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出生在英格兰沃斯索普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是一个遗腹子。3岁时母亲改嫁,他便由奶奶抚养。直到10岁时,继父去世,母亲才回到他的身边。19岁时
淮南子《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作品·淮南子》小说主要内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作品·淮南子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
2023-09-04
【作品提要】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出生在英格兰沃斯索普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是一个遗腹子。3岁时母亲改嫁,他便由奶奶抚养。直到10岁时,继父去世,母亲才回到他的身边。19岁时
【作品提要】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出生在英格兰沃斯索普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是一个遗腹子。3岁时母亲改嫁,他便由奶奶抚养。直到10岁时,继父去世,母亲才回到他的身边。19岁时牛顿进入剑桥大学,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1665年,严重的疟疾席卷了英国,牛顿离校返乡。这一年,他成为世界上极为重要的数学家。1669年,27岁的牛顿晋升为卢卡斯讲座教授。随着其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同时,他的大量时间耗费在和同时代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有关发明权的争论上。1727年3月19日,牛顿走完了一个科学巨人的一生,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作品选录】
格兰汉姆的斯托克校长和威廉舅舅对牛顿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威廉正准备加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神甫行列,因此,斯托克和威廉决定把牛顿也送到那里去。1661年6月,经过三天两夜的南行,牛顿来到了三一学院。剑桥大学把学生分成三类: 贵族,也就是那些坐在高桌吃饭、身穿精致长袍,而且几乎不用参加考试就可以毕业的学生;收费生,即那些缴纳学费和住宿费,以加入英国国教为目的的学生;最后一类是减费生,他们靠给其他学生打杂工和吃剩饭来交付费用。依照乡下的标准,守寡的汉娜现在已经很富有了,但是,她并没有为牛顿支付多少学费,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了三一学院,当时的随身用品仅有一个罐子、一本140页的笔记本、蜡烛和一把锁。他跟随一个没有名气的学者学习希腊语,剩下的时间就做自己的事情。
牛顿把学习看做一种乐趣、一种有价值的追求。他自创了一些速记符号,这样一来可以省纸,二来在记录对上帝的忏悔时,这相当于给自己的笔记编上了密码。他记录下自己的过失,其中包括没祈祷、没做礼拜和其他对上帝不敬的行为。牛顿经常反省,认为自己有“不纯洁的想法和行为”,比如说弄坏鹅毛笔却不承认。金钱、学习和快乐都是牛顿希望得到的,但是他这一生都没能拥有足够的财富和快乐。
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随着内战的结束而被推翻了,他也死于疟疾,尸体被从墓里挖出来,头被割下,吊在了威斯敏斯特墙上。叛乱期间,清教徒派的革命者控制了剑桥镇,他们解散了学校里保皇派学者人数占上风的学院。查理二世登上王位后,清教徒又被驱逐了。克伦威尔的肖像被吊起来以发泄憎恨,剑桥大学在护国时代的记录被全部焚毁。
剑桥这个距伦敦五十公里、只有伦敦百分之一大的小镇,是个信息和商业中心。每年在收割和耕种的间歇时期,穿着各色服装、操着不同语言的商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剑桥,来参加英国最大的市集——斯托尔桥市集,市场上的货物琳琅满目,有羊毛、金属、玻璃器皿、丝绸、书籍、玩具、乐器等等。牛顿用自己不多的零用钱在集市上买书,有一年还买了一个棱镜。
剑桥大学的课程设置一直沿袭着中世纪建校时的经院传统: 学习地中海区域不同的宗教文化。这些文字在欧洲社会的千年巨变中由于被存放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避难所而幸运地流传下来。非宗教领域的学习则完全受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统治,包括逻辑学、伦理学、修辞学、宇宙论、力学等。
和古代希腊人不同,牛顿非常渴望把数学的和谐和归纳拓展到他居住的世界。苹果当然不是球体,但是牛顿明白,事实上这个苹果和地球上的其他物体一样,都在宇宙中以每天25 000英里的速度旋转。那么,为什么它不像拴在绳子一端的旋转的石头那样有往外飞的“企图”,而是静静地向下挂在树枝上呢?对月球的疑问也是同样的: 是什么拉动或者是推动月球离开一条直线轨迹呢?
许多年以后,牛顿说过,沃斯索普花园里的苹果给了他很大启示——苹果可能是从树上掉下来的,也可能不是。他的记录中没有提到苹果,他只是回忆道:
我在想如果月球上也有重力……
通过计算保证月球待在它的轨道上的力的大小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大小……结果发现这两个力的大小几乎相等。这些工作都是在1665年到1666年大瘟疫期间完成的。因为在那段日子里,我正处于创造发明的黄金时期。后来,我再也没有像当时那样专注于数学和哲学。
伏尔泰和其他回忆录作家在书中提到了牛顿注意的那个苹果,后来在对他们的作品的各种演绎版本中,一个科学发展史最广为传诵的传奇故事逐渐形成了。其中最大的误解是,牛顿不需要一个苹果来提醒他,地球上的物体总是往地上掉的。伽利略不仅看到了物体的下落,他还从塔顶和斜面的顶端释放物体。他发现了物体的加速度,并曾经努力想计算它的大小。然而他却强调,他不想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加速度。他写道:“现在不是研究加速度起因的最佳时机,现在要做的是研究和演示加速度运动的一些性质。”
牛顿也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万有引力是怎么一回事的,1666年他只是刚刚踏上了探索之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都没对别人说起过他对重力的许多疑问。
那个苹果自身没有什么独特之处。苹果掉向地面,月球也一样,它脱离了直线轨迹,掉向地球的趋势使它绕着地球旋转。苹果和月亮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例子是具有普遍性的,是跨越性的一跳,从近跳到了远,从人类的居住地地球跳到了无边的宇宙。不论在书房里还是在花园里,牛顿总是在独自沉思,他的脑袋中装着各种几何和分析的新模式。他把看似毫不相干的知识领域联系起来,但是仍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实际上,他并不清楚要使用什么计算方法;不过,他发现用的一些方法得到的答案是相近的。他力图达到当时的数据都不能达到的精确度。当时的计量单位很不准确,而且不同单位间的换算也没有统一标准。牛顿设定1英里等于5 000英尺。从赤道算起,1纬度相当于60英里,这约有15%的误差。牛顿提出了地球的自转速度: 1 650万腕尺/6小时。他试图计算物体由重力引起的下落的速度。他先利用单位换算,用新的方式来表达伽利略的计算结果: 100腕尺/5秒。然后试着使用一种自己的计量方法来测算。他把一个重物拴在绳子上,拿住绳子的一头,使垂着重物的一端旋转起来形成一个圆锥形的摇锤。他注意到这个摇锤每小时完成1 512个圆周运动。最终得到的重力是伽利略计算结果的两倍多。他总结出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向下的重力的大小是地球在旋转时要把物体甩出的力的350多倍。
为了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一难题,牛顿只好假设引力会随着物体到地心距离的减小而迅速减弱。伽利略曾经说过,物体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是不变的,不论它们离地心有多远。牛顿觉得这个设想是错的,如果重力随着距离的减小而成比例减弱,那么它减弱的部分显然是不够的。他估算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大约是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的4 000倍。如果这个比取决于距离的平方,那么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牛顿估算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大概是地球半径的60倍。如果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地表到地心的距离的60倍,则重力在月球上是在地球上的1/3 600.他通过一个受到开普勒的观测启发的观点推算出同样的定律: 行星绕自身轨道旋转所用的时间以它到太阳的距离的3/2次幂为增长率。但是,以牛顿当时掌握的资料,他还是不能解释他算出的全部数字。他觉得月球运动有一部分还得用笛卡儿理论中的漩涡来解释。
牛顿需要关于运动和力的新原理。他曾经在他的《问题》中作过尝试。在瘟疫肆虐时期,他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并在《杂录》中写下“公理”:
1. 一个物体一旦开始运动,那么在没有受到外因作用的情况下,将保持它的运动状态。
2. 一个物体将保持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的终点和速度不会改变),除非有外力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这样的话,圆周运动就需要另外的解释。上面的公理提到了外因,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到外因是什么。牛顿把这个挑战又摆到了自己面前: 这个外因很有可能是可以量化的。接着,他提出第3条公理:
3. 让物体停止运动所需要的力的大小和让物体开始运动的力的大小相等。
此后牛顿陆续提出了更多的公理,组成了一个有逻辑的整体。不过,定义模糊的词语和那些已经不再使用的古语给牛顿带来一些麻烦。牛顿认为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但是用什么单位呢?力是物体内在的一种性质吗?或者力根本就是外在的,只不过是“嫁接”在物体上,并且改变一个没有固定名称的量的大小?应该管这个量叫运动量,状态变化量,还是整体运动,或者是运动的外力呢?不管这个空缺出来的概念是什么,它肯定不同于速度和方向。于是,他提出的第100条公理就是:
一个运动的物体将始终保持运动的速度、数量和终点不变。
与同时代其他做实验的炼金术士或者化学家不同,牛顿用秤精确地称量化学药品。他总是在测量的精确度上感到困扰,他记录的最精确的重量达到了一个谷粒的1/4.测量时间最精确的单位达到了一小时的1/8.但是测量从来也不能代替亲身的感觉,他亲自去摸、闻和尝显露出来的粘液和液体。
他观察生和死的过程,比如植物的生长,还有生物的腐败,那是一个产生“呈黑色的腐烂膨胀的物质”并且把物质化成难闻的气体的过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经过腐烂就变化而来,旧事物的腐烂产生新的事物,所有的东西都是易腐败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可生成的。所以这个世界能够死亡,重生,不断地重复这个循环。这些散发物,比如矿物油精和水蒸气,产生了上升的空气,形成乌云。
这与自然界所有事物处于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一点相符。所以这个地球像一个巨大的动物或植物,吸取天上的气息为它日常的生命恢复和至关重要的发酵……
驱动这些生死循环的,产生这个循环的世界的,必定是某种活跃的精神,那是自然界普遍的代表,是神秘之火。牛顿把这种精神看作光,而光转而言之就是上帝。他列举了原因: 所有的东西都能在火中放射出光芒,光和热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光一样遍布在所有的地方。牛顿在自己生命的深处感到了这一点,他写道:“没有任何的热可以像太阳的热那样令人愉快。”
牛顿的炼金术研究反映出自然是有生命的而不是机械的这种观点。在炼金术的语言里,有很多关于“性”的词汇,比如: 繁衍来自种子和交配,原理是雄性(水星)和雌性(金星)相结合。又如:
这两个水银是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子,稳定的又是可变的,是缠在墨丘利神的手杖上的毒蛇,是佛来蒙的龙。如果只有男性的精子或者女性的卵子,那么什么物质也不会产生,这两者必须被连在一起。
从生殖中产生了火和灵魂,如果炼金术是牛顿对性欲最接近于世间的解释,那么它也是一种理论上的探索。对于炼金术士来说,金属的变形意味着精神上的净化。是上帝把生命赋予给物质,使它们有了各种构造和过程。牛顿在他的中年时期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神学和炼金术上。
反过来,莱布尼茨根本不承认牛顿所说的方法,在1684年和1686年,他先后在一个新创办的学术杂志上面发表了相关的数学著作《求最大值、最小值和切线的方法,但是对于既不是分数又不是无理数的量,要用一种单独的微积分方法来解决》。莱布尼茨提供了计算导数和积分的法则,并使用了有创新意义的符号: dx,f(x),∫(x)。这是注重实际应用的数学,没经过证明的数学,一种解决“难度最大、最漂亮的问题”的“计算方法”。莱布尼茨为他的方法起了一个新名字——微积分。他旅行来到英格兰,恰好在牛顿的经典几何风格、隐藏了新分析方法的《原理》传到欧洲之前。
现在,10年过去了。牛顿在《光学》上发表他的数学论文的意图非常清楚,尤其是“求积分曲线”第一次展示了他的流数法。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是这就是莱布尼茨的微积分。莱布尼茨使用连续的微分的地方,牛顿的说法是在连续时间中的变化率。莱布尼茨表达的是离散的点,而牛顿表现的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对微积分的深入理解最终需要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思想沟通,需要两个看上去矛盾的系统的转化和调和。
牛顿公开声明,他不光在1666年就发现了这一方法,而且早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过莱布尼茨。牛顿公开了他写给莱布尼茨的信件——由颠倒字母顺序而构成的信和其他的相关文件。很快地,一封匿名的反击信就出现在莱布尼茨发表作品的那本德国杂志上,内容是说牛顿使用的是莱布尼茨的方法,尽管把“莱布尼茨的微分”叫做“流数”。这个匿名的评论者就是莱布尼茨本人。牛顿的信徒们在《哲学会报》上反驳说是莱布尼茨在读了牛顿方法的描述后,发表了“名称和符号不同的相同算法”。时间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流逝,一场决斗即将到来。不同的派别加入到这场学术争论当中,他们更多地被自身的利益所驱使,对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缺乏了解。
两位当事人在1711年公开地加入到这场冲突当中。莱布尼茨的一封语气激烈的信寄到了皇家学会。这封信被当众大声朗读,并“被送到主席处,以便让主席了解信的内容”。皇家学会任命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多年以前的信件和论文”。牛顿向委员会提供了这些文件。牛顿早期和约翰·柯林斯的信件终于公开于天下;在很多年以前,莱布尼茨看过其中的一些信件。调查委员会写了一份报告: 一份对数学历史的详细分析。没有比这更清楚的对微积分的说明了,但是揭露并不是这份报告的重点,重点是这份报告是驳斥性的,目的是要谴责莱布尼茨,谴责他剽窃了牛顿的研究成果。报告判断,牛顿的方法不仅是首创的,而且在很多年里都更先进、更自然、更几何化、更有用,而且更可靠。报告用充满激情的雄辩维护了牛顿。不用说,牛顿就是这份报告的秘密作者。
皇家学会迅速地出版了这份报告。同时刊登在《哲学交流》上的还有一篇很长的对这份报告的评估——这事实上是编造的,其实也是牛顿秘密写的。他匿名地评论了自己的匿名报告,并且直率地说:
报告坦白地告诉我们,莱布尼茨假装发现已经被发现了的方法的目的。
报告很清楚地让我们明白,莱布尼茨没有想通过竞争光明正大地代替牛顿,而是通过其他一些手段,假装自己是这个方法的发明者。
牛顿写下这些话的时候,他不过是个初学者,他应当坦率地承认这一点。
牛顿义正辞严地声明:“没有人能够为自己走过的路作证。法官可能是非常不公正的,而且违背所有的法律。法官应该是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为自己行为的原因作证的人,可能会非常不公正,做出违背法律的行径。”
牛顿写的很多手稿都和莱布尼茨有关,对他无情的抨击重复了一次又一次,每次只改几个词而已。他们两个人最核心的争论是在哲学上的分歧。欧洲人尖锐地谴责牛顿的理论是架在奇迹和超自然之上的。什么样的推理,什么样的原因,是可以被允许的呢?为了捍卫自己是第一个发明微积分的人的言论,牛顿陈述了自己的法则,并且制定了一个鉴定科学的框架。莱布尼茨观察到的是不同的法则,为了和牛顿的研究辩论,这个德国人利用神学为自己争辩。通过纯粹的推理,他辩解说,由于上帝是完美的,他创造世界的技艺是无可挑剔的,因此,真空和原子是不可能存在的。他谴责牛顿和他的思想暗示了一个不完美的上帝。
牛顿把知识和实验捆绑在一起。如果遇到实验不能解释的问题,他就把这个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这种做法是适当的,但是却遭到了德国人的攻击:“用确定的事物满足他自己,而把不确定的留给别人,这好像是一种罪过。”
牛顿采用匿名的方式写道:
这两位先生的哲学思想大不相同。一个人说,哲学家们应当遵循从现象和实验到原因的步骤,从而找出原因的原因,最终得到最初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则说,最初的原因就是奇迹,而所有按照上帝的意愿形成的自然规律,都是永恒的奇迹和有神秘的性质,因此,不能被当做哲学问题来思考。但是,自然界的永恒普遍规律如果起源自上帝的力量或者一种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引起的活动,那么它必须被叫做奇迹或神秘的性质吗?
牛顿的心里非常清楚: 他和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学。莱布尼茨对自己从牛顿那里学到的东西没有坦白地向公众交代,那是一些知识的片断,还有一些是辗转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知识,但是,莱布尼茨的发明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他自己的。牛顿首先创立了这一学科,他比莱布尼茨发明得更多,但是莱布尼茨做了牛顿没有做的事情,他发表了自己的发明,希望能为世界所用,并让世人来评判它的价值。是牛顿的保密引发了竞争和嫉妒。关于抄袭的争论因为两个人的知识构架不同而升温。在像17世纪的数学这样年轻而突然热起来的领域中,一个发现经常会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重复多次。
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的争论在两个人去世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仍然持续着。这限制了英国数学的发展,因为正统思想认为牛顿的符号不足为信。历史学家们对发生的事情了解得越多,就越感到整个事情的丑陋。没有人可以驳倒雷纳尔·费根伯姆的名言:“成年的人们,才华横溢而强壮有力,出卖他们的朋友,对敌人无耻地撒谎,满嘴都是充满憎恨的沙文主义脏话,而且时常相互抨击对方的人格。”牛顿的愤怒,莱布尼茨的怀恨,这些最黑暗的情绪几乎遮住了两个伟大科学家共享的伟大成就。
但是,关于发明权的争论促进了科学从私人的财产转化为公共事业。牛顿试图隐藏的那些汇集了哲学家的最新思想的文稿得以公布于天下。拘泥于形式主义的竞争终于把焦点聚集到共同的内在核心上。
牛顿晚年遇到的困扰在某些方面令人们对他的现代性失望了。不久,他的信徒发现这和他对炼金术的追求和对《圣经》语言的追求一样麻烦,如果这不是由完全相同的原因引起的话。就在科学在英国形成一个公共机构的时候,牛顿自己却成了一个独裁者。他想尽办法消除胡克在皇家学会的残余影响,抢走了皇家天文台的威信,从弗拉姆斯蒂德手中夺走了这位天文学家毕生的工作成果——一份全面的行星目录。
(吴铮译)
【赏析】
牛顿是西方现代科学之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对数学、光学、动力学、天文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所作的贡献,帮助我们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模型。300年来出版过大量有关他的传记和研究作品,然而大多数只是强调牛顿的科学成就,而漠视他的缺点和个性,这样就会因过度崇拜而造成偏见。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牛顿的一批秘密手稿、札记、论文的公开,牛顿的真实面貌才逐渐显露出来。20世纪90年代,理查德·韦斯特福尔的《牛顿的一生》和迈克尔·怀特的《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都引用了30年代所发现的最新资料,将牛顿从超凡脱俗的“神”的形象还原到“人”的形象。然而21世纪初格雷克借助于牛顿的重要信件和许多从未公开的笔记,以精练的笔触,精心选择场景,为牛顿描绘了一幅新的肖像。
格雷克的《牛顿传》篇幅不长,总共200页,而引文注释就占了40页,可谓严谨求实。其中多处采用展现场面的方法组织材料和进行叙事,以此展现牛顿的人格特征。这些场面以一些哲学问题、两个伟大的天体、炼金术研究、神学研究以及牛顿与胡克、莱布尼茨及弗拉姆斯蒂德等人之间论战和争执为核心,组成了相对独立的叙述空间。这些核心的前因后果,有些很集中,也有些分属不同的时空,但是格雷克把有关的材料归并在一起,连贯地叙述它们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或者是其中的一个阶段,这样每一个场面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或故事中的一幕。
剑桥大学在牛顿的一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那里度过了近30年的时光,也是牛顿取得卓越成就的地方。格雷克选择了一些哲学问题来叙述牛顿的大学生活,展示牛顿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他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一种有价值的追求。他深受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和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的影响,带着批评的眼光广泛阅读前人的作品。他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进行归纳并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如第一物质和原子、质量和位置、时间和永恒、重力、温度、磁力、声音、颜色等为一个新的自然学科奠定了基础。
格雷克选取“两个伟大的天体”作为叙述天体革命的过程,细细探究牛顿伟大思想形成的脉络,以此突显牛顿的贡献。他按照历史的与逻辑的顺序进行叙述,从亚里士多德的地球宇宙中心说、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和行星运行轨迹完美圆形的观点、开普勒的行星轨迹椭圆的观点及将几何学和天体运动巧妙联系的方法,到伽利略利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探索天空的奥秘并把动力学引入到宇宙学研究,再到牛顿的万有引力之说,通过这一科学发展脉络的梳理,作者水到渠成地引出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最终在1687年牛顿出版了他的新书之后被人们彻底地抛弃。
格雷克通过牛顿对炼金术和基督教如饥似渴的研究的记述,揭示了牛顿神秘的一面。17世纪属于科学昌明之前的蒙昧时代,也是炼金术的全盛时期。但当时人们对炼金术的看法已有所改变,它被看成是巫术和魔术。数世纪之后,人们通过牛顿留下来的手稿得知他掌握的炼金术知识和实验法的广度,同时认为他是欧洲无可匹敌的炼金术士。他总是隐蔽地工作;而且比任何在他之前或之后的人更多地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核心部分。由于他经常接触水银,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30多岁时头发就已经花白了,后来至少有一次濒临思想崩溃的边缘。他信仰上帝,这种信仰源于他对自然理解的扭曲和无助。然而他对基督教研究的深入促进了他对基督教的猜疑,体现了他对真理的追寻。牛顿背弃了基督教的核心信条即三位一体论,他否认耶稣和圣灵的神圣。这种观点与当时的大学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当时英格兰的大学首先是基督教的工具。1675年教会要求牛顿接受英国国教的牧师职位,否则就会面临被开除的处罚。但牛顿坚信自己的正教信仰,而不能立下虚伪的誓言,于是,他准备辞职。在最后一刻,国王签发了一道赦令,允许牛顿在任卢卡斯教授期间可以不任神职而永久地保留职位。
在叙述牛顿的学术观点的同时,格雷克通过牛顿与胡克、莱布尼茨及弗拉姆斯蒂德等人之间的论战和争执,也展现了牛顿人格并非完美的一面。罗伯特·胡克是皇家学会实验负责人,他比牛顿大7岁,也是一位才华横溢、极富独创性的人。他发明和改进了显微镜、气压计、温度计和风力计,并十分沉迷于追踪伦敦的天气情况。胡克的《微观世界》给牛顿带来了灵感,成了牛顿成就的“催化剂”。而胡克本人在学术上不遗余力地攻击牛顿,这也使得牛顿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又一个正确的结论。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必须为之辩论,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这是以失去平静的生活为代价的。弗莱姆斯蒂德曾经是一位牧师,后来自学成才,在1675年被任命为皇家天文学者。牛顿需要修订《原理》,但要完成这项工作,他需要更多的数据。这意味着牛顿必须去拜访皇家天文学院的弗莱姆斯蒂德。他们都需要对方的帮助——牛顿需要弗莱姆斯蒂德的数据,而弗莱姆斯蒂德则渴望某种程度上的感激和尊敬。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开始互相厌恶和打击了。后来,弗拉姆斯蒂德成为牛顿的无情报复的受害者。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比牛顿小四岁,他拥有非常丰富的生活阅历,在牛顿的《原理》传到欧洲之前,他曾在一个学术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有关“微积分”的文章。后来牛顿在《光学》上发表了有关“流数法”的数学论文,其实质与“微积分”一样,尽管表达方式不同。牛顿公开声明,他早在1666年就发现了这一方法,而且早把自己的成果告诉过莱布尼茨。两人因此开始了针锋相对的辩论,而且手段都不算光明正大,时常互相抨击对方的人格。他们各自匿名撰写报告,且匿名评论自己的匿名报告。通过这些论战的叙述,格雷克向我们展示了牛顿人格中比较阴暗的一面。实际上,牛顿还有几分学阀气,他在晚年成了一个独裁者。他以皇家学会主席的身份任命自己为实验监管人,他坚持控制委员会成员的选拔,竭尽全力消除胡克在皇家学会的残余影响,并抢走了弗拉姆斯蒂德的毕生工作成果——一份全面的行星目录。
总体而言,格雷克善于采用场面叙事,他打破了历史叙事中常用的时间顺序,取得了故事化的效果,使读者对牛顿的生平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对这位具有超人能力却又极其普通的伟人也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孙勇彬)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作品·淮南子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
2023-09-04
中国古典戏曲·明、清戏曲的繁盛与变革·洪昇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
2023-09-04
中国古典戏曲·明、清戏曲的繁盛与变革·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晚
2023-09-04
中国古典戏曲·明、清戏曲的繁盛与变革·孔尚任·桃花扇(节选) 孔尚任 第七出 却奁 (杂扮保儿掇
2023-09-04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品·唐传奇与宋明话本·李朝威·柳毅传 李朝威 仪凤中,有儒
2023-09-04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品·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干宝与《搜神记》· 王墓 《搜神
2023-09-04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作品·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
2023-09-04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品·唐传奇与宋明话本·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 字犹龙,号墨
2023-09-04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品·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
2023-09-04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品·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另附志怪小说
2023-09-04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作品·淮南子·后羿射日 《淮南子》 逮至尧之时,十日竝出,焦禾稼
2023-09-04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品·明清小说·吴承恩与《西游记》 距今四五百年前,在明代中叶,我国出
2023-09-04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品·明清小说·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人们一般都认为,世界上诗歌创作
2023-09-04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品·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周处 《世
2023-09-04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作品·山海经·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
2023-09-04