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水利书》是研究治理太湖流域水患的专书。宋单锷撰。唐末因废去荆溪上游节制河水的五堰,宣城、歙县、金陵一带水阳江水,及西部山区高原暴发的山水,全部汇入太湖。北宋初,宣泄太湖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吴中水利书》是研究治理太湖流域水患的专书。宋单锷撰。唐末因废去荆溪上游节制河水的五堰,宣城、歙县、金陵一带水阳江水,及西部山区高原暴发的山水,全部汇入太湖。北宋初,宣泄太湖
《吴中水利书》是研究治理太湖流域水患的专书。宋单锷撰。唐末因废去荆溪上游节制河水的五堰,宣城、歙县、金陵一带水阳江水,及西部山区高原暴发的山水,全部汇入太湖。北宋初,宣泄太湖入海的水道,因修建吴江长堤面宣泄不畅,北宋中叶,三吴地区水患遂日益严重,“十年九涝,公私凋敝”。受其影响,苏州、常州、湖州三府上交的财赋,“较旧赋之入,十常减其五、六”,兴举三吴水利,急在燃眉。单锷“存心苏、常、湖三州不利凡三十年”,他在对太湖流域水系源流的历史和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成此书。此书久无专刻,后从《东坡集》卷59辑出。今有两江总督采进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墨海金壶》本。
单锷字委隐,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北宋嘉 四年(1059)进士。他善长水学,不愿为官,曾独乘一小舟,遍历苏、常、湖三州水道,“经三十年,一沟一渎,无不周览考究”(《墨海金壶》史部《吴中水利书》跋)。经过长期考察,他于元祐六年(1091)写成《吴中水利书》一书,对消弭太湖流域水患,提出许多重要建议,深受当时人们重视。苏轼在杭州做官时,曾召请单锷备陈三吴水利,又寻其《吴中水利书》进献朝廷,惜未采用。苏轼进书状有 “俾图以进”之语,可见原书有图,惟嫌草略耳。单锷终身不仕,一直在江湖隐居。
《吴中水利书》不分卷,全文约8400字。该书首先分析了太湖地区水患的原因。单锷认为: 研讨三吴水利,切忌“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详于此而略于彼。”他指出:庆历以来,吴江筑长堤横截江流,导致震泽(即太湖)之水常溢而不泄:唐末废五堰,宣、歙、金陵水阳江之水悉入荆溪,经震泽而灌注三州;宜兴百渎湮塞,仅存四十九条,荆溪排水不畅,是酿成太湖地区水患的原因。他主张综合治理,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他比喻说:“西起五堰,东至吴江岸,犹如人之一身。五堰如头,荆溪如咽喉,百渎为心,太湖为腹,众水为脉络,吴江为足。今上废五堰之固,而宣、歙、池水阳江之水不入芫湖,反东注震泽,下又有吴江岸之阻,而震泽之水积而不浅,是犹有人羁桎其手,缚其足,塞其众窍,以水沃其口,沃而不已,腹满而气绝。”(《吴中水利书》)他认为,只有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才能根治三吴地区的水患。
他还根据太湖流域水患的特点,主张实行自下而上的治理方针。采取行洪、排涝和航运兼顾的治水方案。在治理步骤上,他提出:“一、先开吴江县江尾芰芦地;一、先迁沙上居民及开白蚬江,通青龙镇、安亭江通海;一、先去吴江岸土为干桥;一、先置常州运河斗门二十四所,用石砌,并筑江堤,管水入江。一、次开夹苧、白鹤溪、白鱼塘、塘口渎、水吴渎、令长圹、滆湖相连,走泄西水入运河,下斗门入江;一、次开宜兴百渎,见今只有四十九条,东入太湖;一、次开苏州茜泾、白茅、七鸦、福山、梅里诸浦;一、次开江阴下江、黄田、春申、季子,灶子诸港;一、次根究临江湖海诸县,凡泄水诸港渎并皆疏凿。” (《吴中水利书》)
《吴中水利书》是一部对于生产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著作。书中阐述的问题,不尚虚文,注重实用,颇多真知灼见,很有参考价值。且是作者长期深入实践,利用野外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整理写成的。明永乐中,夏原吉疏吴江水门、浚宜兴百渎。正统中,周忱往治三吴地区水患,修筑溧阳二坝,“皆用锷说”(《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九史部地理二)。嘉靖中,吕光洵按吴,复奏苏、松水利、隆庆中,巡按御史林应训条议三吴水利,均有单锷遗意。明清水利丛书和地方志书辑录该书的也很多。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