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通史。二百卷。宋郑樵著。书成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郑樵,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世称夹漈先生。生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兴化军莆田(今福建省莆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纪传体通史。二百卷。宋郑樵著。书成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郑樵,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世称夹漈先生。生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兴化军莆田(今福建省莆
纪传体通史。二百卷。宋郑樵著。书成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郑樵,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世称夹漈先生。生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兴化军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十六岁时,其父去世,便与堂兄郑厚一起,不应科举,谢绝人世,到夹漈山造草屋三间,埋头读书。对经、史、礼、乐、天文、地理、草木虫鱼、音韵文字等均有研究。著述多达八十四种。绍兴二十八年,被授予九品的右迪功郎,主管兵部架阁文字,不久遭人弹劾,便归而著《通志》。所著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
《通志》记述自上古三皇至隋朝(《略》止于唐宋)的史事,体例仿司马迁的《史记》,只是改“表”为“谱”,改“书”为“略”,又另据《晋书》增加“记”。全书共分《帝纪》十八卷,记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之事。《后妃传》二卷,记前汉到隋各代后妃之事。《年谱》四卷,记三皇五帝至隋各代的重要史事。《略》五十二卷,记上古至唐代各个朝代的典章制度的变化沿革,以及文化发展的情况。《列传》一百二十四卷(包括世家、宗室传、列传和载记),记周到隋各代的重要人物。
该书《帝纪》、《后妃传》、《列传》、《年谱》等,系综合汉至隋旧史诸文删改而成,但也不是全抄旧史,只是因为前史已述,作者不想重复,故下功夫不多。如他在记三皇的五卷中有两卷他都有许多损益之处,还加了按语。同时书中还补立了许多旧史所无的新传,如《富辰列传》、《申繻列传》、《马钧传》等,但仍然只是对原材料删节而已,所以在材料的加工处理方面远不及《史记》,体例也未跳出司马迁所立的规范。全书的精华在二十略。
郑樵在《通志·总序》中称“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二十略即:《氏族略》六卷,《六书略》五卷,《七音略》七卷,《天文略》二卷,《地理略》一卷,《都邑略》一卷,《礼略》四卷,《谥略》一卷,《器服略》二卷,《乐略》二卷,《职官略》七卷,《选举略》二卷,《刑法略》一卷,《食货略》二卷,《艺文略》八卷,《校雠略》一卷,《图谱略》一卷,《金石略》一卷,《灾祥略》一卷,《草木昆虫略》二卷。这二十略远远超过了正史中“书”、“志”的范围,体现了郑樵的独创精神,也是他的主要精力之所在。
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是以前正史中所没有的,乃是郑樵的独创。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等略,以前史书也很少涉及,郑樵又细致分类,详加论述,有许多可借鉴之处。除礼、刑、职官等节录《通典》之外,郑樵大多都作过专门研究,写过专题著作。如写《氏族略》之前,他便写有《氏族志》五十七卷,还写过《氏族源》和《氏族韵》二书。写《六书》、《七音》二略之前写过《象类书》、《六书证篇》、《字始连环》、《分音类韵》等书,天文方面写过《天文志》,艺文方面做过《群书会记》,校雠方面做过《校雠备论》等。
《氏族略》记述了姓氏来源,区分姓氏由来为三十二类,并指出姓氏学的基本原理“因生赐姓,胙土命氏”,“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都邑略》记述上古至隋各代建都的地点、位置、形胜,选择该处建都的原因、得失。又有四夷部,涉及今少数民族地区部族与中国周围国家,远至大秦、大食、天人等地。《草木昆虫略》,搜集各种方言异名,汇释草木虫鱼的名称,并且以亲身实践,纠正了前书不少错误。这三志,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倡增加的,但并未做过具体论述,是郑樵独自探索写成的。既使正史中有过的一些略,郑樵也打破原有规范而凭自己的想法去写,如《艺文略》共收录宋代以前图书一万零九百一十二部,十一万零五百七十二卷,他把它们分为十二类、百家、四百三十二种,突破了传统的四部分类的束缚。他特别设立《金石略》,强调一直没有引起历史学家们足够重视的金石学在史学编纂上的价值,总结了宋代金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图谱略》更表现了他独具的史识。对于图、表的作用,郑樵之前的历史学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史书中没有给图表以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对图重视不够。在《图谱略·索象》中他说,史书中看不见图,就像听见有人说话却见不到人,有图而无书,则像看见人却听不见他讲话。他列举了天文、地理、宫室、器用等十六种为例,如果有书而无图,则会事倍而功微,因此,他主张编纂史书要图文并茂。
郑樵的《通志》在内容上扩大了史学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些略,不仅在史学史上,而且在学术文化史方面都有很大价值。其中如《艺文略》、《校雠略》、《六书略》、《七音略》、《图谱略》、《金石略》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材料。《六书略》讲述的是文字学,《七音略》讲述的是声韵学,虽然不合史书编纂的要求,但对文化学有一定价值。《艺文略》对图书分类的方法,《校雠略》详细论述了求书的途径,介绍了如何对所搜集的书籍进行分类和编排,这些对于图书馆学中的图书分类学和目录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郑樵《金石略》强调金石学的史料价值,在史料学上是一大贡献。在《校雠略》中,他对于如何收集史料,列举了二十一个题目,对于如何收集史料、储备史料和校勘史料,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对于史料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郑樵的《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又一部通史力作,虽然其编纂前后只有两年时间,但他却是郑樵几十年研究、酝酿的结晶。它打破了自东汉以来纪传体史书中断代史的垄断地位,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他注重实践,对所记天文、地理、草木虫鱼等都经过亲身实践,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是值得仿效的,清人把该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但是,由于编纂时间仓促,加之郑樵本人长期闭门读书,对当时社会缺乏了解,不免有疏漏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史书体例上,该书并未超出司马迁《史记》的规范,特别是书的纪传部分,虽补立了一些新传,但缺少对史料的融会贯通,只是对原材料删节而已,因此,虽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但其价值难与《史记》相比。另外,郑樵虽提倡通史,但因唐书、五代史都是宋朝大臣所修,他不敢再议,所以纪传只写到隋,礼、兵、刑必须反映沿革变化,故写到唐。可见,他很谨慎,缺少司马迁那种气魄。
作为全书精华的二十略,也存在着很大不足,《六书略》没有讲文字学史,《七音略》也不是声韵学史。《氏族略》多挂漏。《天文略》只载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则全抄杜佑《通典》州郡总序一篇,前虽先列水道数行,仅杂取《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数十则,即禹贡山川亦未能一一详载。《谥略》别立数门,而沈约等诸家谥法都删而不录,如此等等。
宋末以来,刻书家单刻《二十略》行于世,元大德以后,全部《通志》才逐渐刊行于世,现存最早的是元刻本。一种是元大德三山郡库刻元明递本,一种是元至治二年(1322年)福州刻本。明清两代版本较多,通行的是清武英殿本,书末附有《通志考证》三卷。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万有文库》时,刻有《十通》合刊本。此本依据的是乾隆官刊本,另附《十通索引》。《十通索引》共分四部分:①说明,中有“十通一览表”;②四角号码索引,全部名词术语按首字的四角号码顺序编排,下注书名和页数;③单字笔划检查表;④分类详细目录。它极便于检索和查阅。因此,万有文库的《十通》合刻本是迄今最佳、最方便实用的版本。一九八八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根据万有文库本影印了《十通》。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