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是一部名家的代表作。又称《守白论》。战国公孙龙著。 公孙龙(约前330前242),又称公孙龙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字子秉,赵国人。为赵平原君门客。先后游说赵惠文王、燕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公孙龙子》是一部名家的代表作。又称《守白论》。战国公孙龙著。 公孙龙(约前330前242),又称公孙龙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字子秉,赵国人。为赵平原君门客。先后游说赵惠文王、燕
《公孙龙子》是一部名家的代表作。又称《守白论》。战国公孙龙著。
公孙龙(约前330—前242),又称公孙龙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字子秉,赵国人。为赵平原君门客。先后游说赵惠文王、燕昭王“偃兵”。以善辩著名,为 “辩者之徒”。
《汉书·艺文志》将 《公孙龙子》列为名家,著录14篇。《隋书 ·经籍志》列为道家,称《守白论》。《旧唐书 ·经籍志》记载: “《公孙龙子》3卷。宋时仅存6篇,流传至今。一说《汉书 ·艺文志》记载有误,本为6篇。今有六篇篇名为 《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
本书《迹府》记公孙龙的传略,为后人所编。其余5篇约一千九百字。其中《指物》研究事物和意识的关系,奠定了公孙龙辩学的理论基础,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篇中有“物”、“指”两个基本范畴。其基本观点是:事物的本质是 “指”。“指”不是 “物”和 “物指”,而决定 “物”和 “物指”。离开 “物”和 “物指”就不能认识“指”。本篇涉及两个哲学问题:一是事物和属性的关系。它认为世界上没有无属性的事物,但又认为事物只是属性的总和。一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它所说的 “物指”是个别,“指”是一般。它认为一般脱离个别而存在,并且决定个别。
书中通过“白马非马”的命题进一步讨论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其论证共有五点: (1) “白马”与 “马”的内涵不同。“马”这个概念指的是形状,“白”的概念指的是颜色。“马”只有形状一种规定性,“白马”有形状与颜色两种规定性,所以 “白马非马”。(2)“白马”与“马”的外延不同。要求“马”,黄马、黑马皆可;要求“白马”,黄马、黑马皆不可,证明白马非马。(3)本体是独立存在的。“马”、“白”都是独立于事物存在的,两种属性结合而为 “白马”。“白马者,马与白也”。“马”只是一种抽象的属性,而没有与颜色结合,这时只能说“有马而已耳”。不能把两种属性的结合( “白马”)看成一种属性( “马”),所以 “白马非马”。(4)反证。如果 “白马是马”为正确,那么 “黄马是马”同样正确。依照形式逻辑,白马是马,黄马是马,那么白马就是黄马,这显然是错误的,所以 “白马非马”。(5) 反驳“离白”论。有人不同意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命题,说“白马”既然有 “白”与 “马”两个内涵,如果暂时把“白”这个内涵抛开 (“离白”),就剩下 “马”这个内涵,说明 “白马是马”。这一观点是指出 “白马” 与“马”的概念在内涵上有重合部分,是符合实际的。《白马》篇中是这样反驳的: “白”有两种,一种是 “不定所白”的白,即作为抽象概念的白(作为 “指”的白);一种是 “定所白”的白,即表现为某物的白颜色的白(作为“物指”的白)。“白马”的白色已经与马结合,不能将其与马分离。“白马”作为一个整体已不再包含抽象的 “白”和 “马”。“白马” 的 “白”是不能从 “白马”这一整体中分离出去的。所以 “离白”是错误的。
《坚白》对“坚白石”的讨论进一步探讨了事物与属性的关系。书中认为; (1) “坚白石” 的 “坚” 与“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存在,因为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人的不同感官各有局限,视觉不能辨别坚硬,触觉不能辨别颜色,所以只能说 “白石”或 “坚石”,否认坚、白二者在物体上的统一。(2)事物的各种属性可以脱离事物独立存在。理由是:“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又说:“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坚;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坚”这种属性不体现于石的时候,可以体现于他物,即使不体现于任何物体上,坚本身一定就是坚硬的。人们之所以找不到这种抽象的“坚”,是因为这时坚处于潜藏状态存在着(“坚藏”)。书中把这种存在叫做“自藏”。“自藏”着的属性是感觉与理智都不能把握的。
《通变》即通达变化之论,也就是对变化的研究。其中心命题是“二无一”。所谓“二”即 “一与一为二”。意思是一种属性与另一种属性(也就是两个 “指”)相加为“二”。“二”只是不同事物加在一起的一种复合物,不承认不同事物结合可以产生出新事物。书中又认为这种复合物(“二”)之中又不再包含组成它的独立的原有属性(“一”),所以说“二无一”。书中还认为,复合物中的某一属性虽然不同于独立存在的原有属性本身,却不能影响独立存在的原有属性本身,后者还是没有变化,不可能变化的。作为独立存在的属性的“一”永远是 “一”,不能分解变化。《通变》实质是不变论。不过《通变》在分析复合物的不同类型时指出种种复杂情况,其见解不无可取之处。
《名实》着重讨论 “正名”问题,对前四论作了逻辑学的总结。主要内容是: (1)确定 “名”、“实”等基本逻辑概念。“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每一事物都有使它成为该事物而成为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名是对实的称呼。(2)提出了 “正名”的标准。“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必须明确、固定,不能含混。这里包含着逻辑学上的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精神。
《公孙龙子》是流传至今的唯一的一部名家著作。其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而就其体系本身说,是荒谬的,违背真理的。但是,在书中的一些论证中,注意到概念自身的明确,以及“个别”概念与“一般”概念之间的差别,对于我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还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书从唐至今,注说者十余家。《旧唐书 ·经籍志》载有贾大隐、陈嗣古注各1卷,已佚。今存注本主要有宋谢希深《公孙龙子注》,明钟惺刻是书,改名为《辩言》。清俞樾 、孙诒让、洪颐煊均有校,收入《诸子平议》等书。双鉴楼、涵芬楼均有道藏本。中华书局有王琯 《公孙龙子悬解》聚珍本。193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道静所撰《公孙龙子考》。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谭戒甫撰《公孙龙子形名发微》。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庞朴撰 《公孙龙子译注》。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