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持入经注》是中国佛学史上最古的经典注释书之一。《高丽藏》题为陈慧注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则作吴陈慧撰。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卷。 陈慧,生平不详。吴代学者。会稽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阴持入经注》是中国佛学史上最古的经典注释书之一。《高丽藏》题为陈慧注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则作吴陈慧撰。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卷。 陈慧,生平不详。吴代学者。会稽
《阴持入经注》是中国佛学史上最古的经典注释书之一。《高丽藏》题为陈慧注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则作吴陈慧撰。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卷。
陈慧,生平不详。吴代学者。会稽 (今浙江省绍兴县) 人。曾从安世高学习小乘佛教,与南阳 (今河南省南阳市)韩林、颖川 (今河南省颖川县) 皮业并称为安世高之入室“三贤”。著名译经大师康僧会曾从其学习佛经,并协助注释佛典。《阴持入经注》可能是与康僧会合著的。
《阴持入经注》,2卷,卷首有序。本注是对汉安世高译《阴持入经》所作的注解。《阴持入经》是中国佛教初期翻译的经典,属于佛教中的小乘经典,主要阐述法数和解脱之道。所谓“阴”、“持”、“入”,是小乘佛教中最基本的概念。“阴”,后译为“蕴”,其中又分为色、受、想、行、识5类,故名“五阴”;“入”,后译为“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被总称为 “十二处”;“持”,后译为“界”,即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再加上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构成为“十八界”。所谓“阴”、“持”、“入”,亦即是被以后佛教列为“三科”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简称。《阴持入经》称之为“三部并行”,要求从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观察人生和社会,达到成佛之道。本经因系旧译经典,因而文字甚为难解。为便于人们深入理解,陈慧遂撰成此注。他广引经论,如 《道理经》、《安般守意经》 (安世高译)、《法镜经》 (安玄译)、《慧印经》、《维摩诘经》、《沸迦沙经》、《了本经》、《大明度经》、《老母经》 (支谦译)、《七真经》(不见传本)、《法句经》、《中心经》 (文皆与今释藏诸本不同,不知谁人所译)等,计13种。其中所引《安般解》,可能是所佚道安《安般解》。卷末附有“佛说慧印百六十三定解”。
《阴持入经注》因系佛教初传时期的经典注释书,对于了解当时的佛典译语和人们理解佛教的程度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将“八正道”中之 “正思维”译为“正行”,注解说:“非三尊净行,终而不行也”,指出 “正思维”是泛指一切实践行为,而非限定在思维的范围。把 “正业”译为 “正治”,注解说: “以天欲为治”,认为 “正业”的根本在于 “无欲”,等等。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并不完全理解佛教原来的体系,而是根据当时中土流行的道德修养的需要进行发挥的。此外,本注还把“苦”、“空”、“非身”这些对社会人生的判断,看成是由“非常”这个概念推演出来的,而忽视了 《阴持入经》中着重强调的 “诸法天我”的道理,这反映了从《四十二章经》以来,人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水平。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