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是道教经书。全称《老君清静心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旧托称葛玄受之于东华帝君等,但不见六朝道书记载。《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3载唐玄宗时衡山道士李思慕注《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清静经》是道教经书。全称《老君清静心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旧托称葛玄受之于东华帝君等,但不见六朝道书记载。《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3载唐玄宗时衡山道士李思慕注《
《清静经》是道教经书。全称《老君清静心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旧托称葛玄受之于东华帝君等,但不见六朝道书记载。《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3载唐玄宗时衡山道士李思慕“注《清静经》行于世”,元道士王元晖注云有“司马子微解注之本”,无名氏注本亦数引唐人故事。此经宗旨盖约唐初“重玄之道”及性情修养说而为言,当是玄宗朝前后著作。此经略有两种本子。一为无注本,收于《云笈七签》卷17,较诸家注本多七言偈24句,《正统道藏》太清部所收与此本同。今所见最早注本为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注,南宋道士白玉蟾分本经为五章,元道士王玠、王元晖等注则加图解,另有李道纯、侯善渊等人注或颂多种。二本文句互有所异。
该经正文约390字,不同本略有出入。认为“道”具有清浊、动静等对立的两面,表现为阴阳男女,阴阳的升降流通,便化生万物,万物以清静的一面为本,动浊的一面为末,所以贵尚清静。如说:“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清静为本,浊动为末。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清静,天下贵之。”(无注本)以这条原理言之于人,则“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可见欲望是扰乱清静的根源,所以要遣欲。“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心神清静则断六欲、绝三毒。于是,“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莫得,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既无其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其寂。无寂寂无,俱了无矣。”(无注本)既不欲动,又不滞于寂,心神不两属,所以不产生欲望。“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各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注本)这里所说的“得性”,即恢复人清静之本,亦即使人性符合“道性”(杜光庭注)。所言得道,与轻举飞升的得仙不同。得仙要修命,得道则修性。
该经是对唐初期道教“重玄”学和性情修养论的一种概括。宋元道教的修性说,以此经为宗本,金末王重阳创全真教时,以此经为基本经典之一。因为短小,又便于念诵,被后代道教定为早坛功课经之一。早坛功课经用的是杜光庭等人注体。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