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胜之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原名《氾胜之》。从《隋书经籍志》起,加了书字,以后成为通称。收入《汉书艺文志》农家类时名为《氾胜之十八篇》。唐代被称为《氾胜之种植书》,还有称为《氾胜之田农书》。现存最早的

  原名《氾胜之》。从《隋书·经籍志》起,加了“书”字,以后成为通称。收入《汉书·艺文志》农家类时名为《氾胜之十八篇》。唐代被称为《氾胜之种植书》,还有称为《氾胜之田农书》。现存最早的古农书。二卷。汉氾胜之撰。约成书于西汉成帝时(公元前初年)。

  氾胜之,生平不详。据零星记载,其原籍约在今山东省曹县北,“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于氾水,因改焉。”汉成帝时(前37—7年)为议郎,曾在今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指导农业,获得丰收,升为御史。可以推论,其一生的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为主。根据他的实践经验,写成此书。

  本书已佚,从《齐民要术》等书中可辑录到三千五百字。分为以下方面:耕作的总原则,选择播种日期,种子处理,作物栽培技术各论(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收获,留种及贮藏,区(音欧)种法(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

  本书提出的耕作栽培总原则计四百四十七字,概括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即要达到丰产,必须适时安排各种农事活动,疏松土壤,增施粪肥,保墒和适当灌溉,及时进行中耕锄草等田间管理,及时收获。表明要有综合的栽培技术,较前代农书中对于作物栽培仅限于个别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前进了一大步,把农事活动概括为具有六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的整体。

  本书开创了中国农书中作物各论的先例。论述了十二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包括禾(谷子)、黍、麦(冬麦和旋麦,即春麦)、稻、稗、大豆、小豆、瓠(葫芦)、芋(人工栽培芋首见记载于本书)、枲(雄大麻)、麻(大麻)、桑(系统地提出了培育地桑的方法,将我国桑树栽培提高到新阶段)。在论述区种法时还提到油料作物荏(苏子)和胡麻(芝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作物栽培各论,以后的农书都是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种麦受到特别重视,指出整地要点、播种早晚的利弊,以及抗冷抗旱、冬天保留雨雪、早春解冻时耙锄等方法。对种稻,提出利用田埂上进出水口位置的相对或错开,来控制水流方向,因而调节水的温度。介绍了把十株瓠蔓嫁接成一蔓,去掉初生三子,只留四、五、六三子,可以结出十倍大的葫芦的办法。关于农作制度,谈到接着谷子茬种麦,包含轮作和复种。又在瓜田里种薤和小豆,把桑子和黍混播,这是关于间作、混作的最早记载。

  本书还最早记载了一些特殊的农技成就。如旱地耕作的区田法(也称区种法),是由畎田法(种在低畦的方法)和西汉赵过的代田法逐步发展而来的。“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强调施肥。提到了使用“溷中熟粪”,这是使用厩肥的最早记载。书中介绍的“溲种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包衣种子制作法。

  本书对耕田表现出丰富的经验。注意耕的时间和方法。谈到怎样使强土(坚硬重土)变弱,弱土(轻松土)变强。尤其强调春耕必须抓紧时间先耕垆土。首次提出要在田间选取大而壮健的穗留作种子。注意种子在贮藏中不受湿热和虫害。已有基肥、追肥、种肥之分。记载了桑苗截杆法和蚕矢可大量用作肥料。

  本书最早记述了以单项作物亩产量和所投入的工本,计算其盈亏的方法。已有成本核算概念。另外,书中还掺杂了一些阴阳五行的说法。

  本书较集中地反映了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作理论和实践,在北方旱地防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在汉代就享有盛名,被多种著作提到。唐贾公彦《周礼疏》说:“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至今书中的一些原理和措施仍继续在实践中被运用。

  本书最早似乎是献给朝廷的,继而在民间流传。《汉书·艺文志》农家类、《隋书·经籍志》农家类、《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北宋初官纂类书《太平御览》、郑樵《通志》中都曾提到或有著录,但北宋时的其它书目中已不见记载,此后失传。一九五六年科学出版社有石声汉今释本。一九五七年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农业出版社有万国鼎辑释本。一九七九年农业出版社《两汉农书选读》中收入,石声汉选释。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