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是唐末道教著作。杜光庭著。前有天复元年(901)杜光庭自序。义发挥唐玄宗《道德经》注和疏,所以称广圣义,圣指唐玄宗。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杜光庭(850933)字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道德真经广圣义》是唐末道教著作。杜光庭著。前有天复元年(901)杜光庭自序。义发挥唐玄宗《道德经》注和疏,所以称广圣义,圣指唐玄宗。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杜光庭(850933)字
《道德真经广圣义》是唐末道教著作。杜光庭著。前有天复元年(901)杜光庭自序。“义”发挥唐玄宗《道德经》注和疏,所以称“广圣义”,圣指唐玄宗。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杜光庭(850—933)字宾圣,号东瀛子。括苍(今浙江省丽水县)人,或云京北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唐末五代著名的道教学者。早习儒业,通经史,工辞章。咸通(860—874)中,应九经科不第,乃入道,师事天台山应夷节。后得郑畋荐于朝。中和初(881),黄巢军破长安,遂从僖宗入蜀,拜金紫光禄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除户部侍郎。王建称帝于蜀,召杜光庭为皇子师。蜀相张格、徐光溥等,皆从杜光庭学。王衍袭位后,尊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兼崇真馆大学士。曾搜寻整理道书,因战乱“累阻兵锋”,“备涉艰难”,仅得道教经诰3000余卷。又重理道教斋仪,叙神话故事以彰仙道。在道教史上,以杜光庭著述最为丰盛。后终隐四川青城山。
该书原为30卷,《道藏》分为50卷,10万余字。卷1—5为序例等。自序中叙录自曹魏以降61家《老子》注或疏解,卷5《释疏题明道德义》又分判家派,明各派宗旨、趣归,指陈精粗得失;卷1释玄宗御注御疏《道德经》诏文,卷2叙老君降迹年代等;卷3—4释御疏序。
卷6—50为正文,分《道德经》为81章,每卷1—3章不等。每章下依玄宗疏有释题,并作义解,叙明本章大旨。以下分句解释,每句依文义先分别列出玄宗注及疏文,“义曰”以下为杜光庭对注疏的解释。
义解主“重玄”说,试图对隋唐道教《老子》重玄学作出总结。其学说大旨是:1、析“道”为3义:理、导、通,说“理者,理实虚无,而明善恶;导者,导执令忘,引凡入圣;通者,通生万物,变通无壅。”(卷5)2、从7个方面辨析道与德的关系:本迹、理教、境智、人法、生成、有无、因果,认为“道者德之通,德者道之功”,二者相互印证,是不可分割的。3、论心与境的关系,将认识形式分为两种:“以目所见为观(音观),以神所鉴为观(音贯)。悉见于外,凝神于内”。又说:“观者,外以目周览,内以神照微。目览则辩乎有无,神照则契乎冥寂。”(卷6)这两种认识形式都因境而生:“心之惠照,无不周遍。因境则知生,无境则知灭,所以役心用智者,因境而起也。……万境所牵,心随境散。”(卷27)4、论述“摄有用之迹,归无为之本”的修仙理论,认为人“禀道之性,本来清净。及生之后,渐染诸尘,障翳内心,迷失真道。”(卷15)所谓“染”,“外境著心谓之染”,如果“人能摄情断念、近性归元”,便能洗涤各种尘染、境缘,见明真性清净,所以说:“善修行之人,万虑都忘,一念不二,静契于道,与真合同。万缘不能侵,诸见不能诱”。(卷32)5、论述修道即修心的观点,认为“人之难伏,惟在于心。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心不可息念,道以息之,心不可见,因道以明之。善恶二趣,一切世法,因心而灭,因心而生。习道之士,灭心则契道;世俗之士,纵心则危身。”(卷8)
宋元道教的一些《道德经》注本,对本书多所称引,其说对宋元道教和理学、心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