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佛教类书。二十卷。原为十四卷,分为五聚二百四十九科,现存本有二十卷,只有二百二十门。隋慧远撰。 慧远,俗姓李,生于梁普通三年(523年),卒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敦煌人。博通大小乘经论。

  佛教类书。二十卷。原为十四卷,分为五聚二百四十九科,现存本有二十卷,只有二百二十门。隋慧远撰。

  慧远,俗姓李,生于梁普通三年(523年),卒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敦煌人。博通大小乘经论。北周武帝灭佛时曾抗声反对,后隐居于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山三年。北周静帝大象二年恢复佛法,住讲嵩山少林寺。隋开皇七年任“大德”,统管天下僧尼,住长安大兴善寺,以后又创建净影寺,在那里讲学译经,直至去世。慧远之师法上曾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已佚),慧远此书可能与法上的著作有相承关系。法上另有《增一法数》四十卷(已佚),把经论中所有名相依数目次序汇集排列,慧远本书在编排上也采取这种方法。

  本书对佛教的教义和名相术语作分门别类的解释。书中把佛教各种名相术语分为教、义、染、净、杂五类,名为“五聚”,按照五聚分别对佛教的教义和名相术语作解释,每一类中名相术语的编排和解释次序又依照其中的数字大小而定,如一、二、三、四等依次排列。教聚包括众经教迹义、三藏义、十二部经义共三门。义法聚包括佛性义、僻名义等二十六门。染法聚包括三类六十门,其中第一类为烦恼义,含二障义、三障义等三十门;第二类为诸业义,含三业义等十六门;第三类为苦报义,含二种生死义等十四门,净法聚包括二类一百三十三门,其中第一类为因法,包括发菩提心义、同向义、金刚三昧义等共一百一十五门;第二类为果法,包括涅槃义、无上菩提义等十八门。书中杂法聚已佚,据推测可能有二十九门。

  本书根据作者所崇尚的南山地论师的观点对佛教法义和名相术语进行解释,对教义和名相的辨析非常详细。书中广泛涉及佛教各方面的名相术语,对当时及以往中国所接受的全部大乘教义加以综合概括,反映了各宗派兴盛之前的中国佛教情况,加之书中征引的佛教经论文献十分广博,因而本书对于研究佛教和中国佛教史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四卷。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