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五教止观》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又名《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有五》。华严宗理论著作。一卷。唐杜顺撰。成书于隋唐之际。 法顺,俗姓杜,故亦称杜顺,生于陈永定元年(557年),卒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雍州万年县(今陕西

  又名《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有五》。华严宗理论著作。一卷。唐杜顺撰。成书于隋唐之际。

  法顺,俗姓杜,故亦称杜顺,生于陈永定元年(557年),卒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隋唐时代高僧,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先驱人物。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后在庆州、清河、骊山、三原、武功等地传法。曾受到唐太宗的敬重。一生游历四方,劝人念佛,著有赞咏净土的《五悔文》。后住终南山讲《华严经》。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华严法界观门》等。后被华严宗尊奉为初祖。

  本书内容主要是把释迦一代的教法判为五类,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所证的果位。

  第一、法有我无门。此门是对病开药方,病尽药方息,是针对执著施药,执著消除病自会消失。众生从无始已来,执身为一,计我我所。计我有二种。(一)即身执我;(二)离身执我。离身执我,指外道计身内另有一个神我存在;即身执我者,即执我佛如来慈悲为破此药的原故。都开四药以治四病。四病指:一、执身为一我。二、执四大。三、执五阴。四、执十二入。四药指:一、色心两法。二、四大五阴。三、十二入。四、十八界。若众生执身为一我而成病,即说色心二法为药。若众生执四大成病,即说四大五阴。若众生执五阴成病,即说十二入。若众生执十二入而成病,即说十八界。十八界又分内、外、中三种。三种各分为二。一者病三,(一) 内执六根,(二) 外执六尘,(三) 总计中间六识。谓我见我闻我觉我知。药三者,(一) 分内六根为六界,谓眼界等,对治前计我执之病。(二) 分外六尘为六界,谓色界等。对治前计我执之病。(三) 分中间我见闻等为六识,谓眼、耳识界等,对治前我见闻等病,若行人观此十八界,断前等烦恼,得离我我所,此即解脱。此略指出小乘破我执明界分别观。

  第二生即无生门,此门先简名相,后入无生门。初简名相,就世间随取一物徵即得,就一枕上徵,枕是名,是木枕。木枕是何物?不是名、是句。那枕又是何物?不是句是名,如是下去,此不是枕、唤作离言、唤作事、相事。而名、相、事是从种子中来,种子又由见闻熏而成。很显然名相在意识心中。若心外向前看,名相全在心里,因眼识但见色,名相事在意识心里。故此,智人唯见色法不见名相,此简名竟。次入无生门者,智人观色法且如色法,眼识得时实无分别。这即是法眼亲证如色无异。眼识得故名真,意识缘故为妄。真悬差别不等,是故证法无人。又诸法皆空相无不尽,于中有二观,一者无生观,二者无相观。无生观指法无自性,相由故生。生非实有,是名为空。空无毫末,故叫无生。无相观者,相即无相,因法离相,观如是法离情执的原故,故名为观。作如是观,是对治执法之病。今知法空,如法无谬,故成于观。这是始教菩萨刚得人法二空,也叫法无我智。

  第三事理圆融观,事理两门圆融一际者,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门是事。即谓空有二见。说无二者,缘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复还成有,有空无二,一际圆融,二见斯亡。空有无碍。以有即空而不有故名止,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观。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亦止亦观。空有互夺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观。今既有无无二而二二而不二,因此双离两失,顿绝百非,见心无寄。故名为观。

  第四语观双绝门。此门如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于上空有两门,离诸言论心行之境。唯有真如即真如智。何故?因圆融相夺离诸相,随所动念即皆如,竟无能所为彼此,独夺显示染不物。经云,唯如如即如如智独存等。此门说不是默而不言,而是以语即如故,不同于法,观行也是这样。如维摩虽默无言,即是说法,因诸菩萨都能理解。又以何方便而证契?即在以空有法上,以空摄于有,有而非有,以有摄于空,空而非空,空执皆亡。致使语观双绝,妄心冰释,诸见云披,唯证相应,岂关言说。

  第五华严三昧门。法界缘起、惑者难阶,若先不濯垢心,无以登其正觉。故大智度论说,如人鼻下有粪臭,沈麝等香亦为臭。因此须打计执,然后方入圆明。若有直见色等诸法从缘,即是法界缘起。此门以三种方便得入法界缘起。一者徵令见尽。如指事问什么是眼。如小乘中六种简之。无有一法非名者,然知眼等是名,如是展转责其所以,令其亡言绝解。二者示法令思。此也有二门。(一) 剥颠倒心,以色香味触等夺其妄计。若能觉知此执即是缘起,当处无生。(二) 示法断执。若先不识妄心,示法反成倒惑。若不示法令见,心还著于空,所以先剥妄心,后乃示法令见。三显法离言绝解。也有二,(一) 遮情,(二) 表德。遮情者,缘起之法,空夺有尽,唯空而非有。有夺空尽,唯有而非空。相夺同时两相双泯。表德者,以缘起故是无,故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遮表圆融无碍,都是由缘起自在的原故。缘起之法即空无性,由无性使得幻有方成。一中有万、万中有一,重重无际,点点皆同,杳杳难原,一成咸毕。

  以上五种观法被题为由浅到深应渐次进修行人修道简邪入正的止观法门,整个是为入华严三昧的观门程。可是,其组织是明显地依五教的立场来区分观法的内容的。

  该书收入《大正藏》四十五卷,及日本藏经书院刊《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中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