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性格特点分析

【导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很伟大的作品,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并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怅。小编来给大家介绍盖茨比的性格特点。

  茨杰拉德是当代美国最具盛名的作家,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始终坚信“美国梦”。尽管一而再的失败,盖茨比从来没有放弃过“美国梦”。盖茨比这种近乎于病态的阶级奋斗意识,可以说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畸形在个体上的真实写照。本人将采用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理论,分析“盖茨比”的畸形性格,由此揭示“美国梦”的实质及其必然破灭的根据。

  首先,在盖茨比的身上,能看到一个痴心不改的男人对爱情的执著,这种执著通过几个情节表现出来。

  其次,在盖茨比的身上,又表现出自卑和极端的性格,盖茨比深深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和愤恨。

  盖茨比的种种性格是由他的出身和经历产生的,有一句话说得好“家庭生活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盖茨比的“美国梦”

  从小说的描述来看,“盖茨比”出身寒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小子。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美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已经从垄断资本主义转向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资本不再关注“实体经济”而只关注于投机。盖茨比正是看到了这个时代特征,所以才敢于做起他的“美国梦”。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金融垄断资本仍旧是大资本家的天下,他只是大资本的一个代理人而已,并且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代理人。然而盖茨比并不满足于这种阶级地位,他极力模仿资产阶级上流人士的一举一动,并且改名换姓,编造身世传奇,但最终不过是海市蜃楼。尽管最终遭遇了巨大的失败,但是盖茨比至死也没有放弃过“美国梦”。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真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用自己荒诞的一生,嘲讽了当代资本主义,同时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即便是在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中,资本对人的扭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畸形仍旧存在,而且根本不可能消失及改变。由此可见,“美国梦”实则是一个荒诞梦,是一个畸形的资本梦。那么为何一个如此怪诞地“美国梦”至今仍在影响着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呢?按照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的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实则依靠的是超消费。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重大的转型,其将国内工业生产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由此摆脱了血腥剥削的罪恶形象。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仍旧是一种罪恶的制度,为了掩饰自身的罪恶性,资本主义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宣传策略,即消费主义的宣传策略。基于这种策略,美国的政治理念如同美国的商品一样,具有极为光鲜亮丽的外表。“美国梦”便是这种消费主义政治宣传策略的产物,其具有高度的迷惑性与欺骗性,由此达到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不存在的,人和人只有在消费和死亡面前是平等的。正如小说中的“盖茨比”,他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他只有依靠巨大的消费才能支撑自己。同时所有围绕他的人,看中的只是他的消费能力。一旦他的这种能力失去,所有人便四散开去。显然,盖茨比深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法则,他非常善于利用消费的魔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如上述所言,“美国梦”只是一种治理策略,而不是真实的具有价值的理念,因此它最终必然是要破灭的,这是盖茨比悲剧的根源。从“盖茨比”至死不渝地忠实于美国梦,可见“美国梦”的毒害之深,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和加以抵制。

  二、“盖茨比”畸形性格的表现

  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盖茨比不只是一个资本病的受害者,同时他也是资本病的传播者。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流动,为此它需要大量的代理人。在第三世界,金融垄断资本与军事寡头合作,建立各类极权政体,剥削压迫世界人民。在国内,则以资本定价的方式鼓励国人从事大规模投机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菲茨杰拉德才有可能创造出“盖茨比”这样的人物,可以说“盖茨比”是战后美国资本疯狂的真实写照,其是具有高度现实意义。因此对于“盖茨比”性格的研究,对于深入探析战后美国社会心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性格与环境有着莫大的联系,“盖茨比”性格的复杂性显然也是当时社会复杂性的一个表现。概括地说,“盖茨比”的性格是一种极度偏执的性格,这种性格与资本再生产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可以说,小说中的“盖茨比”是资本的化身,他有着一种典型的资本性格,他的逻辑也完全是一种资本逻辑。具体而言:

  首先,从他和女性关系来看。盖茨比并非是一个十恶不赦之徒,他只是一个投机者。在爱情上,他也未曾有过真挚地追求。他更多的是一种虚荣,实则没有进入到真爱的状态中。他根本不敢让黛西看到真实的自己,他们始终在两个世界里。除黛西之外,盖茨比有着极度混乱的性生活。他将女性视为一种消费品,是他资本幻象的组成部分。因此他永远也无法获得真爱,他彻底丧失了真爱的能力。

  其次,盖茨比极度偏执。盖茨比并非不知道危险,但是他全然不顾。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他彻底疯狂了。他日日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用这话方式来抵抗他对于失败及死亡的恐惧。当失败来临的那一刻,他毫不犹豫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按照齐奥朗的话来说,盖茨比实则是一个站在绝望之巅的人。盖茨比并非没有预感到自己的命运,恰恰是他早已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正是因为他早已绝望,所以才会将所有的激情都投入到荒谬之中。

  再者,从他与尼克的关系来看。盖茨比并非是一个虚伪的人,他也有真诚的一面。但是在资本增殖的需要下,盖茨比将自己人性的一面完全掩盖了起来。他每天都在演戏,用尽一切办法让岌岌可危的资本机器能够继续运作下去。他毕竟是一个人,必然会产生疲惫。在他疲惫的时候,他的真性情便流露了出来。正如小说中,盖茨比和尼采的几次交往,都是十分感人的。正因为如此,尼克非但不厌恶盖茨比,反而心生怜悯。在他死后,甚至为他“著书立说”。

  三、盖茨比畸形性格的心理基础

  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性格只是人的前意识,只是人类心理的部分表现。盖茨比的性格虽然扭曲畸形,但是相较于他的潜意识,只能说是冰山一角。但是前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是具有关联的,是我们通向潜意识世界的关键。当代法国理论家拉康,是潜意识方面的专家,他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其中镜像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镜像理论将人的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实在界对应的是人的前意识(性格)、象征界对应的是社会意识(美国梦)、想象界则是人的潜意识(资本梦)。基于拉康的这一理论,以下将进一步分析盖茨比性格的心理构成。

  首先,据拉康的理论,人的前意识是社会意识与自身潜意识互动的结果。在《康德即萨德》一文中,拉康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康德和萨德是没有区别的,两者都是极端理性主义者,只是表现不同。相反,在理想的层次上,萨德表现得更为极端。同样小说中的盖茨比也是如此,他并非是一个妄想症患者,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丰富的生活阅历,让他彻底看清了资本主义的实质。他不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一个主动地受害者。他像一个吸毒成瘾的人,不断地追求者资本鸦片所带来的快感。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一种萨德式的理性恐怖,极度理性与极度疯狂被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其次,是“美国梦”。上述中已经提到“美国梦”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政治产品,但是它已经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宣传。经过仅三百年的政治运作,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鸦片,一种高度的社会意识形态。可以说,美国社会中的一切都是为“美国梦”提供服务的,它是无处不在的。因而它对于人的毒害也是深入骨髓的。此外,在拉康的理论中,类似于“美国梦”这样的社会意识,或者象征界,其是具有高度政治内涵的,是构成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因此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必须要针对类似于“美国梦”这样的思想毒药。

  再者,是盖茨比的潜意识,即他的想象界。小说中,盖茨比曾与一个富豪有过交往,富豪待他如亲生儿子,但是富豪去世后,他又被打回原形。然而在他和富豪交往的过程中,他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对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一种向往。在拉康的理论中,父亲是儿童心理形成的关键一环。小说中的富豪可以说是盖茨比的另一个父亲,正是这位父亲重塑了盖茨比的心理及性格。

  如上所述,盖茨比的性格是极度复杂的,而构成这种复杂性格的心理基础也是极度复杂的。菲茨杰拉德为何要创造出一个如此极度复杂的人物呢?恰恰是因为,他不想简单地用单一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个世界。纵观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美文学中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可以说是非常机械的,并未有过深刻的分析。例如狄更斯的小说,往往采用单一的道德标准来塑造人物,以此达到批判的效果。在狄更斯看来,只要人性向善,便可以克服资本主义带来的一切弊端。尽管狄更斯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是他的这种观点无疑是非常肤浅的。菲茨杰拉德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向更高级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资本主义蜕变为一种“和善”的(至少在其本国内表现得如此)。在美国国内,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逐渐偃旗息鼓,大规模的反资本主义活动也鲜有出现。虽然在消费主义的大旗下,资本主义社会显得风光无限,但是其内在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菲茨杰拉德正是把握了这一点,才创造出“盖茨比”这样的人物。这个人物所具有的高度现实性及批判性,也是其成为经典文学形象的关键所在。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