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导语】:

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中的重要人物,那么关于克洛德是个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分享,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巴黎圣母院》克洛德是怎样的人

  克洛德: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如果说法比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警惕的爱情伪君子,那么克洛德则是我们生活中应该警惕的爱情恶魔。三十六岁的克洛德是巴黎教会的副主教,他从小在教会学校里接受教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爬上了位高权重的位置。但是单调刻板不人道的教会戒律并没有消除他内心的本能欲望,反而使这种本能欲望在极度的压抑下变得更加激烈和疯狂。当他对爱丝美拉达的爱情冲决了宗教对他的长期压抑后,他的欲望本能便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变得无法控制和收拾。我们无法否认克洛德对爱丝美拉达的爱是真心诚意的,他甚至愿意为了爱丝美拉达的爱情,放弃他所有的一切,连同他信奉了几十年的上帝。

  但是他的爱情也是极端自私的,他的爱情观就是:“如果我不能拥有,我就要让她毁灭!”所以他先指使他的养子卡西莫多在深夜 里去抢爱丝美拉达,失败后,又刺杀情敌法比,并嫁祸于爱丝美拉达。当爱丝美拉达被卡西莫多抢救到巴黎圣母院内合法避难的时候,他再利用权势和阴谋让爱丝美拉达失去了巴黎圣母院对她的庇护,然后在一片追杀声中,用死亡作威胁,逼迫爱丝美拉达接受他的所谓的“爱情然而,《巴黎圣母院》最值得读者欣赏玩味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美丑的对照原则来创造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分析中,克洛德似乎总是被打上“心狠手辣”“没有人性”之类的标签,被理所当然看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人物。其实在我看来不全如此。

  不可否认,克洛德的确是一个魔鬼。他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以一种自以为对的方式,近乎变态的去追求埃斯梅拉达,当看到埃斯梅拉达与腓比斯约会,他疯狂地嫉妒,暗伤了腓比斯,甚至不惜将伤害埃斯梅拉达。他的爱是一种畸形的爱。但是,当他以为他心爱的埃斯梅拉达要被他亲手毁灭时,他的内心的痛楚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我看来,他的痛苦源于他的善良。

  纵观克洛德的一生,不难发现克洛德的善良之源。克洛德的早年经历让人情不自禁产生一种崇敬之心。他热爱学习也热爱生活。他自幼便被父母送到学院,他有着极其旺盛的求知欲,对知识有着无上崇高的敬畏之心,这也让我感到很敬佩。后来,父母双亡,他承担了抚养弟弟若望的职责,这对于一个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学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少年来说不难想象有多困难。甚至他还抚养了丑陋无比,在当时的环境下饱受唾弃的卡西莫多。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人性的光辉一面。

  但物极必反。克洛德早年的优秀使他年纪轻轻便成为了圣母院的副教主。他开始压抑自己内心一切欲望。他对知识的渴求,对宗教盲目的信仰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对生活本身的热情。他与其他人不同,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曾经的那些好的品质,他的“博学,智慧”,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渴望都在那一刻成为他背负的沉重的枷锁,让他动弹不得。

  至此,我们已经看不到早年作为人的克洛德,他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作为副教主的克洛德。

  克洛德身处于一个追求禁欲主义的社会,这种荒谬的对于正常人性的压迫正是造成克洛德罪恶的根源。这种社会环境的虚伪与罪恶正是克洛德的“卑鄙”之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我想反则亦是如此。克洛德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他的人生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人物的一生经历也正象征了反人性的社会制度的弊端。作者正是想用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性的善良与美终会打败虚伪的宗教禁欲。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