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道教经典,涉养生与持诵。一卷。撰者不详。约成书于中唐以前。 关于该书作者,据经文起句为老君曰,系托称太上老君所说、传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道教经典,涉养生与持诵。一卷。撰者不详。约成书于中唐以前。 关于该书作者,据经文起句为老君曰,系托称太上老君所说、传
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道教经典,涉养生与持诵。一卷。撰者不详。约成书于中唐以前。
关于该书作者,据经文起句为“老君曰”,系托称太上老君所说、传。葛玄赞说:此经是东华帝君所授,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传至他才书而录之,因以传世。所以后来道教中都相信是晋葛玄所传,或谓葛玄所撰。但宋代学者黄震在论《阴符》文中指出,“后世有伪为道书者曰《清静经》。”认为它不属早期道书,乃后世伪作;近代学者认为是唐五代作品。现传注本,最早是五代杜光庭注本。《道藏》中有无名氏注本,注中列举持诵此经的灵验,其故事多出唐代。同时我们看到的最早刊本,有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刊本。这样,该经最晚出现于中唐。
是经三百九十一字,经后有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赞语。其主旨在阐发“清静”之妙。谓修养之法在于清静,静到极处,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进而“观空亦空,……无无亦无”的时候,则四大皆无,性光常照,而入于“常静常应”之境,如此谓之入道。
经曰“真常得性”,即示大道之本体,“澄心遣欲”,即示修道之功夫,二语可括全经之概要。而其精义在“观心”、“观物”、“观形”之三观。道本虚无一��含真,弥纶宇宙。鸿濛未判之时,道聚于��,��乃道之本体,道家谓之先天。先天者,至清至静,无声无臭,无形名,无迹象,无生灭可言,此即所谓“真常”。两仪既分之后,道散于形,形乃道之变化,道家谓之后天。后天者,形色既著,迹象亦昭。天地万物皆出于道,为类虽繁而道性不全,既有生成之因,亦有毁灭之数,是谓“降本流末”,化机顺行之道。夫人,性为生之本,为先天之物,形为生之末,为后天之物。修道即自末返本,由后天返先天,以期其“真常得性”而证道。明哲之士知此,故恬静无欲以养性。三教修旨,莫不着重于修真养性。因人心好动,清静难久,故没有操持之法,不能尽修养之功。盖先天之“真常”不观不见,后天之色相不观不空,不见不空,不可以得道,惟见乃能空。“观空亦空”即不落顽空之谓,“物无其物”即不执色相之谓,故儒家重内诚外明之学,释家说非有非无之禅,其义即处境无碍,不染不脱之谓。不执色相,惟其不脱,相而不相,是谓真象。空而不空是为真空,真空实相即为“真常”,亦即人之“真性”。修士能证得此境,则性见而得道矣。
是经主要是发挥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但只偏面讲修性,过份强调“心”的作用,而忽略了道家传统的修命一面。总之是经言简意赅,旨趣明晰,凡天人之经义,生死之根由,概括无疑,盖《道藏》之要典,修行之梯航也。
该书传本,在道教奉诵时使用的多为白文本。注本中最通行的是水精子增注的混然子王玠纂图本。此本对王图略有改异,然大致不失王本旧范。明《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收有前蜀杜光庭、元李道纯、无名氏注本。宋白玉蟾分章正误,王元晖注本。金侯善渊、刘通微注本。及混然子王玠纂图注解本等。汉钟离权等注本收入《道藏辑要》。另李道纯注本在《道书全集》、《道藏精华录》、《道藏辑要》均有收录。又收入一九八九年陕西科技出版社《道家养生功法集要》。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