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敏求记》是清代一部善本书版本题跋目录。清初钱曾所撰,初稿题名为《述古堂藏书目录题词》。书成,当时学者都想一睹为快,但钱氏却秘不示人。江南典试官朱彝尊为了看到书稿,用重金
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清代创作最繁荣、取得成就最高的小说类型,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儒林外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开始
2024-09-29
《读书敏求记》是清代一部善本书版本题跋目录。清初钱曾所撰,初稿题名为《述古堂藏书目录题词》。书成,当时学者都想一睹为快,但钱氏却秘不示人。江南典试官朱彝尊为了看到书稿,用重金
《读书敏求记》是清代一部善本书版本题跋目录。清初钱曾所撰,初稿题名为《述古堂藏书目录题词》。书成,当时学者都想一睹为快,但钱氏却秘不示人。江南典试官朱彝尊为了看到书稿,用重金贿赂了钱的书童,将书稿偷出,连夜赶抄副本一部,才使这部著作为世人所知。此后鲍氏知不足斋、缪氏云自在龛等均有抄本。该书首次刊刻是在清康熙年间松雪斋刻本(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此后有雍正四年(1726)吴兴赵用亨刊本、乾隆十年(1745)嘉兴沈尚杰刻本、乾隆六十年(1795)沈氏重修印本、道光五年(1825)仪征阮福小琅环仙馆刻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番禺潘仕诚刻《海山仙馆丛书》本。后来,管廷芬、章珏广征博引,对该书谬误之处一一加以校证,于民国十五年(1926)由长洲章氏刻印。1984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又出版了丁瑜以乾隆沈氏刻本为底本重加点校的点校本。以上诸本,以长洲章氏本为佳,而丁瑜点校本较为通行。
钱曾(1629—1701),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曾族曾孙。少时曾就学于族祖钱谦益,尝帮助乃祖乃父收藏整理图书,既积累了藏书经验,又增长了治学才干。钱谦益的藏书处绛云楼焚毁后,所余之书全部归于遵王,加上其本人的收藏,藏书大为丰富,同时,他还与许多藏书家借传抄所藏善本珍籍,使其藏书质量也大大提高。其藏书分别贮于述古堂、也是园和莪匪楼,并将藏书分类铨次,编成《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和《读书敏求记》三种书目。
《读书敏求记》全书4卷,所收之书皆为绛云楼焚余珍善本共634种,为钱氏藏书之精华,大多为宋元刻本及旧抄本,全书约10万字。该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卷1经目分经、礼乐、字学、韵书、书、数、小学7类,收书105种;卷2史目分史、时令、器用、食经、种艺、豢养、传记、谱牒、科第、地理、舆图、别志11类,收书146种;卷3子目分子、杂家、农家、兵家、天文、五行、六壬、奇门、历法、卜筮、星命、相法、宅经、葬书、医家、针灸、本草方书、伤寒、摄生、艺术、类家21类,收书220种;卷4集目分集、诗集、总集、诗文评、词5类,收书147种。
该书著录各书,除注明书名、卷、册数和版本外,还记有解题,详细记载该书版本情况,评论作者,考证书之源流及缮刻之异同等,充分体现了钱氏在版本学上的成就。如卷2史目“刘知几通史”条下记载“二十卷。陆文裕公刻蜀本《史通》,其补注、因习、曲笔、鉴识四篇,残脱疑误,不可复读,文裕题其篇末,而无从是正,举目罕觏全书,殊可惜也。此本于脱简处,一一补录完好,又经前辈勘对精允,凡标题行间者,皆另出手眼,览之真有头白汗青之感。”又如卷4集目“韵语阳秋”条下云“二十卷。丹阳葛立方常之撰。朱性甫借得此书宋椠本,邢丽文命工摹写二部,举其一赠性甫,朱守中又从性甫借归。弘治癸亥金成性录成此本,守中为题其卷尾。三君皆衡山好友,安贫乐志,吴中雅士也。常之《诗话》诗话无足取存。此见前辈嗜好之勤。互以抄书为风流罪过,亦艺林美谈也。”另外,他根据图书的版刻、字迹、纸张、墨色等特征鉴定版本,并从初印、重刻、原版、翻刻等方面去评定图书版本的优劣,为后世古籍版本的研究鉴定树立了典范。
《读书敏求记》成书于清代初期,它的问世,开了我国版本解题目录之先河,它的一整套鉴定版本的方法,开扩了目录学的研究领域,为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并在清代学者中倡导了注重版本、编撰善本书目的风气,是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目录学专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该书的评价是:“见闻既博,辨别尤精。”清代著名学者阮福在重刻此书时说:“遵王此书,述著作之源流,究缮刻之同异,留心搜讨,不遗余力。于目录书中,洵为佳著。”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
2022-12-02
原文: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
2022-12-02
原文: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
2022-12-02
原文: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