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是一部主要论述战略的古代兵书。相传是书在秦末由黄石公推演并授与张良。原名《黄石公记》,又名 《黄石公三略》,故旧题黄石公撰; 《隋书经籍志》又称 下邳神人撰,皆不可信。作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三略》是一部主要论述战略的古代兵书。相传是书在秦末由黄石公推演并授与张良。原名《黄石公记》,又名 《黄石公三略》,故旧题黄石公撰; 《隋书经籍志》又称 下邳神人撰,皆不可信。作
《三略》是一部主要论述战略的古代兵书。相传是书在秦末由黄石公推演并授与张良。原名《黄石公记》,又名 《黄石公三略》,故旧题黄石公撰; 《隋书·经籍志》又称 “下邳神人撰”,皆不可信。作者的真实身份和姓名已不可考。据推测,可能是西汉晚期一位通晓兵法、熟悉张良事迹,反对王莽的隐士,假托黄石公之所为。所谓 “三略”,即上、中、下3卷韬略。
《三略》问世不久,便受到社会的重视,广为流传。《后汉书·臧宫传》所引东汉光武帝的“诏报”中,就节录了其中部分内容。自《隋书·经籍志》开始著录该书以后,历代古籍目录均有著录。现存的各种版本达140余种。这些众多的版本大体上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 《群书治要》本系统,二是 《武经七书》本系统。《群书治要》为唐魏徵等奉敕撰。它保留了唐以前许多古籍的概貌。《三略》即其选录的古籍之一,共23段文字。从其内容到顺序来看,基本与《武经七书》本相吻合,文字上略有出入。有的文字则不见于 《武经七书》本,可能是被 《武经七书》的编者删去。这说明 《群书治要》本更接近《三略》的原貌。在没有更早的版本发现之前,可将其视为古本 《三略》的代表。《武经七书》是北宋元丰年间经朱服、何去非等校定的军事教科书。因此,它流传很广、影响较大。这个系统的本子也最多。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刊本。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胶片影印,收入《续古逸丛书》出版,为今内容较完整的版本。以后许多丛书,如 《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都是收入了这个版本。不少单行本,白文本或注释本,也都源于这个版本,在国内最为通行。
《三略》分为3卷,即 《上略》、《中略》和 《下略》,约3.800余字。其中多处引用已佚古兵书 《军谶》、《军势》的文字,兼采道、儒、法、兵诸家观点,形成了它的思想体系,具有黄老道家的显著特点。将其内容概括而论,主要有两个方面:
1.提出了道德仁义礼为一体的政治哲学思想,并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精神。
《三略》云: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 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这里,“道”是汉初黄老之学对世界、事物本源及规律的一种解释,“德”则是对 “道”的认识和具体运用。“仁”、“义”、“礼”分别是儒家的社会和道德规范。《三略》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与汉初黄老学说和儒家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它在肯定“道”的重要地位和根本作用的同时,又认为“道德仁义礼”五者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治国之要。可是,《三略》政治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是杂糅道儒两家观点而成。
《三略》也强调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认为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即,战略战术须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制定或变换。《三略》还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关键在于使“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即利用对立事物能够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关系,灵活把握转化的条件。在论述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将帅与士卒等关系时,《三略》也注意到了事物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认为“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认识上的片面性。
2. 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战略思想和治军思想。
《三略》 的战略思想和治军思想的核心是收揽人心。在政治战略上,《三略》提出要 “重民”,“为国之道,恃贤与民”,强调富国先富民,“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这个思想反映到军队治理中,就应 “赏禄有功,通志于众”。这样,才能 “使三军如一心”。这些都继承和发展了 《孙子》的 “令民与上同意”、《吴子》的 “教百姓而亲万民”的战略思想。在军事战略上,《三略》发展了 《孙子》“圮地则行,围地则谋”,“避之于易,邀之于厄”的思想,把战略要地概括为 “固”、“厄”、“难”三种类型,分别提出了“守”、“塞”、“屯”三种控制策略。在治军思想方面,除了象先秦兵书那样仍主张恩威并用,赏罚必信以外,特别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使用。对将帅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孙子》的 “智、信、仁、勇、严”和 《吴子》的 “理、备、果、戒、约”等而主要是品德方面的标准。在明诫将帅 “虑、勇、动、怒”的同时,又要求将帅具有丰富的政治阅历、广博的知识和才能,即所谓要“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 《三略》通篇还贯穿着招贤纳士,驭将用人的思想,反对任人唯亲,主张用人当其长。这些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三略》在古代兵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书论用兵机权之妙,严明之决。明妙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认为是书之主旨“务在沈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之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自古以来,注释、研究《三略》的学者众多。南北朝时就有过注本,仅从宋至清末,为此书作注的就有60余家。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宋施子美的 《七书讲义·三略讲义》;影响最大的是明刘寅的《五经七书直解·三略直解》,“参校诸本,注其异同,较他家所刻,亦特为详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外,清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三略汇解》则汇集诸家之说加以诠解,是为研究《三略》 的上乘参考资料。
《三略》在国外流传和研究也很早。至少在我国唐昭宗以前,是书即传至日本,不断有各种抄本和刻本问世,并产生了许多日本人研究《三略》的成果。现存最早的南宋刊本仍藏于日本岩崎氏之静嘉堂。继流传到日本之后,《三略》又传入朝鲜,我国至今尚藏有朝鲜刻本《三略直解》3卷。民国以来,国内虽在此书的译注方面有一些成绩,但系统的研究专著并不多见。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许保林撰《黄石公三略浅说》一书,是一部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著作,值得一读。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