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原名《三因极 一病源论粹》,简称 《三因方》,是综合性中医学著作。宋陈言著。成书于1174年。宋 《直斋书录解题》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南宋刻配补元麻沙复刻本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原名《三因极 一病源论粹》,简称 《三因方》,是综合性中医学著作。宋陈言著。成书于1174年。宋 《直斋书录解题》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南宋刻配补元麻沙复刻本
《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原名《三因极 一病源论粹》,简称 《三因方》,是综合性中医学著作。宋陈言著。成书于1174年。宋 《直斋书录解题》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南宋刻配补元麻沙复刻本、元刻本、日宽文二年 (1662) 刊本、日光禄六年 (1693) 越后刊本及清《四库全书》本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宋刻配补元麻沙复刻本排印出版。
陈言(约1131 1189),字无择,号鹤溪道人,南宋青田(今浙江青田)人,中医学家。精于医术,治病多效。曾于绍兴辛巳(1161)集医方6卷,名《依源指治》,讨论病因病理。并集注《脉经》,附方若干。然二书均未得刊行。其后与友人论及 “医事之要,无出三因”,于是进行理论归纳,执简驭繁,编集其应用诸方而成本书。书名“三因极一”,即取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之意。此外,宋乾道中(1105—1173)成书的《纂类本草》未明记作者,仅有陈言序文。据其中学术见解,有可能为陈氏所著。但原书已佚,难以确考。
本书通行本为18卷。《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均作6卷。约23万余字。前有作者自序。卷1包括 “脉经序”、“学诊例”、“总论脉式”、“三部分经”、“六经所属”、“五脏所属”、“五脏本脉体”、“六经本脉体”等。以论脉辨证为主,相当于总论。作者认为“辨因之初,无窬脉息”。故对脉诊极为关注,论述颇详。卷2前半部分也属医论性质。列“太医习业”、“五科凡例”、“三因论”等节。其中“五科凡例”等节,从学脉、审病、察证、用药、识因等方面,阐发了研究古籍与学医论证的要点。他指出:“凡古书所诠,不出脉、病、证、治四科”,学医者当 “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这四科又可以 “名、体、性、用”四字加以概括。卷2下半部至卷18,分证论治列方。共分180门,集方1050余首。所述病证包括内、外、妇、儿各科。每类均有论有方,方论结合,条理分明,文字简要。书中所载不少方剂,为宋以前医学文献所不备。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结合病证治疗,重点讨论“三因”。三因说源出张仲景《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氏对此进一步发挥,将三因分为内因(七情所伤,发自脏腑,形于肢体); 外因 (六淫为病,起于经络,舍于脏腑);不内外因 (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以及虎狼毒虫、金疮压溺等),从而大大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理论。尤其是结合临床研究病因,从病因推究疾病的诊治,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虽以医方比重为大,但主旨在说明研究病因对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故刊行之后,三因学说流传甚广。书中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对疾病进行分类的方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本书“文词典雅,而理致简赅,非他家俚鄙冗杂之比。”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