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断代史。一百六十卷。元脱脱等人撰。书成于元顺帝至正四年三月(1344年)。(脱脱事迹参见《宋史》条)。 元中统二年(1261年),翰林国史院王鹗曾请修辽、金二史。南宋灭亡后,又议同时修宋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纪传体断代史。一百六十卷。元脱脱等人撰。书成于元顺帝至正四年三月(1344年)。(脱脱事迹参见《宋史》条)。 元中统二年(1261年),翰林国史院王鹗曾请修辽、金二史。南宋灭亡后,又议同时修宋
纪传体断代史。一百六十卷。元脱脱等人撰。书成于元顺帝至正四年三月(1344年)。(脱脱事迹参见“《宋史》”条)。
元中统二年(1261年),翰林国史院王鹗曾请修辽、金二史。南宋灭亡后,又议同时修宋、辽、金三史,但因“帝统”之争,长期未决,以至修史不得不延迟。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任命中书丞相脱脱为三史都总裁官。总裁官有中书平章事铁木尔塔识、中书右丞贺惟一、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欧阳玄、待御史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脱脱以三朝各自为正统制定了三史各自成书的计划。《辽史》最先修成,仅用一年时间。负责具体修撰《辽史》的有兵部尚书廉惠山海牙、翰林直学士王沂、秘书著作佐郎徐昺、国史院编修官陈绎曾等人。
唐朝末年,北方民族契丹兴起,九一六年,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称帝,正式建国号契丹,后来太宗耶律德光改契丹为辽。辽代沿袭唐、五代的制度,也设有国史馆,修纂起居注、日历、实录和国史。但有关辽朝史事的文字记载极少。辽虽有契丹文,行用于民间,但用于著作则不够。辽国在得燕云十六州后,虽也用汉字,但严禁文字著作南流。所以,有关辽代史书最为贫乏,以至元初时元好问曾感叹:“今人语辽事,至不知起灭凡几主”。乾统三年(1103年),耶律俨曾奉命把辽朝历次设局编修的实录综合汇集编订成书,共有七十卷。耶律俨,汉人,本姓李,因其父被辽赐“国姓”,故名为耶律俨。仕辽,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监修国史。事迹详见《辽史》卷九十八本传。其书虽名为实录,但从《辽史》所引耶律俨书的情况来看,它有本纪、列传,又有部族、礼、仪卫诸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此书中保存了辽代珍贵的原始材料。金熙宗时,曾修《辽史》,成于肖永琪之手,但后来失散了。金章宗时,又曾组织人力修撰《辽史》,命翰林直学士陈大任专任此事。陈氏以耶律俨《实录》为基础,广搜碑志、文集等史料,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金泰和七年(1207年),历时十九年,始修成初稿,但因德运归属等有关正统问题,使这部《辽史》未能定稿颁行。以上二书便成为元末重修《辽史》的主要依据材料。欧阳玄起草的《进辽史表》称:“耶律俨语多避忌,陈大任辞乏精详,《五代史》系之终篇,宋旧史埒诸载记。”其中提及了所依据的主要史书。此外,元修《辽史》时还大量采用了宋人叶隆礼的《契丹国志》。因耶律俨死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他所修的国史下限最多至道宗朝,金陈大任的《辽史》又以耶律俨国史为基础编修的。因此,此《辽史》中的《天祚纪》及有关的列传部分又采用《契丹国志》中的史事。
《辽史》记载时限,起自唐天复元年(901年),终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宋联合灭辽,共为二百二十五年,《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内分本纪三十卷、史志三十二卷、史表八卷和列传四十五卷,末附《国语解》一卷,比较完整而系统地记载了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
《辽史》的本纪,分别记载了辽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皇帝等九朝的历史。其中太祖本纪记述了契丹族的兴起,追述其先人的事迹。详细地记载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以契丹贵族为主并联合汉和其它各族上层分子组成的辽王朝,以及他东征西讨的武功。这些,不仅反映了辽代早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情形,而且还涉及到契丹与其周围的室韦(蒙古族先祖)、女真、吐谷浑、党项、阻卜、突厥、回鹘、渤海国以及中原的后梁、后唐、吴越之间的关系,还记载了辽代早期就曾与高丽、新罗、日本、波斯等国建立了关系等珍贵史料。本纪中,《圣宗本纪》篇幅最大,对宋辽之间多年的征战与讲和等事迹,都有较详实的记载。其中包括对“澶渊之盟”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天祚帝纪》不仅记述了辽被金灭的过程,而且还简叙了耶律大石率族众西征并在中亚建立西辽的始末。这是极为罕见的材料。
《辽史》志占三十卷,计有《营卫志》三卷,《兵卫志》三卷,《地理志》五卷,《历象志》三卷,《百官志》四卷,《礼志》六卷,《乐志》一卷,《仪卫志》四卷,《食货志》二卷,《刑法志》二卷。《营卫志》是《辽史》新创例目,记载了契丹营卫概况、各部族的建置和分布,分为官卫、行营、部族三项。《兵卫志》即是前史《兵志》,记述了辽的军事组织情况,包括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大首领部族军、众部族军、五京乡丁、属国军和边境戍兵等。《地理志》记述了辽代的地理建置情况,列为上京、东京、中京、南京、西京五道,分别概述。《历象志》详述历、闰考、朔考,并附象、刻漏和官星三文。《百官制》记录了辽朝统治机构分北、南二院,“南府治民,北府治兵”,介绍了各自的官制概况,各占二卷。《礼志》介绍了吉仪、凶仪、军仪、宾仪、嘉仪,提供了当时契丹等部落的风俗习惯方面的材料。《乐志》详记了辽代的国乐、诸国乐、大乐等各种乐的基本情况。《仪卫志》包括舆、服、符印、仪仗四部分,记述较为详细,也是难得的史料。《食货志》记述了辽代的经济情况。其中包括赋税、盐、钱、马等。《刑法制》记录了辽代几次大狱及刑律概况。《辽史》十志基本上记录了辽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及社会风俗等基本概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辽史》有史表八卷,分为《世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游幸表》、《部族表》和《属国表》。八表编撰最为精细,且得到历代的褒赞。列有如此众多的史表,一是可以使前因后果、一代之始末一目了然,二是节省笔墨。因人附事,可以减少一些不重要的列传。而且,把反映辽代内外关系的使臣交往及各部朝贡等事列成史表,既保存史料又无繁杂冗乱之感。
《辽史》列传四十五卷,其中,诸臣列传占三十卷,类传有十二目。即《后妃》、《宗室》、《文学》、《能吏》、《卓行》、《列女》、《方技》、《伶官》、《宦官》、《奸臣》、《逆臣》、《外纪》。其中《伶官》与《宦官》共一卷。《外纪》中又分《高丽》和《西夏》两篇,共一卷。列传记载人物多是宗室耶律姓及后族萧姓,体现了辽代耶律、萧氏二姓执政的特点。《辽史》列传之末附有《国语解》一卷,对契丹族的姓氏及称谓、官名、地名、部族都依次作了解释。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任契丹部落的夷离堇,“夷离堇”意为统兵马的大官,称参知政事为“夷离毕”。再如“林牙”为掌文翰官,时称为学士,即为翰林学士,清乾隆时又敕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又重译或改译了一些错误。史书之中列有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后人提供了方便,而且对于研究契丹人的语言文字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由于《辽史》可依据的史料极少,所以记事过于简略且有漏载。如金、宋灭辽后,耶律大石在中亚又建立西辽,存在了八十多年,而《辽史》没有这段历史的记载。又因成书仓猝,以至各部分内容互相矛盾并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尽管如此,但由于耶律俨的《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等主要记载辽代史事的书籍今已失传。因此,这部《辽史》就成了现今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而完整的记载辽代历史的书籍,其价值自然可知。
由于《辽史》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后人作了许多订正和补遗,其中较著名的有《辽史拾遗》和《辽史拾遗补》。《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清厉鹗撰。厉鹗字樊榭、钱塘人。其书分内纪十三、志四、表二、传三、外纪一、国语解二。新补志二,一为选举,一为经籍。传共补十八人。引书三百五十八种,一为使臣、商贾、降人、间谍的传说材料,一为地方志。其书有道光汪氏振倚堂刻本和光绪江苏书局刻本。清人杨复吉又引用厉鹗所未曾见过的《旧五代史》和薛应旗《宋元通鉴》、《续资治通鉴》,以及厉鹗搜辑有漏的《契丹国志》等与清人考证诸书,撰成了《辽史拾遗》一书,杨复吉复有《辽史拾遗补》。此外,还有汪辉祖的《辽金元三史同名录》和今人冯家升作的《辽史证误三种》,均可资参考。
《辽史》的版本有元至正年间刻本,今已失传。明代有南北监本,清有乾隆殿本和道光殿本。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辽史》是以元末明初翻刻残本拼成。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是以百衲本为基础,广泛吸收了前人校勘《辽史》的成果,是目前流行的较好版本。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