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原名《圆顿止观》。佛教天台宗基本理论著作。十卷(或二十卷)。隋智��述,灌顶笔录。成书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摩诃是梵文Maha的音译,意思是大;本书相对于智��所作另一部讲述止观法门

  原名《圆顿止观》。佛教天台宗基本理论著作。十卷(或二十卷)。隋智��述,灌顶笔录。成书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摩诃是梵文Maha的音译,意思是大;本书相对于智��所作另一部讲述止观法门的著作即《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而名为《摩诃止观》。据说本书曾先后有三个本子,初本二十卷,第二本十卷,第三本是第二本的再治本,也是十卷。

  智��,俗姓陈,生于梁中大通三年(531年),卒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后迁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中国佛教天台宗第四代祖师,天台宗的实际创始者。十八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曾随慧思禅师受得禅法。先后在金陵(今南京)、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弘传禅法,讲说《法华经》。陈亡后。游化荆湘一带,又往庐山讲经说法。曾在扬州为晋王杨广授菩萨戒,被授“智者”之号,一生著作有十九部八十七卷之多,本书是他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夏季说法口述、由弟子灌顶记录整理而成。

  本书详细论述天台宗圆顿止观的修行方法,全书内容由序分和正宗分两大部分构成。序分是记录者灌顶所作,其中扼要说明本书的缘起;正宗分是智��关于圆顿止观法门的具体说明。

  在序分中,首先说明本书的说主、说时、说处等概况,其次说明圆顿止观的来历传承。灌顶将圆顿止观法门的传承区分为“金口相承”和“今师相承”二种。金口相承是指从释迦牟尼到师子共二十四代圆顿止观法门传承的法统,今师相承是指从龙树到慧文、再到慧思、最后到智��的师资传承分统,其中说明慧文依龙树《大智度论》和《中论》的偈文而悟入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并由此构成一心三观的神法;慧思继承慧文的禅法,把它和《法华经》结合起来构成自已的实相论。提倡止观双运;智��又师事慧思,传受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而本书就是智��阐发自己止观法门的著作,最能体现圆顿止观的精义。灌顶通过叙说圆顿止观的传承次序揭示了本书及智��的禅观系统在天台教义中的地位。

  正宗分包括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共十章。这十章习惯上被称为“十广”。十广中的第一章大意章把其余九章概括为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段。因为这五段可以略表十章的大意,所以十章又被简称为“五略”。把“五略”和“十广”两种划分结合起来概括这一部分,正宗分的十章就称为“五略十广”。

  一,大意章。本章以五大段概括十广的大意。1.发大心段,概括十广中前五章的大意,说明为求得大菩提而想修习止观的人必须首先发大菩提心,并说明如何舍弃某种心、发起某种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2.修大行段,概括十广中第六、第七两章的大意,说明为求得大菩提,还必须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禅定实践,禅定实践的方法主要有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3.感大果段,概括十广中第八章的大意,说明修行者所修观行随顺中道,就会感得清净报身之果;4.裂大网段,概括十广中第九章的大意,说明修行者智慧明了,能破除自己及众生对于佛教的疑惑之网;5.归大处段,概括十广中第十段的大意,叙说化他成熟,归入法身、般若、解脱三法秘藏的大涅槃境界。

  二,释名章。其中分别从相待、绝待、会异、通三德四个方面解释止观之名的意义。相待止观说明止观各义都是从某一特定意义上而立;绝待止观说明止是超越止与非止、观是断绝妄想分别;会异说明各种止观异名都会同于绝待止观之中;通三德说明止观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相通,并进而通一切法。

  三,体相章。其中分别从教相、眼智、境界、得失等四个方面说明止观的体相。教相方面分别说明藏、通、别三种教的止观和圆顿教的止观;眼智方面说明由各种止观而得的眼、智;境界方面说明各种眼智所对的境界是三谛之理,此理有种种权实不同的说法;得失方面说明藏、通、别三种教有得有失,唯有圆顿教法有得无失。

  四,摄法章。说明止观可以统摄一切诸法,一切理、一切惑、一切智、一切行、一切位、一切教等等无不统摄。

  五,偏圆章。说明止观对一切诸法的统摄有偏圆的不同,共有大小、半满、偏圆、渐顿、权实等五种不同情况。其中偏圆一项说明藏、通、别三教的止观都是偏,只有圆顿教的止观是圆。

  六,方便章。说明入正观所需加行的二十五种方便,共分为五类: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具五缘包括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诃五欲包括诃色、声、香、味、触等五种欲;弃五盖包括弃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种盖;调五事包括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行五法包括欲、精进、念、巧慧、一心分明。

  七,正观章。说明天台宗的禅观方法,是为全书的核心。其中首先说明观法的对象,分作十种,称为十境;然后说明正修的观法,分为十种,称作十乘观法。十境包括阴八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上慢境、二乘境、菩萨境;十乘观法包括观不可思议境、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十乘观法中以观不可思议境为根本,其中说明天台宗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教义。所谓不可思议境,指众生在根尘相对之下所生起的一念妄心,此一念心具足十法界,二法界中,每一法界又各具十法界、十如、十世间,这样,只要有一念心生起,便具足三千诸法,因此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这就是不可思议境。于此一念心中,念念用即真、即假、即中的三种现法来观察,如观一法即一切法,是为假观;观一切法即一法,是为真观;观非一法非一切法,是为中观。这就是所谓一心三观。以一心观空、假、中圆融之理,是为三谛圆融。如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是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总中观。以空、假、中三观观照三谛圆融之境,总称为不可议一心之观。

  智��当年口述本书内容之时,只到第七章大部分而止,以一的果报、起教、旨归等三章未说,因此本书亦只到第七章而止。

  本书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基本著作,被奉为“天台三大部”之一,在天台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书中提出的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种种教义,成为天台宗思想与实践的主要依据,因此本书是研究智��及天台宗思想的重要资料。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鉴真将本书带入日本,以后由日僧最澄继续弘传,并据以开创日本佛教天台宗。

  本书有多种注释本,其中主要的有唐代湛然《止观辅行弘传诀》四十卷、《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十卷、《摩诃止观科文》五卷,宋代从义的《摩诃止观辅行补注》四卷,清照《摩诃止观辅行读教记》六卷等。本书自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始入藏,今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六卷,另有扬州刻经处刻本单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