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锋》中拉里的性格特点分析

【导语】:

拉里是《刀锋》中的重要人物,关于拉里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来了解了解吧!

  毛姆的《刀锋》拉里的性格特点

  英国现代小说家毛姆在其小说《刀锋》中,塑造了一位因受战争刺激而走上追寻人生意义道路的主人公形象拉里。本文通过对拉里在这一追寻过程的分析,得出他作为自由的探索者与无私的解救者这两个形象的结论,并认为这两个形象是作者对一战后人们生活境况的反思,是作者时代关怀情感的表现,也是对于像拉里一样拥有自由精神与高尚品质的人的赞美。

  《刀锋》中的拉里是一位与世俗格格不入的青年,他为了解决自己因战争而产生的,对于种种人生问题的疑惑,放弃了人们普遍追求的现实的物质生活,试图在精神领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拉里独自一人从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旅程。

  他像一匹不合群的狼,选择了佛罗斯特那条人迹罕至的道……

  ——题记

  读完毛姆的《刀锋》,撇开它深奥复杂的主旨,关注点便自然而然地聚焦到了拉里这一人物形象上。总的说来,《刀锋》之所以称得上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因为它不但能以平淡的情节传达引人共鸣的人生哲理与宇宙奥义,还能让读者在不认同主人公价值观的情况下仍然认同小说本身的价值。

  拉里这个人不是个讨喜的角色。当他选择所谓的“晃膀子”而拒绝伊莎贝尔所有关于工作的建议时,我就肯定自己不会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怪人——如果他在书的后半部分不改变想法的话——而他出场的态度举止以及种种迹象表明,他对自己所作决定的坚持显然比顽固更顽固。

  拉里要寻找一个答案,一个能够揭露恶的来源、阐明上帝的有无、解释“绝对”和“轮回”的“真理”。在他看来,这样的生命过程才是极致的追求,比世人争名逐利的行为更有意义。他放弃婚约、拒绝工作、散尽家财,寻找破落蹩脚的居所随意放置自己的肉体,像放置一个不懂生活情趣的木偶,以抵制物欲和肉欲来彰显精神欲求的如痴如狂。

  正是上面这种观念和行为让我对这个形象塑造的成功性产生了质疑。他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都是一个没有任何性格转折的扁平形象。小说中,“我”所了解到的拉里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形象的真实度都有所不同。

  首先是取消婚约前的拉里。此时的拉里是一个真实的形象,血肉丰满。他有着“宁静庄重”的外貌,有许多“模糊的、不连贯的、纷乱的”怪想法,“做孩子时就独行其是”,落落寡合,爱看书,沉默但有想法。这一切性格特征无不与他父母双亡的经历相关。这样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历史上都比比皆是,他们往往是单亲或孤儿,自小就显示出异于同龄人的一面,甚至作出一些疯狂的举动。但正如俗话所言:“当一个人被别人当做疯子时,他离成功不远了”,此时的拉里在读者看来可能更像是一个即将在思想史或哲学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一个将会名垂青史的、非同寻常的伟人。

  其次是游历期的拉里。一个半真实的形象,低调地标榜着斯多葛派的高傲。他从美国到法国、德国、印度一路游历,像是走上了一条无数美国人希望走却从未启程的旅途。旅行是一个充满引力的巨大魔盒,它不断勾起人类走向漂泊和寻找未知的潜在欲望,似乎只要面向远方,一切都会圆满。拉里正是被这种魔力深深地吸引着。他不要舒适的卧榻,不要美味佳肴,破烂的行装和艰苦的劳动不但没有令他疲乏厌倦,反而让他觉得更接近人性的解脱。但对这类生活的吹捧是无法被平凡的大众所接受的。美国人或者欧洲人对于印度的执念由来已久,那个神秘的国度里满是智慧和财富。总觉得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与拉里有着某种共同之处,他就曾经计划过印度之行,但远涉重洋的辛苦断送了这一宏伟行程。拉里的生活是超然物外的生活,吃饱穿暖都不重要,他的眼中只有那个“答案”:“无所为而为”然后让自己与“绝对”合为一体。多么典型的东方思维!看上去是充满智慧,但换一个角度思考,那些自认为领悟生活真谛、看破尘世规则的想法也许是最幼稚的想法。他们追求庄子式的逍遥与解脱,只看到了表面化、形式化的不求奢华,而忽略了佛学、道家智慧中“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内在深意。

  最后是归国期的拉里。一个不真实的形象,一个只适合在想象或小说中的极端浪漫派。作者告诉我们拉里归国的打算,却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情况。谁也猜不准那时的美国是否容得下一个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地偷懒、游手好闲的“不思进取者”。如伊莎贝尔所言:“他是理想家,他在做一个美丽的梦,而且即使这个梦不会实现,能做这样的梦也是令人心醉的。”他选择回到当时那个极端现实主义的国家过他的理想生活,不愿意为这个蓬勃前进的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却自私地享受着自以为高尚的无欲无求和我行我素,在赤贫中沐浴精神殿堂的光辉。

  以上种种都让我怀疑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当然,小说所建构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也不是决定形象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但我认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仍应推行一种普遍适用的真实性和价值体系来支持虚拟世界的运行。好在毛姆对主人公的态度并非一味地盲目推崇,而是巧妙地通过伊莎贝尔等人之口将读者可能的怀疑与反对态度呈现在了作品中。

  对于拉里的价值评定,人各有异,这与读者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价值体系不无关系,无所谓孰优孰劣、孰对孰错。生存方式的自我解释和人生选择的自圆其说才是生命航程的最终指向。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