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五教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或《华严一乘教分记》,简称《华严教分记》、《五教分记》、《教分记》、《五教章》、《教义章》。佛教华严宗理论著作。三卷(或四卷)。唐法藏撰。成书于唐

  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或《华严一乘教分记》,简称《华严教分记》、《五教分记》、《教分记》、《五教章》、《教义章》。佛教华严宗理论著作。三卷(或四卷)。唐法藏撰。成书于唐朝。

  法藏,俗姓康,字贤首,或号“贤首大师”,复号“康藏国师”。生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卒于唐先天元年(712年)。长安人。十七岁从云华寺华严大师智俨学习《华严经》一类经典,二十七岁时出家,参加过日照、实叉难陀、菩提流支、义净等人的译场,广披经论、博学多识,又努力从事解说、著述。后成为唐代重要的佛经翻译者、著名的佛教理论家、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尊为华严宗的三祖。法藏著述颇丰,除了《华严五教章》外,还著有《华严金师子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关脉义记》、《华严文义纲目》、《华严义海百门》、《华严经旨归》、《华严发菩提心章》、《华严策林》、《华严经问答》、《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游心法界记》、《华严经传记》、《般若心经略疏》、《入楞伽心玄义》、《大乘起信论义记》等。

  本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一、确认《华严经》为别教一乘。在第一、第二章中,说明《华严经》与《法华经》讲的都是一乘教,但《法华经》讲的一乘是“会三归一”,其所讲的道理如教义、众生根机、修行方法与结果等和三乘相同,是容三乘于一乘之中的,只是程度较三乘为深,所以称之为“同教一乘”;而《华严经》讲的一乘是三乘所未讲过的道理,是独立于三乘之外的,所以称之为“别教一乘”。

  二、论述判教学说。在第三至第七章中,首先把以前出现的判教学说归为十家,继而勾勒出自己判教体系的轮廓—— “五教十宗”。书中依据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将佛教史上出现的所有派别归为五类,即所谓“圣教万差,要唯有五”。这五教从低到高依次是:(一)小乘教,是为声闻乘人而说的教法,指《四阿含》等经,《僧祗》、《四分》、《十律》等律,《发智》、《六足》、《婆沙》、《俱舍》、《成实》等论;(二)大乘始教,是为从小乘转入大乘者所说的教法,指《般若》、《解深密》等经,《中》、《百》、《十二门》、《瑜伽》、《唯识》等论;(三)大乘终教,是指大乘终极的教门,指《楞伽》、《密严》、《胜鬘》等经,《起信》、《宝性》等论;(四)顿教,是顿修顿悟的教门,指《维摩经》等;(五)圆教,是圆融无碍的教门,指《华严经》。书中将佛教各种教义和流派按其独特的理论主张分为“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主张“人我”、“法我”都是实有,指佛为一般“人、天”宣说善恶报应教义的“人天乘”和小乘中的犊子部。(二)法有我无宗,主张五蕴诸法、“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但“人我”非有,指说一切有部等。(三)法无去来宗,主张万法现在有实体,过去与未来都无实体,指大众部等。(四)现通假实宗,主张万法过去、未来没有实体,现在也只有五蕴有实体,十二处、十八界都不真实,指说假部及《成实论》等。(五)俗妄真实宗,主张一切世俗现象是虚妄不实的,而出世的佛教真理则是真实的,指说出世部等。(六)诸法但名宗,主张一切现象都无实体,都是“假名”而已,指一说部等。(七)一切皆空宗,主张一切现象都以一定的因缘为存在的条件,都虚幻不实,指《般若经》等。(八)真德不空宗,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真如(如来藏)显现,含有“实德”,故“真体不空”,指《楞伽经》等。(九)相想俱绝宗,主张“真理”是“绝言所显,离言之理”,只有靠顿悟认识,指《维摩经》等。(十)圆明具德宗,认为一切现象本来功德圆满,彼此圆融无碍,指《华严经》。十宗与五教是密切联系的,一至六宗是小乘教,七宗是大乘始教,八宗是大乘终教,九宗是顿教,十宗是圆教。书中通过五教与十宗的判教体系将《华严经》的地位排得最高。书中还给别教一乘、渐、顿、始、终等概念的内涵作了规定,最后从本末、时间、地点、众生根机的深浅等方面层层剖析,指出五教间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三、阐明华严宗的理论特色。第八、第九两章里从佛典、佛性、佛教践行及结果等方面,说明华严宗佛教理论的鲜明特色在于强调“无尽”。“无尽”是说华严宗圆教理论所涉及到的一切缘起现象,包括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和形式概念,彼此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互为存在及运动的条件是无限的、绝对的;其中任何一种现象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余每一现象以及缘起现象全体的存在与运动发生影响。

  四、论述华严宗的四种理论主张。在第十章中阐发了别教一乘的四门义理:(一)三性同异;(二)因门六义;(三)十玄无碍,(四)六相圆融。“三性同异”,通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三性之间的同异关系论证,从事物的性质和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的角度,阐述了现象缘起的理论依据。“因门六义”是现象缘起的原因论,就是在因果、因缘的关系中,把现象缘起的原因归结为六种情形: “空有力不待缘”、“空有力待缘”、“空无力待缘”、“有有力不待缘”、“有有力待缘”、“有无力待缘”,对事物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细致而深刻的分析。“十玄门”是《华严五教章》对本体与现象、缘起现象之间、缘起现象内部诸要素间存在的十种关系的概括:(一)同时俱足相应门,(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四)因陀罗网境界门,(五)微细相容安立门,(六)秘密隐显俱成门,(七)诸藏纯杂具德门,(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书中正是通过对十玄门的阐述,说明了法界缘起的本质特征就是圆融无碍、重重无尽。“六相圆融”,通过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揭示了现象以及现象世界的构成原理,对法界缘起内部联系的复杂性和圆融性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说明。

  本书以其完整的判教学说和精巧独特的理论主张奠定了华严宗立宗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实际标志着华严宗的正式产生。因而,《华严五教章》在我国佛教界,尤其是在华严宗内部受到高度重视。宋代佛教学人普遍研究本书,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四人,各作注解,道亭有《义苑疏》,观复有《折薪记》,师会有《焚薪》和《复古记》,希迪著《集成记》。明末袾宏、德清等也都深受本书思想影响。明末清初,明源及其弟子续法,清初的大义、来舟、通理、巢松、一雨等都极力弘扬本书的思想主张。近、现代以来,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本书的注疏、研究工作。随着华严宗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本书也影响了这些国家佛教文化的发展。

  本书的思想观点、思辨方法和使用的范畴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也起过重大影响,其中主要是一即一切的思想给宋代理学家们以直接的思想启发,如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理一分殊”说,就可以在本书找到它的思想渊源。

  会昌法难和五代动乱以后,法藏的著作散佚,一度在国内几乎绝迹,宋代高丽僧义天从朝鲜送回本书及其他华严部章疏,并刻入《六藏经》,此后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大都将本书收录在内。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卷。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