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旉农书》是最早一部介绍中国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典型地方性农书。南宋初陈旉撰。《宋史艺文志》农家类有著录。绍兴十九年(1149),洪兴祖任真州(今江苏仪真)知州时,将《陈旉农书》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陈旉农书》是最早一部介绍中国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典型地方性农书。南宋初陈旉撰。《宋史艺文志》农家类有著录。绍兴十九年(1149),洪兴祖任真州(今江苏仪真)知州时,将《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是最早一部介绍中国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典型地方性农书。南宋初陈旉撰。《宋史·艺文志》农家类有著录。绍兴十九年(1149),洪兴祖任真州(今江苏仪真)知州时,将《陈旉农书》第一次进行刊刻,后并附有《仪真劝农文》。绍兴二十四年(1154)陈旉又把家藏《农书》底稿,重新加以整理,拟将之呈进朝廷,结果没有下文。宁宗嘉定七年(1214),绍兴府余姚县知事朱柭和知高邮军(今江苏高邮)的汪纲,将《农书》再次刊刻传播,两人均为新安(今河南新安)人,明代《永乐大典》收入了本书;其他刊本、抄本、单行本、合编本也有多种。清代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龙威秘书》、《函海》、《艺苑捃华》、《农学丛书》、《农荟》等本,后来又有《丛书集成》本。1956年,中华书局曾根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过一次,首尾附件较完全。1965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万国鼎的 《陈旉农书校注》。书首的 《陈旉农书评价》,对该书作了较深入系统的评论。
陈旉生于北宋熙宁九年 (1076),享年八旬以上,《宋史》等文献都没有他的传略和有关事迹的记载。《农书》内容和序、跋中可略知其书写成前后的活动,及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农书》写成时,陈旉虽已74岁高龄,但仍亲自将之送到仪真去给洪兴祖看,请他支持刊印,书后“自序”署名为 “西山隐居全真子陈旉”。“全真子”是道教全真派道徒的称呼。全真教创教于 “靖康”(北宋钦宗年号,1126—1127) 以后。该教不尚符录,不事烧炼;提倡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并主张道、释、儒三家思想合一。早期道徒多为河北之士,“不求闻达于诸侯”,凭藉耕田凿井自食其力。洪兴祖在为《农书》所写的《后序》中也说,陈旉“平生读书,不求仕进,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还赞扬他能贯穿出入 “于六经诸子百家之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下至术数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者《易》也”。足见陈旉乃是个知识渊博的饱学之士。由于他在西山“躬耕”过,所以又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
《陈旉农书》篇幅不大,连序、跋共计1.2万余字,分上、中、下3卷。上卷没有设卷名,为全书重点,阐述农业生产经营原理和生产技术,共分为12篇:《财力之宜篇第一》阐述农业生产要“量力而为”,采取集约经营;《地势之宜篇第二》指出生产基地地势高下不同,应予不同的适当安排;《耕耨之宜篇第三》主要谈土壤耕作;《天时之宜篇第四》指出种庄稼必须知道“阴阳消长”之理,以做到顺天时、地利地进行生产; 《六种之宜篇第五》提出要按时宜安排各种作物,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复种次数;《居处之宜篇第六》强调农家住屋安排,要考虑农事的方便;《粪田之宜篇第七》指出对肥瘠等不同的土壤,各要治之得宜; 《薅耘之宜篇第八》说,稻田除草,在不同的季节里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节用之宜篇第九》强调丰收后,要“节用御欲”,《稽功之宜篇第十》指出管理者要对农民检查督促,“以明赏罚”; 《器用之宜篇第十一》阐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念虑之宜篇第十二》强调对农事要时刻考虑,料理缉治。最后附有两篇专论,《祈报篇》记述农业春祈、秋报祭祀礼仪;《善其根苗篇》记述了培育壮秧的原理和技术。卷中,名为“牛说”。《牧养役用之宜篇第一》强调养牛“必先知爱重”, 并介绍了 一套牧养技术: 《医治之宜篇第二》指出牛的某些疾病会传染,对病牛要及时隔离和适时养治。卷下,名“蚕桑”,主要记述种桑和养蚕的技术,分《种桑之法》、《收蚕种之法》、《育蚕之法》、《采桑之法》和《簇箔藏茧之法》等5篇。
《陈旉农书》在中国古代农学上表现出不少新进展。以前的农书,大都侧重耕作栽培技术的记述,而它则从农业生产全局出发,以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二者并重。强调农业经营要有预见,做好规划;经营规模要与“财力相称”。其次,总结生产技术时,不像以前的农书那样平铺直叙。如讨论江南水田整地时,分别对四种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培育壮秧是水稻增产的关键之一 ,比稻田土壤耕作和田间管理更为重要,因而特设专篇加以讨论。第三。用专篇讨论土地的利用,是《农书》所首创。《地势之宜》篇的开始,说明土地的自然面貌和性质多种多样,有高山、丘陵、平原、低地等区别;地势有高下不同,寒暖肥瘠也随之各不相同;因此,治理时各有其适宜的方法。还提出高田、下地、坡地、葑田、湖田5种土地的具体利用规划。特别是对高田利用的讨论,既合理而又巧妙。第四,《陈旉农书》继承战国以来“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瘠)”的思想,特别重视积极发挥人在地力上的改造作用。在《粪田之宜》篇中,批判了 “农田耕种三、五年后就会疲乏”的错误观点。同时提出:如果能常给农田加添新而肥沃的土壤和施用肥料,地力将会“常新壮”。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土壤好坏,肥瘠虽不一样,但治理得宜都可以长出好庄稼。这两条原则充满着坚强的可以用人力改变自然的信念。最后,《陈旉农书》在农学体系上,开始表现出有意识的追求完整和系统的讨论; 并开先例把蚕桑作为农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来处理。这影响到后来一些农书,如元代的《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都是“农”、“桑”两字联称并举的。以上卷编次看,用十二宜为篇名,有一定的内涵、顺序,并互有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各篇内容看,虽不都很充实,且有的问题往往散见于若干篇,但对每项内容则都能提出一些系统性的理论来。
有关《陈旉农书》的研究论文和著作,都肯定其农学成就和在中国农学史上的地位,说它是“一部精心杰作”,“内容丰富多彩,有很多独特的创见和发明”。农史学家万国鼎说: “《陈旉农书》篇幅虽小,实具有不少突出的特点,可以和 《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并列为我国第一流古农书之一。” 以研究中国农史著称的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说:“陈旉《农书》三卷,是宋代农书中值得特笔大书的,因为它给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以来的农书放一异彩”。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