,或是创作此书的思想历程。色空、宿命、轮回、虚幻、真假、有无等皆是作者对世事的看法、认识;另外,作者还伴有愤世、批判意识,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追求才会写书,回忆也是一种追求——将回忆美化。空空道人抄书回来,才由“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是作者倒过来说,是为了回避石书,使石书留有神幻色彩,增加此书魅力。如果作者曹雪芹没有创作此书,完全可以不要这一段,也不会写这一句话。写这一段话就是提请读书人注意。石书是上百万言的书,百万言书难道没有纂目分回?没有纂目分回怎么写百万言书?“编述历历”岂不是空话?空空道人“再细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这难道是一部没有纂目分回的书。谁写百万言书谁就会纂目分回,谁纂目分回谁就写了百万言书。曹雪芹写纂目分回之意就是指自己创作了此书。而且是十年血泪创作的。披阅增删谈得上十年血泪吗(后文谈创作与增删的关系),曹雪芹自题五绝和七言诗完全是作者口气,岂是增删者为之。正因为曹雪芹为此书付出的太多(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而且其中有述说自己家事、个人事的“辛酸泪”,所以曹雪芹不愿埋没自己的姓名,拐了个弯,还是把自己姓名属上去了。否则,读书人很难把此书和曹家联系起来,书中暗笔写曹家事、个人事就没有着落。曹雪芹自留其名有点睛作用。留下一个“曹”字,也对得起列祖列宗(赫赫百年)。书中有南巡事、省亲事、金陵情结等十几处曹家印记,也反证“曹雪芹”三字是作者姓名。第一百二十回:曹雪芹先生笑道:“说你空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空空道人乃空空也,实则手里并没一本书,此书在曹雪芹手里。空空道人只是抄传评者。

  四、“太虚幻境”及“真假有无”对联二现

  第一回:(士隐)正欲细看是,那僧便说已到了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五回:宝玉听了,喜跃非常,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坊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很看重“太虚幻境”和“真假有无”,在凡例楔子第一回就多处提到“梦”“幻”“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等字意。现简述一下曹家历史和曹雪芹思想根源。曹雪芹始祖世选原为明驻辽东军官,金破沈阳时归附后金,“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曹家赫赫百年,到曹?因某种原因(接驾亏空难还)“偶因一着对,便为人下人。”曹家被抄衰败了,到曹雪芹,只享受了约十三年富贵荣华生活(青埂峰一别,转眼已过十三载矣),以后沦为贫民,“举家食粥酒常赊”。曹家及雪芹个人大起大落,富贵贫穷,所以曹雪芹产生了梦幻、宿命、色空、轮回、真假、有无思想,并伴有愤世、批判意识。这些都艺术的反映在书中。从结构看,作者是仙界、人间穿插写,真事假语混合写。“太虚幻境”(宝玉梦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天意”之谓。而这些和全书结合的非常紧密,浑然一体,真假难辨,增加了艺术魅力。作者的仙界人间、真事假语混合写,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从创作这个角度讲,我以为作者采用了“梦幻”艺术手法和写实相结合,是梦幻写实主义。宝玉“神游太虚境”是神来之笔,大观园是神来之笔,似真似幻,似梦似醒,似真似假,似有似无。我有文章说作者曾做过类似白日梦,“半窗幽梦同谁诉,千古柔情独我痴”(《红楼梦诗词选》乾隆末期抄本)。“半窗幽梦”就是作者的白日梦——一种创作的颠峰似傻如狂状态。不进入幻境神境是创作不出“太虚幻境”、大观园及石书的。石书,神书也。余英时先生说,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这是对头的。书中十七十八回宝玉“寻思起来倒好像哪里见过一般”,也是作者点出此意。但有人以大观园和园外有千丝万缕关系否认这一点,这是“呆看”。任何类比都是有缺陷的。我补充一点,作者有类似大观园的生活,创作时美化诗化大观园情景,即美化诗化宝玉和裙钗的儿女之情之态之韵,后再上升到“太虚幻境”,给金陵十二钗找个归宿,也是让金陵十二钗永恒之意,给读书人一点安慰——也是安慰自己。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车轱辘话,可以有多种解释,说来说去还是“真真假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辨,”所以“真假有无”的对联横批是“太虚幻境”。作者意用这个观点看小说、看社会、看人生都可以。用《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注解 “有无”最恰。我想,以作者的智慧和深邃,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必然会想:我是谁,宝玉是谁?我是真的吗,宝玉是假的吗?细究起来,作者是矛盾之人,《红楼梦》是矛盾之书。作者不是思想家,作者是艺术家,作者就是要发泄心中一口恶气——美中不足。美中不足书中二现:楔子中二仙师谈到“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红楼梦曲之终身误]“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曹雪芹美中不足才要写此书,也要叫读书人美中不足。

  五、严老爷王老爷来拜(阎王来拜)

  第一回:(士隐)自携了雨村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语,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

  第四回:雨村犹未看完,忽闻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

  把此二段连起来读,很明显,作者谐音“阎王来拜”。而且两个“忽”字,说明阎王来去神速,惩罚贪官污吏不速而至。此二次阎王来拜,拜的是贾雨村,实指贾雨村一类人物。贾雨村当初当官时就有“贪酷之弊”,平儿骂他“野杂种”“没天理”(四十八回)。在书中,作者对当官的没好感,多数是讥刺的对象。贾家的贾敬、贾赦、贾珍无能无德,吃喝嫖赌贪,是阎王拜的对象;太监戴权(代权)贪财,太监夏老爷(吓人也)讹银,是阎王拜的对象;军官孙绍祖好色野蛮是阎王拜的对象;另外还有户部的官员、都察院的官员及守备、节度使之类,给了钱就办事,或官官相护,贪赃枉法,都是阎王拜的对象。这是书内。书外作者意阎王要拜谁呢?作者在开局又写了祸起二次和逢冤二次(见后文)。在这里,作者意很明显,阎王要拜的是制造祸灾和冤案的人,作者并在书中点出此人大名——雍正。甄士隐在英莲丢失、遭遇火灾(二祸)后,携妻子投奔岳丈封肃。封肃“务农”(在乡下),“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也就是甄士隐夫妇在“朽屋”(宀亠宝盖缺两柱)乡住(雍)。在“朽屋乡住”隐雍字,意为此事是雍正整的。“正”拆字“一”“止”。此“一”“止”在哪儿,在“王老爷来拜”第四回:“如今且说贾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至止音同意反,指代明显,此“人命官司”句隐指雍正之“正”,应是题中之意。“人命官司”句隐正字,意指雍正和人命官司有关。作者把“严老爷”“王老爷”分设二处,同时也把雍正二字紧随“严老爷”“王老爷”(此是“秦时明月汉时关”艺术手法),意指“阎王来拜”雍正。雍正走到哪里,阎王就跟到哪里,所以雍正早亡。作者以此发泄胸中对雍正制造曹家二祸二冤之怒气冤气,因为是雍正“胡乱判断了此案”。此也可证该书中有隐写曹家事,是曹家子孙所作。在甲戌本第一回“严老爷来拜”有侧批:“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批者并没看懂作者前后谐音“阎王来拜”之意,说明批者也是随看随批,就文论批,理解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当然,批者把“严”和“元宵后之火”联系起来,自有批者的含意。另外,从此批也可看出,此主批者和作者关系并不紧密(知情但不紧密),作者不改不指出批者这一重要误批,任其影响、误导对本文的理解,说明作者或没看到或无暇改或无条件改。批者是作者妻说或父说难以成立,作者和批者共同创作(正文加批文)一部反清杀雍谜书可以休矣。《破译红楼梦时间密码》的作者陈林在书中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父亲曹睿缙谂咧庖彩遣茴。如果说作者写作者批,怎会批错?此早期甲戌侧批可证作者批者不是一人。陈林此论谬矣。

  再说时间问题。陈林说《红楼梦》作者曹钤谝话俣厥橹邪凑沾?706年到1724年这样一条真实的年代序列逐年展开叙事。1724年是雍正二年,也就是说,此书写到雍正上台第二年就结束了。这不符合书中作者所写“事实”。书中写甄(真)家元宵着火(招祸)、甄(真)家被抄,这都是隐写雍正六年初抄曹家的事。书中作者还明白无误地隐写了“阎王来拜”雍正,直到拜死雍正。从书中可看出,雍正对作者家有抄家人命冤案,作者对雍正恨之入骨,恨其早死,怎么让“阎王”拜了两年雍正就结束了呢?从书中第六十三回可看出,就在宝玉和芳官等作践、咒骂“土番”“耶律雄奴”“匈奴”“犬戎”“野驴子”的同时,贾敬(假敬)就“吞金服砂,烧胀而殁”。贾敬喜“出道修仙烧丹炼汞”,雍正也喜“出道修仙烧丹炼汞”,二人有相通之处。这边作践、咒骂,那边死人,贾敬之死也是隐指“土番”(没文化)“匈奴”(凶奴)“犬戎”(狗军)“野驴子”(偏远之地产物)——雍正之死。以此来看,作者是让阎王拜死了雍正的,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延伸到雍正死了之后。书中表面的时间背景先不说,书里暗中的时间背景一定是在雍正死了1735年之后。全书表面作者并没写纪年日期,具体年份怎么对应不好说,但作者看重的是暗中背景时间,雍正之死就是一个重要时间标志,岂可忽略。雍正作孽到死是一条时间线,中间还有贾雨村、薛蟠隐指雍正劣迹事(另文详)。以上是故事背景。此书的写作背景也应在雍正死了之后,上限在1735年,下限在1754年甲戌完稿。“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中间写了十年,写作之前或许还有草稿、构思阶段。陈林谓此书背景是1706年到1724年,不管是故事背景还是写作背景,是不符合书中“阎王来拜”雍正直到“拜”死雍正这一重大时间标志的。

  从“阎王来拜”雍正直到拜死雍正,可知此书必作于雍正死之后。土默热的《红楼梦》作者洪昇(1645—1704)说和此书根本不搭界,上演了一出“关公战秦琼”,戏说而已。

  六、贾雨村二起二落

  第一回,甄士隐资助贾雨村入都大比,“雄飞高举”。第二回,贾雨村入都后,“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这是一起。

  “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两年,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龙颜大怒,既批革职。”这是一落。

  第三回,贾雨村借林如海又巴结上贾政,贾政“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了此缺。”这是二起。

  书的尾部贾雨村应再次丢官,甚至丢了性命,因此人是阎王拜的对象。作者在前面短短三回,就写了贾雨村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又上。而且上也容易下也快,这是何意?

  第一次,贾雨村受人资助考上的,下来是德性不好给人弄下来了;第二次他巴结权势又轻轻地上去了。我以为,作者写贾雨村是当时官场人物的代表,上也是给人弄上去的,下也是给人弄下来的,官场肮脏,是当时官场现形记。贾雨村在冯渊案和石呆子案中表现令人心寒,有这样的人在应天(应天办事)府任上,老百姓的日子不会好过。

  再看书中一批官员群像:贾敬(出道修仙烧丹炼汞)、贾赦(一等神威将军好色贪财)、贾珍(三品爵威烈将军吃喝嫖赌邪)、王子腾(九省统制庸官无能)、戴权(代权以权谋私)、夏太监(吓人讹银)、孙绍祖(指挥之职好色残暴)及户部、都察院、守备、节度使等,就是这一干人是统治者。

  作者的笔直刺统治阶层。作者在凡例楔子中多处提到“此书不敢干涉朝廷……盖实不敢以写儿女笔墨,唐突朝庭之上也”“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这些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待调侃到皇帝头上,才有得瞧呢。作者是过来人,有切肤之痛,曹家就是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作者焉然放过这些人。所以作者为使读者加深印象,开篇头三回就叫假(贾)官上上下下,还谐音骂他是“阎王来拜”的人。作者恨恨地骂“阎王来拜”的人,作者心中“阎王来拜”的人还有谁呢?肯定是整了曹家的人。历史上跟曹家有密切关系的人,又上上下下得恩于曹家又踹曹家的人是谁呢?鉴于抄家之祸,曹雪芹不会无的放矢。

  七、祸起两次(祸不单行)

  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作者引出了甄士隐贾雨村后,接着就写了甄士(真事)隐遭遇了大祸,而且是两次,祸不单行。第一次是家人霍启(祸起)马大哈,把个女儿英莲(应怜)弄丢了。第二次,女儿英莲丢了,甄士隐夫妇大病一场,不久,元宵之后,又一场大火把家给烧了。这两次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祸灾,使一个家庭难以承爱。所以,甄家就“露出下世的光景来”了。

  据史料,雍正六年元宵之前,曹家被抄。在“好防元宵佳节后”有甲戌侧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在葫芦庙炸供起火有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按批者是作者近亲知情者说,火灾是暗喻抄家,这大致是不错的。这是葫芦庙(胡虏窝)起火殃及池鱼,也即雍正篡位(继位)清除异己。作者写了祸起两次,按常理推测,曹家在抄家之前或同时还有一个亲人遭遇了祸事,抑是芹父被抓(雍正旨意:并将重要家人,立即严拿)?或其他什么人(女性?)遭遇祸事,不得而知。我以为,书中一些大事隐喻曹家一些大事是差不离的。这从后面的逢冤二次也可看见,曹家这两次大祸在作者看来是冤枉的(后详),应叹可怜。这两次大祸后,甄士隐(真事隐)出家了,贾雨村(假语存)上任了,这意味着,以后艺术创作想像成份多了。但假中有真,仍有些真事隐在其中。从结构上说,甄士隐一小家小荣枯之后,就是贾家大家的大荣枯开始,甄家是贾家的先兆。甄家遇祸两次,贾家也要遇祸两次,一次元妃薨逝,二次是被抄家。贾和甄一样。

  八,“好了歌及注”与“护官符”

  “好了歌及注”(第一回)与“护官符”(第四回),可看出作者是把这两项对写的。我以为“好了歌及注”主要是注解“有无”问题。那道人笑道:“……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也就是有便是无,无便是有之意。功名、金银、恩情、孝顺都不是长久的,都会了,从有到无也是转眼间的事。“金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护官符”里面的贾史王薛现在是“好”,正处在“一荣俱荣”阶段;过了这一阶段,就是“了”字阶段,就是“一损俱损”阶段。从文中看,是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把“太虚幻境”“真假有无”“好了歌及注”“护官符”连系起来的,意指此书是用梦幻艺术手法创作的一部真假有无的小说,内容是贾史王薛“好了歌”。

  未完待续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 上一篇: 妙玉的心病
  • 下一篇:宝玉的“色”
  •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